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簡介
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
2001年7月,經國家科技部批准由原已建立十餘年的中國科學院電分析化學開放研究實驗室建設而成的。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基於我國國民經濟和分析化學學科發展的需要而設立的,是充分發揮分析科學-科學技術的眼睛在環境、生命、能源、信息科學套用的重要舉措,是我國分析化學方面的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是國內最早開展電分析化學研究工作的實驗室之一。50年代初,起源於極譜學研究,經過五十年不懈的努力,特別是1989年被中國科學院批准正式對外開放以來,通過奮進開拓,在電分析化學的基礎理論和套用方面取得了許多有顯示度的科研成果,造就了以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汪爾康研究員,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董紹俊研究員為代表的高水平學術帶頭人,培養出一支素質好、結構合理的科研梯隊。在電分析化學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研究生培養,國際交流和儀器開發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是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我國電分析化學的重要研究基地。
發展歷程
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分析化學實驗室(1989年),2001年經國家科技部批准進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2002年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正式進入國家重點實驗室序列。
五年來(2004-2008),該實驗室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學發展前沿,不懈開拓,創新攀登,在研究水平與貢獻、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開放交流與運行管理等方面不斷取得了新成績,邁出了新步伐,業已成為我國電分析化學領域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創新基地。
凝練科技目標,最佳化科研布局。在深刻總結過去基礎、現在優勢和前瞻未來的基礎上,將實驗室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確定為:分析化學的基礎研究實驗室。努力把實驗室建設成為具有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的電分析化學基礎研究基地、人才培養基地,發展成為電分析化學理論、方法和技術創新的源頭。在此基礎上,將實驗室研究方向確定為:電分析化學基礎理論研究、生命科學中的分析化學研究、信息和材料科學中的分析化學研究和分析化學中交叉學科新方法的研究。
機構設定
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實行主任負責制,下設六個研究團隊,現有各類研究人員四十餘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人,研究員21人,副研究員5人。骨幹人員均有國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中科院“百人計畫”入選者8名、候選人4名;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者2名. 實驗室現有研究生100餘人,博士後3人。已畢業研究生300多人,博士後30餘人; 畢業生中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者7名,中科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人;獲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6人、優秀獎17人;獲冠名獎學金者32人;優秀博士後1人。
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設有學術委員會,由國內外傑出科學家擔任。
科研領域
實驗室下設六個課題組,它們在不同的分支學科領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電分析化學研究。現有各類研究人員二十八人,其中中科院院士一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二人,博士生導師十一人,研究員十三人,副研究員五人。骨幹人員均有國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入選中科?quot;百人計畫"二名,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者二名,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者一名,分析化學梁樹權獎一名, 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二名。實驗室現有研究生五十餘人,博士後二人。多年來培養研究生一百七十多人,博士後十六人。畢業生中獲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五人,優秀獎八人;獲冠名獎學金者十二人。實驗室實行主任負責制,全面負責實驗室工作的實施。實驗室設有學術委員會,由國內外傑出科學家擔任。多年來,實驗室承擔了一批國家基金重大、重點,攻關,973項目和省部委重大項目。已發表論文一千餘篇,國際刊物占60%。獲國際獎二項:第十屆Kharazmi國際創新一等獎 (伊朗),以及日內瓦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明、創新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項;中科院自然科學獎六項;其它國家、省部委獎七項;出版專著四部,國內專論五本,撰寫國外叢書中的專論七冊;已申請專利四十二項;獲授權專利十六項。研製儀器十二種。
交流合作
實驗室國際交流十分活躍,主辦國際學術會議十四次,協辦國際學術會議十次。先後與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專院校、研究所建立了合作關係。與美、英、法、日、德、瑞士、瑞典、芬蘭等國的大專院校、研究所簽訂了合作交流協定十餘項。
十年來在國際會議作大會特邀報告和報告一百多人次。國際合作培養研究生十人。本實驗室有二人擔任了十個國際學術刊物編委, 一人在國際學術組織IUPAC中任職。
根據美國信息科學研究所(ISI)和Elsevier (1993 - 1997)調查,近年來本實驗室被列入國際電化學實驗室發表論文最活躍的前十名,並有二人被ISI列入國際電化學論文發表前一百名,其中一人排名榜首。
人才建設
實驗室堅持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重中之重,採取匹配資金、搭建平台、營造環境、強化機制、開拓新的科技增長點以及重視在學科交叉點上培養青年人才等舉措,進一步加速了人才引進和培養。五年間,實驗室先後從國外引進優秀人才10人,其中4人入選中科院“百人計畫”,從國內引進青年研究員多人,使實驗室固定人員從35人發展到49人。其中研究員21人。目前,實驗室科技隊伍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人、中科院“百人計畫”6人、“百人計畫”候選人4人、博士25人、碩士18人,平均年齡36.7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結合,以青年為主,結構合理,學術思想活躍,創新能力較強的人才梯隊。
教育培養
實驗室堅持把研究生教育培養作為重要使命和可持續創新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堅持讓研究生在高水平的基礎研究中鍛鍊成長;堅持狠抓他們看文獻、選題開題、實驗設計、實驗過程、數據處理、結果分析以及編寫論文等科研能力的培養;堅持倡導和支持青年人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實驗室訪問、講學,在高水平的學術講壇上鍛鍊提高;堅持用導師不畏艱苦、頑強拼搏,不懈攀登、勇於奉獻的精神感染和激勵他們,促進他們科研作風的養成和科學精神的弘揚。多項舉措收穫了豐碩成果:評估年度內實驗室有4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目前共獲選7篇)、4人獲中科院50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人獲中科院院長特別獎、1人獲赴德國參加與諾貝爾獎得主頒獎大會、1人獲澳大利亞BHP Billiton獎學金,7人獲中科院院長優秀獎,13人獲相關冠名研究生獎學金。
科研成果
實驗室共承擔“973”、“863”國家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119項,契約經費、進室研究經費、承擔國家級任務占總經費的比例、承擔科研任務人均經費等均比上個評估年度有了較大增長;以電化學發光、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及電化學檢測研究,基於新型納米材料的分析化學新方法的研究,模擬生物膜和生物感測器的電化學研究,電化學儀器的研製為代表的一批創新性成果又獲新進展;先後獲科技成果獎11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一、二等獎各1項,吉林省首屆科技進步特殊貢獻獎1項(汪爾康);以第一單位發表SCI論文634篇。其中IF>3的347篇,是上個評估年度的5.6倍,IF>5的105篇,是上個評估年度的5倍,IF>7的13篇,IF>10的4篇。論文被引用1萬餘次,其中被引用100次以上的論文3篇,被引用50次以上的論文45篇;實驗室固定成員被邀請在國際會議作大會報告14個,邀請報告64個,在國內會議作大會報告22個,邀請報告31個;以第一單位申請發明專利80件,授權專利57件,分別是上個評估年度的1.4倍和4.7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