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活度

電子活度

電極上電子有效濃度為電子活度, 記作E , 其負對數記作pE 。電子活度越大或pE 越小, 電子供出電子的傾向越大。在電化學研究中, 通常用電極電位表示電極供出或接受電子的傾向。顯然, 電子活度的概念比電極電位有更具體明確的熱力學意義。 當給出電子活度E 和電子活度的負對數pE 明確的熱力學意義之後, 就可以明確地表示不同電對在反應條件下供出或接受電子能力的相對大小, 這樣便於記憶和使用。

釋義

任何一個給定電極都含有一定濃度的自由電子, 在一定溫度下電子供出的傾向受電極雙電層堆集電荷的強烈影響。即電極供出電子的能力不但由電極上自由電子的濃度決定, 而且受制於電子的有效程度。而後者與電極上堆集的電荷有很大關係。合考慮以上兩因素, 定義電極上電子有效濃度為電子活度, 記作E , 其負對數記作pE。在一定溫度下,pE 與電極電位成直線關係, pE越大, 電子活度越小,電極的氧化能力或接受電子的能力越強, 供出電子能力越弱; pE越小, 電子活度越大, 電極還原能力或供出電子的能力越強, 接受電子的能力越弱,pE與電子活度的關係同pH與H 活度的關係相似 。

表達方式

pH定義為:

pH=-log(a )

其中a 是溶液中氫離子濃度。與此相似,pE定義為:

pE=-log(a)

式中a是溶液中電子活度。因為氫離子活度的變化可以遍及許多數量級,所以pH是將

a 表示為易於處理數字的一種簡便形式。同樣,穩定水系統的電子活度變化可大於20個數量級,因此將a表示為pE也是簡便的。

Stumm和Morgan對pE給出嚴格的熱力學定義。他們依據下列反應:

2H (aq)+2e ⇌H(g)

當所有組分活度為1個單位時,規定此反應自由能改變恰好為零(回想:在低濃度及低離子強度下離子型溶質活度近似於其濃度,氣體活度等於其分壓。此外,恆溫恆壓下自發過程自由能G減小。對自由能改變△G為零的過程,無自發變化傾向,而是處在平衡狀態)。此反應就是溶液全部離子生成自由能的依據,也是解釋水中氧化-還原過程自由能改變的基礎。儘管通過濃度比較容易想像離子活度,但是電子活度及由此而來的pE卻很難想像。例如,離子強度為零的介質——25℃純水,其氫離子濃度為1.0×10 mol/L,氫離子活度為1.0×10 mol/L,pH為7。但是電子活度須按反應定義來規定。當單位活度H (aq)同1 atm氫氣(同樣為單位活度)相平衡時,介質中電子活度正好是1.00,pE是0.0。若電子活度增加10倍(如與活度1.00H相平衡的H (aq),其活度為0.100時將是這種情況),則電子活度為10,pE值為-1.0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