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擊治療網癮簡介
在精神科,通過治療儀,使人意識喪失,達到治療抑鬱、木僵、難治性精神分裂症等目的,叫“電休克治療”。把電量降下來,使其感到電擊的痛苦,但不會引起意識喪失,沒有明顯傷害,以控制精神病人的興奮躁鬧症狀,叫“電刺激治療”。更低電量的治療,有電的感覺,在不舒服的感覺下施以語言的引導,以穩定其情緒,打開其心門,起到基礎性心理引導的作用,叫做“低劑量電刺激治療”。
而楊永信所使用的治療網癮的方法就是“低劑量電刺激治療”,其電流量只有1~5毫安,該治療的確會造成疼痛,但非常安全,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網路遊戲玩家斥責其手段是“摧殘孩子”,而精神科行內專家則表示認同,中華精神科學會副主任委員、衛生部專家顧問陳彥方教授明確表示此療法安全有效,受益的網癮孩子和家長們更是推崇備至。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一位呂姓醫生指出,該療法是心理治療中的行為治療方法。當患者出現不良行為時,立即給予一定的刺激,使患者產生痛苦的不適反應,在不良行為與厭惡反應之間建立起條件反射,最終使患者放棄原有的行為。
質疑觀點
2009年5月7日,《中國青年報》發文爆料楊永信的“電擊治療網癮”後,爭議的聲音便紛至沓來、此起彼伏。網癮是否可被視作精神疾病?電休克療法究竟是怎么回事?網癮少年的人身權利是否受到侵犯?這些問題都是爭議的焦點所在。
反對者認為,這些無辜的孩子到底犯了怎樣的彌天大罪必須承受這樣的傷痛? 這份父母的愛也未免太深刻了吧,這些羸弱的孩子何以承受?而這樣的經歷會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的陰影?
父母對待孩子的教育從來都是“不差錢”的態度,可是對於這種懶父母的教育手段是不是唯一解決孩子問題的方法?不覺得有點屈打成招、揠苗助長的味道么?這是不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
支持聲音
針對以上質疑,有家長回應說:如果醫生在一個健康的人身上動刀,你可以稱之為慘無人道,但如果對一個不及時救治就會死亡的人做必要而有效的手術,哪怕手術會落下某種殘疾(如截肢、開顱等),你會說他是殘忍嗎?同理,楊永信如果是給一個健康活潑可愛的孩子無端地做“低劑量電刺激治療”,你怎么說他都不過分,問題是他所接診的孩子都已經是爹媽管不了,學校管不了,社會管不了,逃學厭學、打爹罵娘、結夥打架、偷摸搶騙、甚至吸毒販毒、綁架殺人、無惡不作的人,你是眼看著他們在毀滅自己的同時,也連累或毀掉更多的人或家庭好呢?還是面對些許痛苦的付出換回他風光無限的人生和溫馨幸福的家庭好呢?你以為他們只是單純的上上網嗎?你用心地了解過他們在上網的背後還有著多少不為人知的可怕的行為或想法嗎?何況楊永信也並非只使用“電刺激治療”這一個環節,以心理點評為主的70多個環節才是其成功戒治網癮的關鍵。 東方早報記者簡光洲報導:面對外界對網戒中心“電擊”治療侵犯孩子人權的強烈指責,很多家長激動地回應說:“寧願送到這裡‘電擊’,也比讓他走進牢房要強!”一些家長說,衛生部和外界並不理解他們的“絕望”和“無助”。在他們看來,“電擊治療法”並沒有什麼不安全,且效果非常地好,這也是他們無法理解衛生部叫停通知的原因。與網路輿論一邊倒地對這則“叫停通知”表示支持聲音不同的是,仍在“楊永信網癮治療中心”陪護孩子一起治療的幾百名家長中的不少人則態度完全相反,他們對“叫停通知”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些憤怒。“誰能治孩子誰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一名家長激動地說。 受益家長們表示,如果給一個健康的孩子打針,我們說是摧殘孩子,如果給一個有病的孩子打針,還是摧殘嗎?如果說治療有痛苦,短暫的痛苦能換來孩子終生的幸福和家庭的安逸,難道不值嗎?什麼是權益?最大的權益就是生存權。不管大家怎么爭論,安全有效說明一切,五年多的實踐,3000多例網癮孩子足可以證明。
衛生部叫停
衛生部在其網站上發布《關於停止電刺激(或電休克)治療“網癮”技術臨床套用的通知》,對近期各地出現的“網癮電擊療法”做出暫不宜套用於臨床的研究結論,要求各地立即停止該項治療。 針對近來,廣受社會關注的“醒腦電擊療法”治療“網癮”,衛生部專門組織專家就該診療相關問題進行了充分研究和論證。 專家一致認為,電刺激(或電休克)治療網癮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確切,國內外並無相關臨床研究和循證醫學依據,暫不宜套用於臨床。 衛生部要求各地根據專家討論意見以及《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技術臨床套用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停止轄區內有關醫療機構電刺激(或電休克)治療網癮技術的臨床套用。若開展科學研究,應按規定申報,經批准後須充分尊重受試者知情權和選擇權,不得收取相關費用。
楊永信抗議
