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峰鎮

雲峰鎮

雲峰鎮位於遂昌縣東部,總面積214平方公里,全鎮轄行政村31個,自然村151個。到2004年底,全鎮總人口21040人,戶數7026戶。耕地面積為1341公頃,糧食主產水稻,系遂昌縣主要產糧區,素有遂昌“糧倉”的美譽。2004年工業總產值39015萬元,農業總產值60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403萬元。有鞍山書院、 長濂鄭氏宗祠、鄭秉厚府第等文物遺址。

基本信息

雲峰鎮位於遂昌縣東部,牛頭山西麓。《遂昌縣誌》卷二載,“境東牛頭山又名九雲峰”,以此得名。東與武義相鄰,南與濂竹鄉、松陽縣交界,西與妙高鎮、新路灣鎮、北界鎮毗連,北與金華縣接壤。總面積214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社後村,海拔220米,距縣城17公里。雲峰素有遂昌“糧倉”之稱,且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近年來,隨著鎮黨委、政府實施“工業強鎮”計畫和“金屬製品工業專業區”的建設,已逐步向“工業大鎮”邁進。全鎮轄行政村31個,自然村151個,生產隊276個。到2004年底,全鎮總人口21040人,戶數7026戶。
明洪武十四年(1381),定遂昌為4鄉24都,雲峰鎮為資忠鄉所轄的五都、六都、七都及四都部分。清雍正七年(1729),遂昌縣設5鄉22都,雲峰鎮為東鄉五都、六都、七都及四都部分。宣統三年(1911)5月,實行地方自治,全縣設10個自治區,雲峰鎮屬資忠區管轄範圍。民國時期,先後屬第二區、蕉川區、城區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沿稱雲峰鄉。1952年增設社後區,轄雲峰、長濂、大竹、螺岩、新民5鄉。1956年螺岩鄉及長濂鄉的長濂、毛田、劉塢、岩里劃入。1958年稱曙光公社雲峰生產大隊。1959年稱城關公社雲峰管理區。1961年稱雲峰公社。1983年稱雲峰鄉。1989年稱雲峰鎮。1992年全省實行“撤區、擴鎮、並鄉”,馬頭鄉併入該鎮。
所轄行政村是:范村村蚱蜢殿村木岱村清水源村洋浩村下馬村柿亨村長濂村上嶺根村毛田村社後村岩里村
龍口村墩頭村白沙村門陣村隔溪村陳岙村祥川村連頭村劉塢村東亭村古亭村上畈村八門崗村徐岙村上馬頭村湖邊村東姑村潘塢村下馬頭村。
雲峰鎮耕地面積為1341公頃,糧食主產水稻,系遂昌縣主要產糧區,素有遂昌“糧倉”的美譽。2003年蔬菜種植180公頃,食用菌、西瓜、花卉、苗木等種植面積58公頃,共實現產值2206萬元,為農村經濟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近年來,雲峰全面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強化工業主導地位,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強化招商引資,工業經濟有著較為顯著的發展,至2004年,全鎮有竹木加工、化工、紙業、酒業、水電、活性炭、工藝鞋、野菜加工、金屬製品加工等規模以上企業35家,實現工業產值39015萬元(含縣屬企業屬地統計部分),比上年增長75.34%。2004年工業總產值39015萬元,農業總產值60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403萬元。
自改革開放以來,雲峰鎮的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教育事業更是有著驕人表現,國小段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在校生鞏固率達100%,國中教育教學質量連續幾年名列全縣農村學校前列。目前,該鎮正規劃在原雲峰啤酒廠和原雲峰水廠場地籌建占地46500平方米,42個教學班的九年一貫制雲峰中心學校。農村衛生事業也發展迅速,1999年,新建門診樓一幢600平方米。2001年,先後被省、市、縣分別授予“省二級衛生院”、“市級文明衛生院”、“縣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1998年至2003年連續6年被縣衛生局被為“先進單位”。2004年該鎮開始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全鎮共有4404戶農戶12822人參保,上繳保險金256440元。其它各項事業也有較快發展。
鞍山書院: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雲峰鎮長濂村外馬鞍山,建於明代,占地540平方米,三進兩廂,木結構庭院式建築,明代慈谿狀元楊守勤試闈前曾執教於此,以前是教育兒童和追求功名之地。現已開發為避暑旅遊勝地。
長濂鄭氏宗祠:位於雲峰長濂村村內,二進五開間,硬山頂,板陰陽合鋪。五架抬梁與邊貼穿斗的混合木結構,柱頭按瓜楞坐斗。躓形礎,方磚墁地,梁枋雕捲雲、花卉、百鳥朝鳳等圖案,月梁魚鰓粗短,椽上施望磚,建築雕刻細密有致,磚砌斗拱台門,門額書“鄭氏宗祠”,署“嘉靖辛亥年”、陽刻,系明嘉靖三十二創建,總面積572平方米。
門陣國共和談舊址:民國24—26年(1935-1937),雲峰門陣村為中共遂(昌)、宣(平)、湯(溪)工委駐地,民國26年(1537)10月,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師長、閩浙軍區司令員粟裕派謝文清、劉清揚與國民黨遂昌縣當局代表朱鎮山等在此村張家堂屋就國共合作抗日事宜進行和平談判,達成協定,從而宣告浙南三年游擊戰爭結束,浙江進入國共合作抗日階段。1991年7月縣委在此立“國共合作抗日和談紀念碑”,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葉飛題字: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鄭秉厚府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萬曆年建造,總面積601平方米。
佛龍巖:位於雲峰鎮徐岙村,海拔800餘米.是我縣東鄉民眾虔誠的佛教地,廟宇建於北宗末年,至今香火頂盛,1997年當地村民進行了一次修建,現又成為避暑旅遊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