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鎮[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

沙溪鎮[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

雲南劍川縣的沙溪寺登街古集市,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併流自然保護區東南部。從遙遠的新石器時期直至明代,由於洱海澤國的水阻,瀾滄江、怒江高山峽谷的險惡,這裡一度成為北進川藏,南入中原以及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各國的主要通道。這是一條沿著蒼山西部河谷北上的通道,為茶馬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中原、南詔、大理、南亞、東南亞各國的各類物資就是依靠這條古道源源不斷向北運送,經劍川進入西藏直至西亞各國。同時印度、孟加拉國等國和西藏的客商和僧侶又沿著這條古道經沙溪南下進入中原和走向南亞、東南亞。2016年12月7日,沙溪鎮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基本信息

古鎮簡介

雲南沙溪古鎮雲南沙溪古鎮

雲南西藏四川之間的一條古老貿易通道、著名的“茶馬古道”上,位於雲南大理劍川西南方30餘公里的石寶山下的沙溪鎮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北連麗江、中甸,直達西藏、四川乃至西亞,南下大理,經緬甸通達南亞、東南亞。根據現有的古文物及歷史文獻資料,早在漢唐時,這條以馬幫運茶為主要特徵的古道就發揮作用了。抗日戰爭中,當沿海淪陷和滇緬公路被日寇截斷之後,“茶馬古道”成為中國當時唯一的陸路國際通道。

2001年,雲南省劍川縣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紀念性建築基金會入選2002年值得關注的101個世界瀕危建築遺產名錄。該名錄中指出:“中國沙溪(寺登街)區域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集市。有完整無缺的四方街、古戲台、興教寺、戲院,旅館、寺廟、寨門,使這個連線西藏和南亞的集市相當完備。”寺登街區域不但完整保留了茶馬古道上傳統的山鄉古集風貌,還有至今仍在延襲的鮮活的阿吒力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和白族民間鄉土文化,為此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歷史悠久

雲南茶馬古道之沙溪古鎮雲南茶馬古道之沙溪古鎮

沙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鎮,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國在西南地區興起,並成為當時唐朝吐蕃的緩衝地段,也是連線強者之間的紐帶,也是溝通兩者經濟、文化交往的茶馬古道的主要途經地之一。沙溪作為當時古道上的一個古鎮,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也許是上蒼對沙溪情有獨鍾,唐代以後,與沙溪壩一山之隔,位於沙溪西部的彌沙發掘了鹽井,古稱傍彌潛井,沙溪是離鹽井最近的茶馬古道集市,古鎮的貿易也隨之加入新的內容——鹽。鹽井的開採,猶如錦上添花,為沙溪的發展推波助瀾,古鎮作為離鹽井最近的茶馬古道集市,一躍成為茶馬古道的鹽都,成為西藏、滇西北地區的食鹽供給的集散地。鹽作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在沙溪逐漸成為繼茶、馬貿易後,又一重要商品。

鰲峰山古墓葬群、沙溪東面華叢山銅礦遺址的出土文物證明,遠在公元前1150±90年—公元前440±80年的殷商至西漢初期,由於華叢山、老君山銅礦資源豐富,沿劍湖邊直至沙溪河谷便成為青銅冶煉和製作的重要基地,作為青銅文化的發源地,沙溪先人在那時就擁有了較高的青銅冶煉技術,成為雲南青銅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唐代以後隨著沙溪西面傍彌潛井(現彌沙鹽井)、雲龍諾鄧井,西北部古蘭州啦雞井(古蘭州即今天劍川馬登鎮),南邊喬後鹽井滇西四大鹽井的開採,沙溪的經濟文化得到空前發展。沙溪是茶馬古道上離這些鹽井最近的街市,理所當然成了這些鹽井所產食鹽的集散地。從唐朝直至民國的1200多年時間,沙溪一直是茶馬古道上鹽的集散地,南來北往的馬幫在黑潓江邊絡繹不絕,他們將自己運來的貨物在沙溪賣出,又將食鹽、茶等必需品買進,或者以原始的以物易物方式進行交易,然後沿著茶馬古道將鹽、茶運往各地。

建制沿革

唐前期南詔興起之初,沙溪便是洱海流域北部的一個“詔”(矣羅實詔),屬統帥楚雄州西部至大理州境內各少數民族羈縻州的劍南道姚州都督府。

明代以前,沙溪曾被稱為“殺退”、“殺腿”。

明代後期,使用“沙溪”之稱,《徐霞客遊記》中稱:“劍川湖之流,合駝強江出峽貫於川中,所謂沙溪也。其塢東西闊五六里,南北不下五十里,所出米谷甚盛,劍川州皆來取足焉。”此處的“劍川湖,在劍川州東,周數十里,流入趙州境”。“駝強”即“桃羌”,屬口音之誤。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說:“桃羌河,在州(劍川州)南三十里。”

