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5月29日龍陵地震
這次地震屬於震群型地震。餘震活動額度高,強度大。每次地震各出現了兩個極震區。自5月29日至年底共記錄到3級以上地震2477次,其中,4.7、5.9級19次,6.2級、7.3級及7.4級各一次。這次地震使雲南省保山地區、臨滄地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9個縣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人員死亡98人,重傷451人,輕傷1991人,房屋倒塌和損壞42萬間。受災面積約1883平方公里。地震引起的滑坡也造成較嚴重損失。滑坡毀壞農房180幢,稻田、牧場、森林茶園近3900公頃,破壞渠道1126條,摧毀一座裝機容量為240千瓦的水電站和三座20千瓦以下的水電站。破壞道路185公里,塌方量達78萬立方米。龍陵地震經歷了中期和短臨預報的過程,並在震前採取了相應的防震措施。淺層崩塌性滑坡是此次地震的典型現象。
龍陵地震發生在瀾滄江大斷裂以西的怒江大斷裂、龍陵--瑞麗大斷裂所包圍的三角形斷塊內,是我國西南地區的一個新構造活動單元。它是喜馬拉雅地震帶向南拐彎後的南延部分,處於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接觸帶的東側。本區構造運動強烈,褶皺和斷裂十分發育,復背斜和復向斜相間排列。 震區在貌形態表現為垂直方向的層次十分鮮明,自上而下有:高度不等的五級古夷平面、構造盆地和深切河谷。夷平面表現為平緩波狀起伏的準平原,相對高差小於200 米。盆地一般低於周圍的夷平面100-200米。它們的高程隨夷平面的高度而異,深切河谷呈“V”形。
剝落與崩塌是山區震害的主要表現形式。剝落是指在地震力及重力的聯合作用下,表層的鬆散物順坡滑落,當地稱為“山剝皮”。這是一種獨特的地貌景觀。大規模剝落主要發生在花崗岩出露的勐冒、象達、朝陽等公社。其中以 勐冒公社的金竹坪規模最大。剝落使大片稻田遭到破壞,公路和溝渠被堵塞。
崩塌主要發生在震區東部古生代石灰岩出露地區,花崗岩地區見得較少。崩塌造成的最大危害是滾石砸壞房屋、毀壞農田、堵塞交通的水渠,並威脅人畜的安全。
地裂縫是地面破壞現象之一,多集中在極震區內,沿一定方向成帶分布,主要有北北西向、北北東--北東向和北東東向三組,總體呈近南北向延伸。震區房屋破壞總的特點是:磚結構、磚混結構和磚柱土坯牆結構的房屋較穿斗木架結構的房屋破壞嚴重。在龍陵縣茶廠及鎮安公社等地,磚柱承重的房 屋幾乎全部倒毀,而穿斗木架結構的房屋,只有少數木構架傾斜或傾倒,部分土坯牆開裂或倒塌。
1906年5月10日龍陵地震
災情
1906年5月10日至14日,雲南龍陵發生5.5級地震,震中位置北緯24.6°,東經98.7°,震中烈度Ⅶ度。
光緒三十二年四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 1906年5月10日~14日
雲南龍陵廳(今龍陵)
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四月,地大震五日,每日數次,房屋動搖有聲,牆垣多有坍塌,朱家寨壓斃一人,報賑有案。
張鑒安 寸開泰 《龍陵縣誌》卷一 民國六年刊本
註:朱家寨在縣城東南十里。
救災
〔光緒〕三十二年同知戴其勛,因地大震五日,民房坍塌者甚多,且壓斃百姓一人,稟準發給銀五百兩,飭厘金委員查實分散賑災黎。
張鑒安 寸開泰《龍陵縣誌》卷五 民國六年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