2009年5月7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三篇與臨沂網戒中心有關的文章,題目分別是《一個網戒中心的生態系統》、《誰都想在網癮治療市場分杯羹》、《“戒網專家”楊永信電擊治網癮引發爭議》,第一篇署名為白雪,後兩篇的署名均為王燁捷和白雪。令人驚訝的是,這三篇文章出現了嚴重的失實和導向性錯誤,現列具如下。 1、 在《一個網戒中心的生態系統》中,文章開始引用了中央電視台記者劉明銀同志的報告文學《戰網魔》(該書在《中國作家》雜誌社刊登、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單行本)中的段落,但沒有介紹武旭影追打其父親的情節,屬於嚴重的斷章取義!白雪的文章與劉明銀同志的文章不符,與事實也不符,屬於嚴重的報導失實! 2、 該文中還稱:“楊永信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其治癒率接近百分之百。”楊永信從未說過這樣的話,這又是一處嚴重的、完全是杜撰的失實報導! 3、 網戒中心對學生和家長都有紀律約束是事實,但文中說“違反以上86條中的任何一條,都要接受電療。 ”完全與事實不符!文中所說的“電療”其實是楊永信使用的“醒腦治療”,就是用微電量的方法來幫助網癮孩子穩定情緒的一種治療方法,在什麼情況下使用是很慎重的。文中的說法完全是一種歪曲! 4、 由王燁捷和白雪共同署名的文章《誰都想在網癮治療市場分杯羹》讓人目瞪口呆!這樣的標題竟然能出現在《中國青年報》的版面上,實在讓讀者失望!真正能進入所謂網癮治療市場的人,必須是能解決網癮孩子的病症的人,不是誰想乾就能幹得了的。網癮問題是當今社會的一大熱點問題,許多醫生積極探索,尋找治療的方法,不否認其中有人可能是衝著“市場”去的,但如果以偏蓋全,打擊一大片,這樣的說法,會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 5、 在《“戒網專家”楊永信電擊治療網癮引發爭議》一文中,作者王燁捷和白雪更是寫出了這樣的話:“4 月27日,中國青年報記者探訪了楊永信網戒中心,確認孩子受到電擊,並服用精神類藥物,入院時大多被強行押制。”所謂“強行押制”,是有些孩子因為過度沉迷網路遊戲而沾染了嚴重的暴力傾向,甚至把刀架在父母的脖子上,父母們為了把孩子送到網戒中心,不得已才採取一些措施,把孩子送來醫院。而文中的表述,是作者故意隱去“押制”的執行人,不明事實的人會以為是楊永信和醫院所為,這種“春秋筆法”故意製造混亂,不知道是何據心! 6、 三篇文章中,嚴重失實的地方多達幾十處,這裡不再一一列舉。最讓醫院、家長和盟友們不能接受的是,白雪前來採訪的時候,一再強調,說是正面報導。這種說法本身就違背了新聞工作者的紀律,在採訪以前,怎么可以就斷定是正面報導呢?任何一個記者都應該遵循客觀報導的基本理念,被採訪者也只是要求客觀真實的報導。讓人納悶的是,白雪這樣一個國家級報紙的記者,竟然能在採訪前就說出正面報導的話來,而在採訪後,又出現了這樣多的失實內容。而在署名的作者中,又出現了一個根本沒到現場採訪的王燁捷的名字,更是讓人匪夷所思!王燁捷所寫內容,只是根據網上的貼子,沒有進行現實採訪。這些都足以說明,白雪在採訪時是用了欺騙的手段,騙取楊永信、家長和孩子的信任,而在採訪後的失實報導,又給家長和孩子們的心靈上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給方興未艾的戒治網癮工作造成極大的負面效應,這是讓人不能接受的! 7、 從王燁捷和白雪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網癮問題並不了解,沒有進行深刻的研究就草率寫出文章,甚至對楊永信的治療模式也沒有全面的認識,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有損《中國青年報》在讀者中的威信。楊永信的治療程式分為70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極強的針對性,“醒腦治療”僅僅是其中的一種,必須在嚴格的條件下才能使用,而且一定要輔以心理引導。作者不去全面報導楊永信的治療環節,而是片面地、孤立地擇取“醒腦治療”這一個環節,無法科學、合理、全面地評價這一環節的治療作用,而且容易錯誤地誘導網癮孩子誇大事端,造成思想上的混亂。全國現在有數百家治療網癮的機構,不排除有些機構的做法存在問題。可是,像王燁捷和白雪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的這樣的失實報導,比那些存在問題的治療方法更容易讓網癮孩子失去判斷能力。王燁捷和白雪應該認真反省他們的錯誤,如果執迷不誤,醫院、家長和網癮孩子都會用法律的手段來敦促他們! 8、 對楊永信的治療模式和事跡,全國已經有包括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中國醫藥報等近百家媒體報導過,近期,臨沂市委宣傳部正在全市範圍內舉辦“楊永信先進事跡報告會”,號召全市人民向楊永信同志學習,尤其中央電視台,1頻道、新聞頻道、社會與法頻道、科教頻道等先後播出了16集長短不等的專題節目,楊永信模式在廣大青少年和家長中已經深入人心,楊永信的治療方法得到衛生部、團中央、信息產業部的認可,他本人因此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他在網癮治療方面的有效探索,給網癮這一當今社會的巨大的難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王燁捷和白雪所做的失實報導,不僅對楊永信本人造成巨大傷害,而且對經過楊永信治療的近3000名孩子和他們的父母都是一種侮辱,是對全國戒網癮事業的摧殘! 