沙溪在清代時稱“沙溪圖”。

民國十年(1921年),沙溪圖改為劍川第四區。

民國十年(1930年),為寺登鎮。

1949年,劍川縣解放,改稱劍川縣第四區。

1958年,劍川縣第四區撤銷,改為沙溪公社。

1962年,沙溪公社改稱沙溪區。

1970年,撤區建人民公社,沙溪區稱沙溪公社。

1984年,區級政權進行體制改革,撤銷沙溪公社,建立沙溪區。

1988年起,設沙溪鄉。

2001年,沙溪撤區設鎮。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沙溪寺登街位於劍川縣沙溪鎮政府所在地。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距劍川縣城32公里,州府大理市158公里,距石寶山風景區12公里,平均海拔2100米,東經99。45′-99。58,北26。10′-26。19′,面積約2平方公里。寺登街曾是滇藏鹽茶古道上的一個重鎮。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形成了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興教寺古建築為中心,以歐陽大院、趙家大院、趙氏家宅,楊家大院等為代表的白族傳統建築群。

地形地貌

沙溪鎮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2100米,壩子南端米子坪村海拔1973米,為境內最低海拔點,最東端三棵樁村海拔3150米,為最高海拔點。東西橫距28千米,南北縱距35千米。土壤分布為暗棕壤、棕壤、紅棕壤、黃棕壤。

氣候條件

沙溪鎮氣候屬南溫帶溫涼層,年均氣溫12.3℃,年日照時數2400小時,年降水量790毫米,壩子中部為全縣最少降水處,降水671毫米,無霜期215天左右。

社會經濟

2001年10月11日,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紀念性建築基金會(WMF)入選2002年值得關注的101個世界瀕危建築遺產名錄。該名錄中指出:“中國沙溪(寺登街)區域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集市。有完整無缺的戲院,旅館、寺廟、寨門,使這個連線西藏和南亞的集市相當完備。”寺登街區域不但完整保留了茶馬古道上傳統的山鄉古集風貌,還有至今仍在延襲的鮮活的阿吒力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和白族民間鄉土文化,為此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沙溪鎮鎮居於金龍河——黑潓江水系南部,黑潓江由北向南流經整個壩子。境內有長樂水庫、石龍水庫,蓄水量共56萬立方米。

耕地資源

截至2011年,沙溪鎮有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9250萬畝[11],占總面積8.9%;林地37.4萬畝,占86.7%;荒山、草地1.8萬畝,占4.2%;水面815畝,占0.2%。73%的耕地面積分布於壩區,其餘為山區耕地。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沙溪鎮有常住人口23172人,其中戶籍人口5988戶,居住有漢、白、彝、傈僳、納西等民族,其中白族為主要民族,占總人口85%。

古鎮景點

四方街

古戲台古戲台

位於寺登街中心,這裡曾是西藏藥材、馬匹、皮毛和雲南的茶葉、食鹽等進行交易而形成的茶馬古道重要集市。四方街及四周的寺廟,古戲台、馬店、商鋪、古寨門、古橋等,至今仍保持著過去若干世紀以來的原貌。寬闊的街面全用石板鋪砌,足跡斑斑,留下歲月滄桑。走進四方街,仿佛走進數百年前的馬幫興盛,商貿繁榮,梵音繚繞的時空隧道。

古戲台

位於四方街東,始建於清代,為三層樓魁星閣帶戲台結構,前台後閣,結構獨特,飛檐疊角,有14個飛角,此種山鄉古戲台,全國少有。

興教室

位於四方街西,正對古戲台,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是國內現今僅存的明代白族"阿吒力"佛教寺院,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教寺大殿內還保存壁畫20多幅,由當地白族畫師張寶繪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

歐陽大院

寺登街上有不少靠趕馬發跡的馬鍋頭建蓋的宅院(兼做馬店)。其中歐陽大院最具有特色,為三坊一照壁的白族傳統院落,有大門、二門、正房、耳房、小花園、小戲台、廚房,還有附屬馬房。建蓋已有一百多年,但古貌依舊,引人入勝。

鰲峰山古墓群

位於沙溪寺登街南500米的鰲峰山頂,根據出土文物鑑定,鰲峰山古墓群的年代約為春秋晚期至西漢初期。它的發現,對研究洱海地區青銅器文化,乃至雲南高原社會歷史,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

