霍氏新園蛛

霍氏新園蛛

adian etStran uma,1986皆認為黃褐新園蛛系灌木新園蛛的同物異名。

形態描述

雌蛛


腹部卵園形。背面灰褐色。前端兩側有兩對黃褐斑,每斑後緣黑色,中間有一黑色小圓斑,心斑之後至腹部末端有4—5條黑色橫紋,梯形排列,它與灌木新園蛛Neoscoma adianta腹部後半左右兩條黑色寬縱帶不同。腹面正中黑色,前緣及兩側以黃白條斑為界,外側赤黃褐色或赤褐色斑紋。
紡器褐色,外雌器基部短柱形,垂體近似等腰三角形,框緣較灌木新園蛛寬厚.背面觀,交媾腔漏斗形,左右腔之間前端寬圓,後窄狹,也不同於灌木新園蛛。

雄蛛

體長3.75—6.70。體長6.50者,頭胸部長3.20,寬2.80;腹部長4.00,寬2.80。體色與雌蛛相同,斑紋更加清晰。胸甲、顎葉和下唇皆黑色。觸肢器的盾片前緣腹側兩隆起錐形,較小;頂膜梯形,遠端凹入,左右相對似鉗狀;引導器近端有一針狀剌,正面觀,中突的背齒稍寬短,第Ⅱ脛節刺排列為:背一3,中一2,8,腹一3,上述微細結構皆與灌木新園蛛不同。

特徵

本種在我國南北皆有分布,早期誤定為黃褐新園蛛Neoscona doenitzi(Bosenberg etStrand,1906)(Yin et al.,1980 in“Farmland Spiders”),以後Grasshoff,1986和Yaginuma,1986皆認為黃褐新園蛛系灌木新園蛛的同物異名。為說明霍氏新園蛛Neoscona holmi(Schenkel,1953)不是灌木新園蛛的同物異名,本節就兩者的腹部斑紋、外雌器、觸肢器以及雄蛛第Ⅱ脛節刺的排列作了較詳細的比較。
不僅如此,這兩種在我國的分布也還存在差別:霍氏新園蛛分布廣,北自吉林、南達海南,東自浙江,西至四川都有分布。而灌木新園蛛多見於古北區。更有甚者,兩種在同一地域還可同時存在,如北京(馮鍾琪,1990)、內蒙古(宋大祥等,1981和劉永江,1983)、河北(張維生,1987)、陝西(郭新福,1985)、山西(朱明生等,1983)、四川(陳孝恩等,1990)等地,都同時報導了兩種標本。

地理分布

中國(北京、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廣東、海南、台灣、四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