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龍橋[雲南省大理市古橋]

雲龍橋[雲南省大理市古橋]

雲龍橋,雲南大理市西北約40公里處與飛鳳山交界的瀾滄江支流漾濞江峽谷上古老獨特的鐵鏈橋。

簡介

雲龍橋上仍人馬不斷,是通往山區重要通道。 雲龍橋上仍人馬不斷,是通往山區重要通道。

該橋亦名“鐵鏈子橋”或“吊橋”。東西走向,為縣城西大門橋。橋面呈下彎弓形,凌空飛架,勾通東西兩岸:東連下關,西南通永平縣,即博南古道;西入雲龍縣,即鹽米古道;北進劍川縣,即茶馬古道。 系三條古道必經的古橋之一和唯一倖存下來並還在使用中的鐵索古橋。

該橋系鐵鏈吊木倉結構。兩岸並列8條長鐵鏈,上鋪栗木板;距橋面約1.3米處,左右各懸一條長鐵鏈,與橋面邊緣用38條短鐵鏈分別拉連,以分擔橋面壓力和作扶手圍欄之用;橋面全長40米,寬3.2米、高12.7米,橋面兩邊各拉一鐵鏈為扶手,兩岸各設橋亭一間。

雲龍橋依山渡水,飛架東西兩岩,風光旖旎動人。古稱其《鐵鎖雲龍》,大有不鎖即飛之勢。系《漾濞十六景》之一。橋下江岸的楊花柳絮、飛鳳山頂被山風卷滿江天的雨簾,橋下游百餘米外雄峙江心的巨石,分別是《漾濞十六景》中的《河楊飛花》、《鳳山雨霽》和《漾江獨石》三景。

歷史

雲龍橋 雲龍橋

據明成化年間由大理喜州遷至雲龍縣的董氏家譜考證,該橋建於明成化年之後,即明弘治年間(公元 1488-1505年),實屬大理境內不可多得的古橋名勝;另在楊慎的《滇程記》和《徐霞客遊記》中均有對該橋的記述,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到大理旅遊時(明崇禎十二年三月),曾經記錄此橋:“依東山西麓北行三里許,抵漾濞街,居廬夾街臨水甚盛,有鐵索橋北上流一里”。

據《永昌府志》記載,該橋於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以及光緒三年(公元1870年),分別由提督諾穆圖和滕越總兵蔣宗漢重修過。

民國二年,雲貴監察史李根源西巡路經漾濞,據古人“鐵鎖雲龍幾折腰”詩句,親筆書“鐵鎖雲龍”匾額,懸掛於東岸橋亭門枋之上(文革時毀)。

公元1966年8月24日特大洪水沖毀東岸橋墩後,於公元1994年冬-1996年春修復。

1988年,此橋被大理州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又被雲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歷傳說

雲龍橋之名的來歷有兩種傳說:一說雲龍橋基之地脈,是風水先生從雲龍縣的一支山脈牽趕下來的;另一說在該橋下游屢次修橋,均屢遭洪毀或火焚。後來,有一天清晨,人們見一帶白雲冉冉,凌空綿亘於漾水煙波之上,如蟄龍橫江而臥,雲舒霞卷,變幻莫測,許久不散……村人以為“天降雲龍禎祥。”遂依江岩建該橋,故名雲龍橋。

相關詩句

雲龍橋

明·張濂

動天屆遠見文明; 可是遐方樂太平?

萬樹協韶雲表卷, 四山釀水地中行。

蛟龍待雨飛騰漸, 鳥鵲憐星駕落成。

誰是殷勤題柱筆? 不妨駟馬使人驚!

清·王必昌

長虹橫亘各西東, 矩泄規連絕岸通。

心力不辭三載瘁, 神工直與萬安同。

波回丁水遲明月, 雨霽雲山落彩虹。

從此祥符鰲背讖, 鳳池染翰頌侯公。

清·塗廷觀

蒼龍蜿蜒臥城東, 萬里雲程一旦通。

駕岸鰲金沖背出, 憑空牛鐵鑄形同。

半規磴繞分新月, 萬頃波洄吸彩虹。

珥筆應教題柱客, 相將敲韻譜新功。

清·謝祈出

龍光靄靄現潯東, 剛喜登雲有路通。

萬栽乾坤樞軸壯, 一方帶礪鐍扃同。

勢吞長澗疑初月, 影入晴川訝曉虹。

從此往來賡利濟, 何人不頌使君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