古道

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沙溪鎮境內古道密布,如今仍在使用的古道中最有特色的當屬沙溪北面明澗哨谷底的石板路和大理劍川沙溪鎮通往彌沙鹽井的古道。明澗哨烏幫路位於明澗哨東面山谷中,是一段長約200米,寬約3米的石板路,沿山谷而上。石板上馬匹踩出的馬蹄印此比皆是。馬坪關路是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沙溪鎮的鹽路,為西上沙溪壩西面群山到馬坪關的古道,長約15公里,至今仍保留古路的全貌。該路穿行於群山之中,時而是土路,時而是亂石路,中間淌過山間溪水,一路上森林茂密,至今在古道上活躍的馬匹不時躍入眼中,山間小鳥清脆的叫聲不絕於耳,丁冬的溪水聲伴隨古道全程。

古石橋

黑惠江由北向南縱貫沙溪,因而在沙溪留下了許多古橋。玉津橋位於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沙溪鎮寺登四方街東面約200米,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後因橋身跨度大、基礎不穩而傾塌,道光初年改為鐵索橋。清鹹豐、同治年間,滇西北爆發杜文秀起義,戰事波及大理劍川沙溪鎮,劍川沙溪玉津橋鐵索被取下鑄成兵器,戰後架木為橋,逐漸腐朽而毀。1931年,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沙溪民眾募資再建古橋,白族著名學者趙藩為玉津橋的重修專門撰寫了《修橋募引》。現存的劍川沙溪玉津橋為單孔石橋,跨空12米,高6米,橋長35.4米,寬5米,石柱石板護欄。拱頂上有石雕鱉頭,雄視黑惠江上游,另一側是石雕鱉尾連線黑湛江下游,護欄盡頭有四隻“娃娃魚”石雕。古橋頭有一碑廊,大埋石碑內容為《修橋募引》和功德情況。另外,在大理劍川沙溪鎮西南群山中的馬坪關還修有關風橋,它建於清嘉慶年間,距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沙溪鎮約15公里,為單孔石拱瓦屋廊橋,長12米,寬3.3米,現保存完好,為馬坪關與外聯繫道路上惟一的橋樑。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沙溪人建此橋一是為過往馬幫、客商提供方便;二是認為:流過關卡的溪水如無卡,就意味著關卡鹽稅也像水一樣流走,所以為此橋起名為“關風橋”。

此外,沙溪寺登街景區還有東寨門、玉津橋、南寨門、石鰲橋、長樂魁閣、本主廟、慈蔭庵、城隍廟、老馬店、趙家院、南北古宗巷等景點。

古鎮名街

沙溪鎮[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沙溪鎮[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靈魂與核心,是沙溪商貿交易的地方。它位於沙溪壩子中央螯峰山熬頭位置,依山傍水,是一個地理位置極佳的風水寶地,是一個集寺廟、古戲台、商鋪、馬店,開闊的紅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樹、古巷道、寨門於一身、功能齊備的千年古集市。寺登古街共有三個門——東寨門、南寨門、北寨門,西邊緊靠熬峰山的無寨門。東寨門通往大理地區,南寨門聯結古鎮南面與西面的滇西鹽井,北寨門通往西藏地區。經過寨門,一條狹窄、深長的古巷道悠然而來,兩邊殘舊的古鋪面悄然聳立在巷道兩邊。狹長巷道的盡頭,是寺登的貿易中心——四方街。四方街似曲尺型,正街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100米,其中北部街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50米,整個街面用紅砂石板鋪築,街中心有兩棵數百年的古槐樹。四方街東面有坐東朝西的古戲台,西面有坐西朝東的興教寺,兩這遙相呼應,將四方街平分為南北兩半,整個街場四周商鋪馬店林立,三條古巷道延伸到古鎮的四面八方。

寺登街在以前每隔三天有一個街市,熱鬧非凡,各地來的馬幫在街前一天下午就陸陸續續通過巷道來到古街投宿,戲台上洞經古樂、白族霸王鞭舞、民歌表演在街前天下午就開始。古戲台是寺登四方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築,它位於四方街東面建築群中央臨街的位置,與西面興教寺殿宇、寺門建築成一中軸線,將古四方街平分為南北兩半,從而為劃定各類生意經營範圍提供了實物標誌。四方街西面的興教寺有一個破損的石獅,它的身上有一個圓形小孔。據古鎮上的老人講,以前那個小孔里塑有大型紅色木槓,上面有一盞巨大的防風雨的油燈,由寺登村民輪流值守,每天一戶。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值守戶往燈里加油、點燈,第二天早上再由該戶熄燈,並交給下一戶值守。這就是說,在以前茶馬古道相當熱鬧的時候,無論颳風下雨,寺登四方街夜夜通明,寺登古鎮不僅白天熱鬧,而且晚上也熱鬧。

