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後村

型的丹霞地貌,此山相對高度約300米,三面絕壁,僅一面有路可上。 六月十九:在當地,農曆六月十九是雨石山佛生。 冬至:在冬至,當地有吃糍粑的習俗。

1.江西省廣豐縣社後村

概況

江西省廣豐縣社後村地處廣豐縣東部,毗鄰廣豐縣排山鎮、玉山縣仙岩鎮及浙江省江山市。以農業生產為主,農作物種類主要有:水稻、油菜、山茶、茶葉、玉豆、柑橘、板栗、柿子、天桂梨、竹子等,其中山茶、玉豆為特色作物;特色禽類有:白銀鵝、三黃雞、白番鴨;礦產有石灰石、煤。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境內雨石山為突出代表。境內有大門地水庫、八都溪。境內多溶洞。境內有江西省14座重點保護古廟之一的靈鷲寺。

雨石山

雨石山位於中國江西省上饒市廣豐縣社後,現也稱為雨石頭,海拔615米,是廣豐東北部的最高峰,屬於典
型的丹霞地貌,此山相對高度約300米,三面絕壁,僅一面有路可上。山頂有雨石庵。與同屬丹霞地貌的江山市江郎山相距約20千米。

靈鷲寺

靈鷲寺位於廣豐縣社後靈鷲山北麓,為江西省14座重點保護古廟之一,建於唐元和間,宋重建。清鹹豐年間被毀,清光緒後期又先後興建了玉皇殿、觀音堂等“九棟十三廳”。寺依山而建,遠視若鷲鳥凌空飛舞,故得名。
寺內有金塑金佛像37尊。寺周圍有木魚山、古城、鷲嶺、五星峰、雙獅、張叔夜衣冠墓等“靈鷲十景”。南宋詩人楊萬里路經廣豐時,曾作《宿靈鷲禪寺》七絕二首:其一云:“初疑夜雨忽朝睛,乃是山泉終夜鳴。流到前溪無半語,在山做得許多聲。” 靈鷲寺,原名寶積禪院,為全縣現存最早創建的古剎,距今一千二百年,據清同治縣誌記載:“寶積禪院,在三十九都(今廣豐縣社後鄉境內)今名靈鷲寺,唐元和(公元806―820年)間建”。又據解放初期住持師靜禮敘述為靈隱寺僧明道,智開兩禪師開山創建。傳說明道、智開從杭城來贛,游名山,訪勝地,當進入靈鷲山時,見群巒疊嶂、雲繞峰迴,似鷲鳥展翅凌空騰飛,上有五峰,巍峨壯觀,同杭州靈隱山五峰有相似之處。乃曰:“靈鷲飛來,此傳法之勝地也”。遂靠山建寺,名寶積禪院,與靈隱寺同屬臨濟親。初建的寶積禪院規模不大,未建佛殿,乃法堂為演說佛法皈戒集會之處,以僧堂為禪僧行道之地。
五代時(907―959年)。南唐王信仰佛教寺院持續發展,元代(1260―1368年),縣設僧司管理全縣僧務,對漢族佛教管理甚嚴,皇慶間(1312―1313年),又廢除僧司,寺院定住持由僧人自已管理僧務,重建了寺宇,此時把寶積禪院更名為靈鷲寺。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縣設僧會司於靈鷲寺,派僧官駐靈鷲寺,管理全縣僧務,主要任務是監督僧眾行議及主管考試。此時,靈鷲寺已成為全縣佛教的活動中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限縣只準保留大寺院一所,大部份寺庵被廢,而靈鷲寺由於設僧會司得以保留,且保持了一定盛況。
清代佛教繼承明代制度,清初因連年戰爭,民不聊生,寺院也無所建樹。乾隆間(1736―1785年),禪風逐步恢復,重振宗門,寺宇煥然一新,佛事旺盛,至光緒元年(1875年)靈鷲寺達到歷史鼎盛時期。

當地風俗

清明:祭祖掃墓社後人會製作一種糕點--清明�,清香味美。社後本地人會在清明前采青艾(以紫桿青艾為佳)過開水略焯,再加入少許生石灰,放置幾日後漂清,放入石臼以木錘搗碎,之後與米粉一起做皮,再包上筍絲豬肉蘿蔔絲餡醃菜豆腐餡、水晶餡(肥肉、白糖、白芝麻)、芝麻紅糖餡等等,上鍋蒸熟。其中水晶餡需趁熱吃涼了膩。
立夏:社後人自古勤勞節儉,而剩菜隔餐吃的習慣古時十分正常。由於夏季炎熱食物容易變質,先人就在立夏這天製作出一種特別的食物--立夏羹,告誡大家吃完立夏羹就要注意隔餐食物不能混吃,如今大家一直保留著吃立夏羹的習慣。立夏羹主要原料有飯糰(米飯煮到7分熟後放入石臼用木錘敲打成團再做成丸狀或片狀)、豬肉、香菇、木耳、小筍、豌豆、羅漢豆、萵筍、煙熏豆腐乾、廣豐米粉等。
六月十九:在當地,農曆六月十九是雨石山佛生。從十八日到十九日晚上,一直有十里八鄉的信徒上山拜祭。其中以十八日晚上山的居多,夜間大家三五成群結伴而行,路上有些人家會再門前放上泡好的茶供路人飲用。
七月十五:七月半在當地是個祭祖的大日子。人們會製作:孟宣條(音譯:以糯米粉或麵粉為主料製作的條狀油炸食品)、孟宣花(音譯:以糯米粉或麵粉為主料製作的花狀油炸食品)、紫蘇餅、油炸糯米球、油炸糯米餅、灰漬糕(以早稻稻草放入開水中煮出汁水泡米製作的糕點)、酒味發糕等特色食品用來祭祖。
冬至:在冬至,當地有吃糍粑的習俗。
過年:過年人們會製作:孟宣條(音譯:以糯米粉或麵粉為主料製作的條狀油炸食品)、孟宣花(音譯:以糯米粉或麵粉為主料製作的花狀油炸食品)、灰漬糕(以早稻稻草放入開水中煮出汁水泡米製作的糕點)、粽子。

麗水市蓮都區岩泉街道社後村

麗水市蓮都區岩泉街道社後村是一個以務農為主的行政村,地處麗水市區東大門,坐落在美麗的好溪畔西側。該村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全村人口集中,現有村名154戶,422人,有耕地面積300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0.71畝。全村經濟收益主要依靠種植蔬菜、養殖蛋鴨兩項。近幾年來,在上級黨委的領導下,特別是自2005年換屆以來,新一屆村雙委團結協作,求真務實,積極帶領廣大村民發展生產,推動村內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結合“民主法制村”創建活動,開展規範化調委會建設,建立健全安置幫教組織,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促進村莊民主法制建設,推進了社後村的經濟迅猛發展,社會政治的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讓我們共同攜起手來,為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目標而努力,用生態環境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