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村簡介
全村有水田160多畝,旱地50多畝,茶園220畝,現種植有蘆柑、蜜桔、臍橙、枇杷、香蕉、柿等多種水果200餘畝,林地面積3000畝。有兩個自然村和三個生產作業組,全村93戶460人,其中中共黨員11人,中共預備黨員2人,共青團員28人。
雲門村發展
經濟生產發展情況:該村屬於處於半丘陵山區,全村經濟作物以稻穀為主,年均生產稻穀2200擔,人均口糧480斤。此外還種植有水果、茶葉、蔬菜以及養殖禽畜、勞務輸出,全村年總收入135萬元,人均年收入2930元。計畫在原來的基礎上,種植新品種茶葉100畝,優質水果100畝,大力發展養殖業,以此來增加村民的經濟收入。
文化教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該村是縣唯一的純少數民族行政村,因此畲族風情濃厚,文化習俗基本保持不變。該村藍姓祖上聖元公原居羅源縣,他的第五子元祥公遷居寧德七都白岩,後遷居雲門上村娶妻鍾氏,生有三子,居住至今已有400多年。在革命戰爭時期,中共閩東特委領導葉飛、黃重明、阮英平、江淘等到雲門成立革命活動聯絡中心點、抗租團、通信聯絡隊進行革命活動。革命烈士藍周才在北上抗日中犧牲。該村有一座佛寺,建於唐代,重建於道光六年,正殿豎有直徑60厘米、長5至6米的八角石柱18根,寺高13米,總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保全較好的古建築。在上、下兩村的山坡有古松三棵,其中一棵“包胎松”樹高60多米,外徑5米多,樹齡約400多年。村裡的國小是1952年創辦的,至今國小畢業的有266人,撤點並校好,學生全部都到鹹村鎮中心國小就讀,目前該村有國中畢業生5高中畢業生18人,中專畢業生9人。解放以來,黨和政府及有關部門高度重視該村工作,1975年建成了40米長的石拱橋,方便了該村於外界的交通;1985年建了兩個自來水蓄水池,安裝水管至每家每戶,解決了全村人的飲用水問題;1990年架設了川中至雲門的高壓電路線,全村每戶都用上電;1992年重建雲門國小教學樓;1995年開通下坂至雲門機耕路;1997年鋪設川中至雲門電話線路,目前全村90%的村民都安上了電話;2005年下坂至雲門全長5公里的道路硬化全部完成。
社會治安、計畫生育、新農村建設等方面:該村自1984年以來歷年都是地、市級文明村,為了搞好農村兩個文明建設,該村兩委配合鎮政政法部門,成立了治安綜合治理領導小組,通過普法宣傳教育使廣大民眾做到學法、知法、守法,幾年來並無發生任何案件。計生工作上,通過宣傳、教育,計生政策家喻戶曉,做到了領證結婚、憑證生育,一切按計生法規進行。新農村建設方面,計畫改建村內道路,新建村委辦公樓,建立電視閉路,建立移動通信接收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