民族文化

在青銅業、鹽業和商貿運輸業的帶動下,沙溪成為一個經濟繁榮的陸路交通碼頭,從而導致了這一地區民族宗教文化的興旺與發展,創造出石鐘山石窟文化、興教寺密宗佛教文化、寺登四方街民族商業建築文化等燦爛奪目的歷史文化。2001年的金秋,經過雅克博士和米世文先生等專家的努力,劍川縣人民政府向世界紀念性建築基金會(WMF)提出的對寺登街區域實施保護的申報得到認準,沙溪寺登街區域於2001年10月12日被入選2001年100個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保護名錄。這一成功之舉體現了寺登自身的歷史文化價值,體現了古代建築文物應受到保護的必然性。任重而道遠,申報保護的認準只是對寺登街區域真正實施保護開發的第一步,艱苦的保護工作正等待著我們,他需要我們投入更大的愛心和勞作。

這裡是藏漢文化和白族原生文化相互碰撞的漩渦口,文化沉澱濃厚。沙溪寺登街不僅能夠讓您領略到茶馬古道上馬幫文化的深刻內涵,還能讓您體味到這個以佛教文化為重點、道家及儒家文化和白族民俗文化為依託的商貿街市的獨特韻味。這裡不僅完整地保留著寺登古街市的原始風貌,更令人神往的是本地民俗活動中許多樸實厚重、原汁原味的白族原生文化、秀美的田園風光美得讓你痴醉難返。

旅遊諮詢

自駕車旅遊線路

雲南茶馬古道之沙溪古鎮雲南茶馬古道之沙溪古鎮

1、昆明大理古城(途經安寧、楚雄、下關、大理古城):全長400多公里。昆明至安寧過路費5元;安楚高等級公路過路費11元,楚大高速公路過路費40元。路況非常好。

2、大理古城至劍川縣甸南鎮:有兩種選擇,一是走老公路、即大理到劍川一級公路;二是沿大理高等級公路到洱源縣江尾鎮,然後左轉上大理到劍川一級公路(過路費5元)。全長126公里,大理到劍川一級公路現經全面維修路況良好,全程約需3小時。

3、劍川縣甸南鎮至沙溪鎮(劍川——喬後公路):到達甸南鎮後向左轉約4行公里到石寶山風景區與蘭坪的三岔路口,左轉沿石寶山風景區方向往前走10公里(此段路面為鄉村公路,柏油路面,但有幾處路基下陷,須注意行車安全!),到達石寶山風景區與沙溪鎮交岔路口,向左轉走12公里到達沙溪壩子(此段為彈石路面,較為顛簸)。三處岔路口均有明顯的提示路牌,不容易迷路!

4、寺登街主街——四方街位於劍喬公路東面,在此可參觀興教寺、四方街、古戲台、古寨門;白族民居——歐陽家宅、趙育華家及楊家以及距四方街約300米的玉津橋。

5、寺登街至白龍潭:沿劍喬公路向南行走,並爬完一段盤山公路後到達紅星村岔路口(全程約8公里),左轉沿土路走約1公里即可到白龍潭。沿途可參觀鰲峰山古墓葬群、城隍廟照壁、關風橋等景點。

徒步旅遊

1、徒步上馬坪關:馬坪關位於沙溪西部群山中,是一個約1.5平方公里、為群山環抱的圓形谷地。東距沙溪15公里,西距傍彌潛井15公里,是古鎮四卡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關卡。至今留有守關人修建的古建築(戲台、魁星閣、本主廟、智慧庵、關風橋)和依稀可見的古道遺址。如果您體力充沛而且時間充裕,徒步上馬坪關將是您親身感受茶馬古道的最佳選擇(最好找一個嚮導帶路)。單程約需4~5小時,必要準備:旅遊鞋、水、乾糧和常用藥品。若要留宿或吃飯,村支書八斤家將是最好的選擇。

2、石寶山風景區沙登箐至沙溪鎮寺登街:約4公里。從石鐘寺出發沿沙登箐紅砂石台階路而下、約40分鐘可到沙坪村,然後沿彈石路大約走20分鐘可到寺登街。沿途有沙登箐石窟(共五窟)、龍潭、梨園及白族山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