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詞解釋
需要層次Hierarchyofneeds:指與生俱來的包括基本需要與超越性需要的各種生理,心理需要的層次排列。每當較低級的需要得到滿足,較高級的新需要就會出現。
需求層次論(Hierarchyofneedstheory)由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A.H.Maslow馬斯洛提出的一種需要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的需要或動機可以分為5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1、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 維持個體生存和種系發展的一種基本需要,諸如對食物、空氣、溫度、配偶等的需要。假如一個人缺乏某種必需的化學物質,就會產生飢餓感,並對含有這種成分的食物產生特殊的癖好。馬斯洛認為,在一切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優先的。
2、安全需要(safety needs) 如果生理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出現一組安全的需要。諸如,人一般都喜歡一個安全的、有秩序的、可以預測的環境;要求有穩定的職業,並有生活保險;人們喜歡選擇做那些熟悉的和已知的事情等等。安全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人就會產生一種威脅感和恐懼感。
3、歸屬與愛的需要 假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滿足了,就會產生愛、情感和歸屬的需要,諸如個人強烈地需求朋友、愛人或孩子,渴望在團體中與同事之間有深厚的關係等。愛的需要包括給別人的愛和接受別人的愛兩個方面。馬斯洛指出,愛與性有密切關係,但並不完全相同,性行為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也就是說性行為不僅由性慾決定,而且受到其他需要,主要是愛和情感需要的支配。
4、尊重需要(esteem needs) 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固的地位,希望得到別人的高度評價,需要自尊,或為他人所尊重。自尊需要的滿足使人產生自信的情感,覺得自己在這世界上有價值、有作用,而當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會使人產生自卑感,從而使人失去基本的信心。
5、自我實現的需要(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 促使自己的潛在能力得以實現的趨勢。這種趨勢是希望自己越來越成為所期望的人物,希望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例如:音樂家必須演奏音樂,畫家必須繪畫等,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感到最大的快樂。自我實現需要的內容是因人而異的。有人希望成為一位作家,有人可能希望在體育上或在發明創造上有所建樹。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需要的產生,有賴於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的滿足。這些需要得到滿足的人叫做基本滿足的人。只有基本滿足的人才產生人生的最高追求,才可以期望具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創造力。而自由創造的實現就是人的自我實現,也就是人的價值的完滿實現。馬斯洛還提出了自我實現的人所具有的15種主要特徵,即對現實更有效的感知,並保持感知與現實的和諧關係;對自己和別人的認可;自發性;集中於問題;獨立,需要獨居;自主,能不受環境的左右;有新鮮感;具有頂峰體驗(即難以用語言形容的歡欣、入迷思想境界的體驗);具有社會興趣;深刻的人際關係;民主的性格結構;手段和目的的分辨;哲理性的幽默感;創造性;對現有文化的抵抗力等。馬斯洛認為,具有這些特徵的人就是一個試圖達到自我實現的人。這些特徵是以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所追求的理想的人格特徵。
三、套用
需要層次論把人的需要看作多層次的組織系統,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趨向,以及需要與行為之間的關係。這個理論在西方和日本工廠管理和教育實際中得到了套用。但是,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是自然稟賦的,人的高級需要是生物進化到人類以後而出現的特徵。而事實上人的本性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乃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是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的。生活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處於不同社會歷史地位的人們,其需要是不盡相同的,有些甚至是對立的。馬斯洛關於人的需要層次結構的學說,尚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帶有假設的性質。關於人的需要結構,還是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四、理論關於需要層次的爭論
許多學者都對此進行過大量研究並得出了許多不同的結論,但幾乎所有結論都是憑主觀經驗和直觀感覺得出的,不遵循任何的邏輯程式,因而無法判斷和檢驗其正確性。有些學者甚至認為,這些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純主觀性問題,不會有任何客觀的、統一的答案。
有人把人的需要劃分為六個層次:溫飽需要、安全與健康需要、審美與享受需要、歸屬與自尊需要、愛的需要、自我表現需要;有人劃分為五個層次:溫飽需要、安全與健康需要、審美與享受需要、愛與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有人劃分為四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與健康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我表現需要;等等,這些劃分方法均缺乏必要的理論依據。