9、 由此,我們也做了更深一層的猜想,白雪在網戒中心採訪了整整兩天的時間,網戒中心裡有著那么多感動人的事和場面,她卻隻字未提,楊永信本人有那么多感人的事跡,她卻隻字未提,“網遊”或“網咖”給社會帶來了如此嚴重的問題,給孩子帶來了如此嚴重的危害,給家庭帶來了如此嚴重的災難,她也隻字未提,卻一味的歪曲事實,顛倒黑白,肆意把一件很正義的事業和一個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和使命的人妖魔化、扭曲化,是居何用心?如果不是為了有意識的毀掉千千萬萬的孩子,毀掉千千萬萬的家庭,進而毀掉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幫帝國主義和反動派實現他們的“顛復夢”,就是有不可告人的利益驅使或背後操縱。試問,你敢把你真正的動機和背景公之於眾嗎?
人物簡介
楊永信,男,出生於1962年6月,漢族,中共黨員,臨沂市河東區人,本科學歷,學士學位。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副院長,網路成癮戒治中心主任,一級主任醫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從事精神衛生醫療專業29年,是知名的精神病醫生和“全國戒網癮專家”。2008年,因其對以《魔獸世界》為首的網路遊戲的批判以及對網路成癮症患者的治療,而受到媒體和網路的廣泛關注。其所使用的“電擊治療網癮”的手法也在社會各界引起了極大爭議。
網癮
網癮是指上網者由於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路時空當中,對網際網路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於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由於花費過多時間上網,以至於損害了現實的人際關係和學業事業。由於某些不法業者惡意炒作、無照經營“戒網中心”在社會上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已於2009年12月被衛生部疾控局明文予以否定。
網癮患者無法控制上網時間,表現為:花費於上網的時間比原定時間要長,想要減少或控制上網時間但失敗。關注網上的情況超過自己的現實生活。如頭腦中一直浮現和網路有關的事,在生活中心不在焉,有關網上的情況反覆出現在夢中或想像中,只有上網時才充滿興趣。一旦減少或停止上網,即表現出消極的情緒體驗和不良的生理反應,包括:沮喪,空虛,易發脾氣,坐立不安,心慌,噁心,燥熱出汗,失眠等。
危害
危害身心健康
網路成癮者因為對網際網路產生過度依賴而花費大量時間上網。青少年正處於身體發育的關鍵階段,沉迷於網路世界,長時間連續上網,新陳代謝、正常生物鐘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身體容易變得非常虛弱。還有研究表明,青少年長期沉溺於網路中,不僅會影響頭腦發育,還會導致神經紊亂、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下降,引發緊張性頭疼,甚至導致死亡。同時,不良的上網環境也會損害青少年的身體健康,而網咖大多環境惡劣、空氣渾濁、聲音嘈雜,青少年在這種環境的網咖內上網,也容易被傳染上疾病。網路成癮對青少年健全心理的發展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長期上網會引發青少年“網路孤獨症”和“憂鬱症”等心理疾病,過分關注人機對話,對外界刺激缺乏相應的情感反應,對親友冷淡,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嚴重時對一切都漠不關心,把與別人的交往當成一種可有可無的事情,變得越來越孤僻,造成青少年個性的缺陷;網路成癮者一旦停止上網便會產生上網的強烈渴望,難以控制對上網的需要或衝動.這種衝動使其在從事別的活動,工作、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造成青少年心理的錯位和行動失調;“網戀”和網路聊天會引發青少年的感情糾葛,導致各種情感問題,造成青少年心理的創傷;網路成癮者過度沉溺於網路中的虛擬角色,容易迷失自我,將網路上的規則帶到現實生活中,造成青少年自我認識的障礙。
