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風格
古雷鳴寺坐北向南,建於半山。最下為戲台,從戲台拾階而上,登108級台階到山門。山門兩側各以三間配房為襯,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山門中軸線上有木牌坊五間,牌坊兩側各建鍾、鼓樓。步入山門,在東西禪房簇擁下,一列七間正殿為該寺的主體建築。大殿中間一間為真武殿。
真武,又稱玄武。真武殿全稱真武大堂,是中國古代的北方神,原為二十八宿中的北方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後為道教所信奉,與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方神,塑像為龜或龜蛇合體。宋代避諱,改玄武為真武,即道教所稱的真武大帝,其塑像為披髮、黑衣、仗劍、踏龜蛇。從者執黑旗。由雷鳴寺主殿中間一間塑真武大帝像可以斷定,在明末蘆芽山毗盧佛道場被毀後,汾源宗教信仰已由明代之前的純佛教轉變成清代佛道合一形式,並且以道教居於主體地位。
主殿東三間為地藏王菩薩殿,內塑十朝地藏王像。地藏是梵文的意譯,佛經上說這位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所以得名。釋迦佛曾囑咐他,在釋迦佛寂來滅、彌勒佛未生之前,救助六道眾生,他即發下誓願意:“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宋高僧傳》載:似轉世為新羅(今朝鮮半鳥)王子,自幼出家,唐玄宗時來華入九華山建寺收徒,年九十九圓寂,肉身不壞,全身入塔。現九華山神光嶺有肉身殿,相傳即為地藏王菩薩成道處。西山間為佛殿,內塑佛及諸菩薩20餘尊。西山壁繪有須彌山彩色人物群像。
歷史沿革
雷鳴寺始建年不詳,重修於明正德年間。清朝同治年間又重修,毀於文革。1996年依舊址重修為博物館。
主殿之下有天然石窟。石質有如火山噴發後的岩漿石。石窟雖小,但很神秘,歷來被百姓視若神明。在石洞中供有百姓心目中應崇敬的神與仙。
沿雷鳴寺北上,漸至山頂處原有石洞。主供汾河台駘。台駘是傳說中上古三皇五帝時顓頊帝執政時的治水大師,官稱玄冥師,他征服汾河後深受世人愛戴。春秋時,鄭國博學多才的政治家子產封台駘為汾神。之後,歷代諡號有加,尊為上公,祭為貴神,金代加封為昌寧公。清朝道光六年(1826)在石洞之上建台駘祠三間,為樓閣式建築,同治十年(1817)重修。毀於文革。
雷鳴寺廟宇殿堂鱗次櫛比,古松翠柏掩映,雕樑畫棟,朱檐金頂,琉璃綠瓦,紫檀木刻,亭台樓閣,榭廊門洞,布局合理,結構精巧。明、清兩代及國民初,被冠以“華北名剎”的美譽。清同治十年重修時,由弛名中外的學者、清官五台東冶徐松龕先生撰寫碑文。徐氏在碑記中盛讚汾源泉靈沼為“三晉第一勝境”。
1997年雷鳴寺依照原布局格調重建。
歷史傳說
據傳汾源之水,是從管涔山下的石蛤蟆嘴裡噴吐出來的。可在很古很古的時候,這水卻被卡在石蛤蟆嘴裡的一顆石蛋子堵著,怎么也流不出來。原來,這石蛤蟆俯臥在雷鳴峰下,雷鳴峰底是一片大海。只要砍掉石蛤膜嘴裡的石蛋子,汾水就會長流不息。可要砍掉石蛋子,得有金斧才行。金斧藏在紫峰崖下的山洞裡,被兇惡的妖怪霸占著,要得到金斧真比上天還難。
那時候,雷鳴峰下住著石勇、鐵勇弟兄二人,都是虎彪彪的好後生。這一年,天旱無雨,大地乾裂,正在執犁下種的倆弟兄又熱又渴,真受不住了。石勇嘆口氣說:“地都乾冒煙了,下了種也白搭!”鐵勇說:“只要上紫峰崖殺了妖怪,得到金斧,砍掉蛤螟嘴裡的石蛋子,黎民百姓就有救了!”弟兄倆一心一意為民造福,當下決定立即前往紫峰崖。哥哥石勇懷裡揣著一瓶酒,腰裡別著一把刀,就這樣動身了。
石勇來到紫峰崖下,只見崖頂黑雲翻滾,半崖山洞中金光四射,石勇情知妖怪就在山洞中看護著金斧,還是勇敢地手攀藤條,腳踩石壁,一步一步地爬到山崖半腰,鑽進了山洞。
青面獠牙的妖怪正抱著金斧打盹,被石勇行走的聲音驚醒,舉起金斧便朝石勇砍來。石勇不慌不忙地從懷裡掏出酒瓶一晃說:“老神仙,別生氣,弟子給您敬酒來了!”妖怪一聽,口流涎水道:“好好,快給俺喝個痛快!”石勇把酒瓶遞過去,妖怪一口氣喝個淨光,當下醉倒在地,口吐白沫,神志昏迷。石勇見狀,利落地掏出腰刀,直刺妖怪心窩,妖怪慘叫幾聲,一命嗚呼了。石勇拾起金斧,興高采烈地朝洞外走去。說也奇怪,石勇一出山洞,頓覺渾身疲累難當,他想歇歇筋骨,可一合眼就再也醒不來了。隨著,石勇變成了一株枝葉繁茂的松樹,牢牢地紮根在山崖之上。那金斧在樹叉上,任憑風吹雨打,就是掉不下來。
再說鐵勇在家左等右等,不見哥哥回來,趕緊上山去找。鐵勇來到紫峰崖,望見半崖的洞口比平素多了一棵松,松樹上掛著一把斧,他心裡奇怪,便爬上山崖,鑽進石洞。可他只見松樹,不見妖怪,也不見哥哥石勇,急得連聲呼喊。這時候,那松樹說話了:“弟弟別難過,快取下金斧去砍石蛤蟆嘴裡的石蛋子吧!”石勇滿含熱淚向松樹跪拜道:“請哥哥放心,鐵勇一定砍掉那石蛋子!”鐵勇翻身下崖,來到雷鳴峰下,使出渾身力氣,第一斧砍下去,石蛤蟆嘴裡的石蛋子轉了轉;第二斧砍下去,那石蛋子便骨碌碌地掉出來了。頓時,滾滾的山水從石蛤蟆嘴裡“嘩”地直往出冒,長流不斷,千年不息。那水衝出石蛤蟆的嘴,發出巨大的聲響,如同雷鳴閃電一般。後來,人們在這汾河的發源地蓋起了廟宇,起名就叫雷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