霄龍禪寺

霄龍禪寺

霄龍禪寺位於山東省乳山市銀灘旅遊度假區多福山風景區內,屬佛教臨濟派系,始建於明代,距今已近七百年。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霄龍傳說

霄龍禪寺霄龍禪寺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東巡到達琅玡台行宮,方士徐福從第一次到蓬萊求長生不老藥歷時十年,耗資巨大而一無所獲。只能說是水神派出的大蛟魚在守護無法前進。秦始皇求藥心切,為了掃清道路一面派出船隊在海上搜捕大鮫魚,一面自己帶上了弓弩手沿海而行,經現在的膠州、即墨、海陽、乳山、文登直至到達榮成的成山頭仍一無所獲。朝東望去一片汪洋,哀嘆到天盡頭了,只好西去。當轉到現煙臺芝罘,果真發現了大鮫魚急命弓弩手射殺之。此時,秦始皇對徐福的疑惑頓消,並令其帶領五百童男童女遠渡扶桑,秦始皇只好西行,人馬到達今龍口的黃河營時做短暫休整,後又沿著萊州灣而行,準備返回鹹陽。行至河北平鄉縣的沙丘時不幸駕崩,時年五十三歲。在秦始皇東巡期間,行至今乳山地界時他還是對尋找到仙藥的成功抱有很大希望。於是他登上銀灘中段的臨海高台(現在的三觀亭所在地)觀望他海上的船隊。此時萬里無雲天高氣爽船隊徐徐東行。忽然一聲巨響,天空烏雲密布。雷鳴電閃,狂風大作,秦始皇面向東北方向三拜,拜畢頓時風平浪靜,只有北面雲霧繚繞。起伏的山嶺在雲霧中時隱時現,秦始皇興嘆真是嶞而崮之,因此後得名為嶞崮山。霄龍在此藏身,此行必獲大勝。嶞崮山的東段現叫龍鬚,龍鬚東側現叫藏龍山,膠東半島這地方先秦時被稱為東夷,人煙稀少是一片邊遠荒蠻之地。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變遷,特別是元末明初時中原地區的人口大批東遷,使這荒蠻之地漸漸繁榮人丁興旺。

主要景點

霄龍禪寺霄龍禪寺
公元1304年有五台山一僧人云游至此,當他行至嶞崮山脈時,被這藏龍臥虎的山勢所傾倒,口中念念有詞:阿彌陀佛,此乃佛教聖地也!從此在嶞崮山脈的峽谷里建起了一座寺廟,名曰霄龍寺。

霄龍寺分為三個院落, 中院供佛祖,東院為僧人居住,西院為居士客居。廟宇雖不大,但嶞崮山山脈的磅礴氣勢,險峻的山峰,近海漁民對佛祖的頂禮膜拜使這風格優美的佛教建築,香火鼎盛了五百多年。每到四月初八廟會,人逾數千鐘鳴百里,拜佛之人從早到晚不斷,直到日本的鐵蹄踏上中國,抗日的烽火在膠東半島燃氣的時候,中共牟海區黨委在1932年租賃西院設秘密聯絡站,對外稱霄龍寺雞鴨公司。由張靜源,劉經三,侯岳西等人常在此組織抗日活動,後聯絡站暴露,寺廟遭到日偽軍隊的嚴重破壞。從此霄龍寺江河日下,只剩下幾塊殘磚破瓦,訴說著昔日的繁華與滄桑。

寺院重建

霄龍禪寺位於山東省乳山市銀灘旅遊度假區多福山風景區內,屬佛教臨濟派系,始建於明代,距今已近七百年。傳說東海龍王的三太子因嚮往七仙女游過的銀灘,下凡人間居住在多福山。天旱的時候,他口含龍珠,行雲布雨。後人感念這位龍三太子為民造福的功德,在多福山興建了霄龍禪寺。歷史上霄龍禪寺香火鼎盛時期長達五百餘年之久,是中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寺院之一。

多福山是《山海經》所述“列姑射日”中的一座海上仙山,方圓10餘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95.9米。多福山藏風聚氣,靈氣深厚,是乳山人心中的聖山,其“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風水格局國內罕見。多福山以“古剎”、“廟會”、“聖水”、“奇石”而聞名。復建的霄龍禪寺坐落於多福山半山之陽,從霄龍禪寺遠眺,“天下第一灘”——銀灘的美景盡收眼底。霄龍禪寺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為明清建築風格。寺內建有鐘鼓樓、大雄寶殿、臥佛殿、藏經樓、大千護法殿、藥師殿、觀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賢殿、祖師殿、僧寮等建築。大雄寶殿供奉毗盧遮那佛,兩側供奉二十天尊,其佛法理念是正法久住、法輪常轉、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歷千載法脈不息,逢盛世古剎再起。多福山霄龍禪寺是參禪悟道、清淨養心的絕佳道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