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青少年沉溺於網際網路帶來了大量教育上的問題,染上網癮的青少年,被網路擠占了原本屬於讀書和思考的時間,導致的直接的後果就是學習成績的下降。同時,國外也有研究表明,長期上網,沉湎於網路遊戲的孩子,其智力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導致智商下降到正常孩子的標準水平線以下,這也會間接的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在網上也有一些商家為了賺錢,建立一些幫寫論文,寫作業盈利的網站,一些缺乏自律的青少年便從網上購買作業、論文敷衍老師,學習認真態度大打折扣,學習成績可想而知。網路成癮者沉迷於網路虛擬世界,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對枯燥的學習更是失去興趣,會出現厭學、逃學、輟學的情況,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對上海地區13所大學的調查統計,2004年上海大學一次性退學的81名學生,都是網路遊戲成癮導致的學業大幅度下滑導致。在2000年華東理工大學237名退學和留級生中,有80%以上是因為無節制地沉湎於電腦遊戲。上海交通大學205名退學和轉學生中,至少有1/3的學生也是因為無節制地玩電腦,導致成績下降,不得不退學或轉學。網路成癮對大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目前已經成為大學生退學的主要原因。
弱化道德意識
誘發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道路 在網路世界,人們的性別、年齡、相貌、身份等都能藉助網路虛擬技術得到充分的隱匿,人們的交往沒有責任也沒有義務。人們不必面對面的直接打交道,從而擺脫了熟人社會眾多的道德約束。青少年在網路世界中,缺少了以教師、家長為核心的人際關係對他們行為的監督,他們在網上自由任性,缺少道德自律,容易在網路遊戲中放縱自己的欲望。人性惡的一面也可能會因為沒有道德的約束而得到充分的宣洩,這就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有可能導致他們走向犯罪的道路。同時網路信息良莠不齊,其中不乏一些色情、暴力信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容易也受到不良的誘導,最終可能誤入歧途。近年來,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和性犯罪明顯上升,這與網路遊戲中大力宣揚暴力、色情有很大關係。更有一些青年,為了支付網費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上海某區檢察院自2003年至今辦理因網路引發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共8件21人,占受理案件數的19%,同比上升了100%,在其他類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穩中有降的情況下,網路引發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卻大幅上升。
影響人際交往能力
首先,網路成癮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容易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導致自我更加封閉,進而不斷的走向個人孤獨世界,從而拒絕與人交往。同時,網路成癮者沉溺於虛擬完美的網路世界之中,沉醉於一種虛擬的滿足,他們從網路遊戲中得到了個人成就感的滿足,他們從網戀中得到了個人歸屬感的滿足,他們可以在網路世界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他們已經擁有了一切。而在現實世界中,一切都不是那么完美,朋友經常欺騙,愛人隨時背叛,因此他們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人際的交往是一種可有可無的事情,從而不願意與人交往,拒絕與人交往,拒絕融入社會,是網路帶給網癮青年的一大問題。其次,沉溺於網路世界中,還造成了青少年與他人交往頻率的減少,迷戀人機對話模式,對著電腦螢幕行文如水、滔滔不絕,丟掉鍵盤滑鼠就變得沉默寡言,在現實生活中語言表達能力出現障礙,只有到了電腦前,手按著鍵盤,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更難與別人更好地交流,更有甚者,還會得一種名叫“社交恐懼症”的心理疾病,表現為怕與人見面、談話,見人就緊張,面紅耳赤,顫抖,因之常獨居屋內避不見人。調查表明,56.3%的網路成癮者人際關係較差。相比之下,46%的非成癮者能將自己與同學、親友的關係相處得很好。
影響生觀、價值觀
在網路社會,一切都呈開放狀態,體現著不同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信息在網路大行其道,網路內容豐富複雜,良莠不齊。網路文化雖然價值觀多元化,但實際上仍受西方文化主導。在網路上有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信息,其中黃色、暴力信息混雜其中。還有些人人為地在網上製造病毒,宣揚消極、頹廢,甚至違法、犯罪的思想。鑑別力和判斷力水平較弱的青少年網路成癮者沉迷網路之中,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青少年在網際網路上接觸的消極思想會使他們的價值觀產生傾斜,在潛移默化中影響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