目前,人們普遍接受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50年代提出的“人的動機理論”。他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然而,馬斯洛並沒有論述為什麼要這樣劃分,他的這種劃分方法並不是建立在嚴密的邏輯推理上,更多的是建立在自己的感性經驗上,缺乏必要的理論依據,人們無法用理論根據來肯定它或否定它,只能根據實踐經驗和直觀感覺來判斷它。不難發現,這種劃分方法主要是依照不同需要在人類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不同外部特徵參量(如重要性、持久性、廣泛性和深刻性)來進行的,而這些外部特徵參量的差異並不能準確地反映各種需要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
五、人類需要層次劃分的新方法
在總體上講,人們消費各種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主觀動機在於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而客觀動機(即客觀需要)在於維持和發展自己的勞動能力,更直接的客觀動機在於為自身機體積累必要的勞動潛能。實踐表明,不同類型的生活資料分別滿足人的不同層次的客觀需要,分別形成不同層次的勞動潛能,並分別服務於不同層次的勞動能力。由此可見,需要的層次在根本上取決於使用價值的層次結構,而使用價值的層次結構在根本上取決於人的勞動能力的層次結構。
理論證明,人的勞動能力可分為四個基本層次,使用價值及人的需要也相應地劃分為四個層次,即溫飽類、健康與安全類、自尊與人尊類、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需要。這個結論與馬斯洛的動機理論相比較,其主要差別在於:愛的需要未單獨劃為一個層次,而與尊重的需要歸於一個層次,這樣,尊重的需要可分為作用方向相反的兩個方面——自尊需要與人尊需要。其次,沒有把“審美與享受需要”單獨劃分為一個層次,因為審美與享受是人在需要得到滿足以後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它本身並不是一種客觀需要,而是一種主觀反映,所有形式和所有層次的需要在得到滿足時都將使人產生審美與享受的情感體驗。
六、各個需要層次的相互關係
綜上所述,需要的四個基本層次(即使用價值的四個基本層次)之間存在如下的邏輯遞進關係:
1、無論是從人類整體進化的時間順序來看,還是從個體生長的時間順序來看,或是從需要滿足的優先順序來看,人的需要總是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逐步發展起來的。
2、低級需要是高級需要的基礎,高級需要是對低級需要的發展和升華,是對低級需要在更大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的肯定,高級需要可以使低級需要能夠更可靠地、更持久地得到滿足。健康與安全類需要的滿足可以確保人們對溫飽類需要更可靠地、更持久地得到滿足;自尊與人尊類需要的滿足可以確保人們對溫飽類、健康與安全類需要更可靠地、更持久地得到滿足;自我實現類需要的滿足可以確保人們對溫飽類、健康與安全類需要、自尊與人尊類需要更可靠地、更持久地得到滿足。
3、高級需要隨著低級需要的滿足而逐漸產生出來,並隨著低級需要的受阻而逐漸衰退下去,但是高級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對獨立性,具體表現為:當低級需要突然得到充分滿足時,高級需要還不能馬上形成並穩定下來;當低級需要的滿足受阻時,高級需要還不能馬上消失;有時高級需要對低級需要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反作用或否定作用,人們往往能夠為了某種高級需要的滿足,而不惜完全犧牲低級需要。例如,人們有時為某種社會榮譽、某種倫理觀念,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與安全,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4、低層次勞動能力的增長嚴格地受著生理極限的制約,層次越高的勞動能力受生理極限的制約越弱,從而呈現出越來越大的增長趨勢,人們的勞動能力的增長主要是通過高層次勞動能力的增長來完成的。因此人的最低層次需要的發展變化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最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變化是無限的,需要的層次越高,其發展變化的自由空間就越廣闊。
5、人們在生理結構及其運行機制上的差異是微弱的,而在社會角色及其運作上的差異可能是巨大的,這樣,人們在低層次勞動能力上的差距是微小的,而在高層次勞動能力上的差距可能是巨大的,因此人們在低層次需要上的差距是微小的,而在高層次需要上的差距可能是巨大的。
6、由於高層次勞動能力的增長主要藉助於社會力量或他人力量的輔助,這就要求更好地協調與他人之間的利益關係,並自覺地與他人的利益聯繫起來,因此人的勞動能力越強,就會更自覺地使自己成為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代表,其“功利視野”就更廣闊,就會更自覺地擺脫私利的誘惑,更多地體諒他人的需要,使自己的個人需要自覺地與社會需要或他人需要吻合起來。
需要層次論-相關連線
馬斯洛 社會人 經濟人 動機 管理學 心理學 管理心理學 統一價值論
需要層次論-參考資料
1.《普通心理學》(修訂版)彭聃齡編著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管理心理學》 廉茵 編著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3.仇德輝著,《統一價值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
4.仇德輝著,《數理情感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價值世界網 http://www.worldvalu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