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紫膠蟲

雲南紫膠蟲

雲南紫膠蟲,是有顎亞門昆蟲綱膠蚧科動物,分布在雲南、台灣、福建、貴州、四川,兩廣等地區。

基本信息

科名: 膠蚧科

科拉丁名: Lacciferidae

種名: 雲南紫膠蟲

種拉丁名: Kerria yunnanesis Ou et Hong

國內分布

雲南、台灣、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四川

形態特徵

成蟲 雌蟲體近球形或圓錐形,體色紫紅,無金黃色或橙黃色類型。體長3.4—6.0mm,體寬2.5—4.0mm。口器微小,位於蟲體端部。觸角不分節,位於口器兩側後方,常具

 雲南紫膠蟲 雲南紫膠蟲
剛毛5—6根。腹管腺群分布於觸角後方,由許多細小的單管腺組成不定形群。周緣管腺群由6群組成,每群有管狀腺40~50個,單行排列成彎曲的腺體帶。後氣門小,位於口器下方兩側的硬化片上,其周圍有一群密集的多孔腺,數目為75一85個。膊器短而粗。膊板傾斜,近圓形,其周綠有網狀紋。膊篩較小而深凹,內有膊陷10一17個,每個膊腺都由一根中心大核管和若干小管腺所組成。前氣門位於膊器基部的硬化片上,面積小於膊板,內線分布有多孔腺肥一110個。前氣門的端部有一個氣門柄,短而純尖。背刺高度角質化,其基部的內質刺基有一串葡萄狀腺體通入。肛突粗而長,分為兩節,基節股質,端節角質,由筒狀的肚上板所組成,肛上板寬明顯大於長,近端部有刺突和刺毛。肛環位於膽突端部,有10根肛環剛毛分成6組著生在肛環板上。肝飾位於肝環四周,由許多針葉和齒葉相間組成。圍陰腺群分成兩列分布於膽突基部兩側,每列各有12-15群,每群大小不等,由多孔腺6-50個聚集成為圓形。

生物學特性

雲南紫膠蟲在我國主產區1年發生2代。在紫膠生產上,習慣上以若蟲涌散到下一代若蟲涌散,作為一代,因而每年可以放養2次。一般每年第一代於4-5月放養,9-10月採收,歷時5個月左右,稱為夏代;9-10月放養,翌年4—5月收膠的一代,歷時7個月左右,稱為冬代。

其主要生活習性如下:

涌散 幼蟲孵化後從孵化腔里向外爬行覓食稱為浦散。幼蟲群體從涌散開始到結束的時間稱為涌散期。這個時期是膠蟲進行遷移擴散的時期,也是紫膠生產的放養期。晴天以上午涌散最多。

固定 本種膠蟲源散後在奇主枝條上爬行,選擇適宜的部位停留下來,把觸角和足依次收在腹下,把口針插入樹皮內取食,從此定居下來,不再移動,這種現象叫固定。雲南紫膠蟲喜歡選擇陽光充足而不直接照射的樹冠上層、中層的2、3年生枝條上固定。有群居性,喜歡成群地固定在枝條的某些部位上。固定密度約120—200個/cm2。

泌膠 幼蟲固定取食後,便開始從體壁上的紫膠腺分泌膠質。

(圖)蟲膠蟲膠

剛泌出的膠質為流浪色的半流體,遇空氣後逐漸變硬。初期泌膠很少,若用擴大鏡觀察,第一代在固定後4—7天、第二代在11—14天才能看得清楚。隨著膠蟲不斷生長發育,泌膠越來越多,以至全部把蟲體覆蓋起來,形成一個膠殼,對蟲體起了保護作用。

泌蠟 膠蟲從體壁中幾種蠟腺里把蠟分泌出來。由於蠟腺類型不同,分泌的蠟體外形也不同。如膊板和剛環板處分泌的蠟相連起來呈白色絲狀,也就是膊板蠟絲和肛門蠟絲。其他地方分泌的蠟體呈片狀或粉狀。蠟片、蠟粉和蠟絲都對蟲體有保護作用。

徘泄蜜露 本種膠蟲從奇主韌皮部吸取營養物質和水分後,把廢物和多餘的東西從肛門排泄出來。這些排泄物含有很多糖分、水分和其他成分,味甜而形似露珠,稱為蜜露。蜜露能引起煤污病滋生,如果積累在膠殼上能堵塞臂孔和膽孔,引起膠蟲死亡。因此福建等地在5、6月份排泄蜜露集中期,常用高壓噴霧器噴清水排除蜜露,以防除煙煤病。

脫皮 本種膠蟲雌蟲的發育經過卵、若蟲和成蟲3個主要階段。若蟲脫皮3次而變為成蟲:雄蟲的發育經過卵、幼蟲、預婉、蛹和成蟲5個階段。幼蟲經過兩次脫皮變為預蛹,預踴脫皮變成蛹,踴再脫皮便變為成蟲。

繁殖 本種膠蟲有性生殖。每一雌蟲產卵量一般為200-500粒,最多1000粒以上。在雲南主產區卵的孵化率可達90%以上。但也因氣候或營養條件不同而異.

參考文獻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cxb200705014.aspx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