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第一村

雲南第一村

《雲南第一村》是2009年6月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翀煒。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雲南第一村:紅塔區大營街的人類學考察》從人口、經濟、社會政治、教育、醫療衛生、信息傳播與傳媒發展、民間習俗、民間藝術、宗教等方面描繪了大營街發展的基本狀況,並對大營街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原因進行了初步的思考。雲南省玉溪市紅塔區大營街村因其經濟高速增長以及共同富裕的道路而獲得"雲南第一村"美譽的。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大營街只是成千上萬中國普通村莊中的一個。近三十年來,高速發展的鄉鎮企業及集體化的道路使大營街成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村莊。

鄭營位於雲南省石屏縣城西面約10公里,原名“普勝村”,北面隔“赤瑞湖”與西北方的寶秀鎮相望。明朝初年,有位隨入滇明軍駐紮蒙自的浙江金華府浦江縣人鄭太武,後來在蒙自落籍。幾十年後,鄭太武的兒子鄭從順從蒙自遷移到石屏,見赤瑞湖南岸的普勝村依山傍水,既得湖水之利,又不會受湖水之害,且土壤肥沃,便舉家定居普勝村。不久人丁興旺的鄭從順將普勝村改名為“鄭營”。洪武中後期,朱元璋“移中土大姓以實雲南”,於是又有數百萬江南、中原的漢人遷移到雲南。這一時期,鄭氏一族定居的鄭營又有武姓、陳姓、李姓、張姓等江浙皖籍漢人遷入,鄭營也就變成了一個多姓漢人聚居的大村落了。

從前的鄭營就是一個完整的小城,四周築有圍牆,東西南北各建有一道柵子門,西南向建有二層樓的炮台。“城”中建有鄭、陳、武等姓氏的宗祠。如今圍牆不在了,炮台不在了,但宗祠猶在,呈東西走向的青石板路也還保留著,並在兩頭新修了古色古香的村門。村內還保持著原有三街九巷的古老格局。

鄭營內規模最宏偉的建築是村西段的陳氏宗祠,建造於1925年,坐南朝北,通面闊23.8米,總進深52.1米,占地面積1240平方米。祠門為牌坊式,磚石結構,三開間、瓦頂、門框均以磚石拱券。1993年,陳氏宗祠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氏宗祠在陳氏宗祠東面約百多米遠的地方,這是一座建造於清末的三進大院。由於建造時間較早,大約又從來沒有大修過,衰敗之象已經很明顯了,但仔細一看,也是雕樑畫棟、描金繪彩的。特別是大門檐枋、正殿屋檐,雕刻之繁複、細膩、精美,又超過了陳氏宗祠。

鄭營的民居建築也很有特色,這些民居多為坐南朝北的大四合院,屋頂形式為硬山頂,屋脊筆直,左右山尖向上翹起,其左略高於右,這是“左青龍、右白虎”,青龍壓白虎,不使白虎抬頭的意思。鄭營現存數十幢建築精美、保護完好的古舊民居中,位於鄭營村中心區的原陳載東的住宅是比較突出的一座。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人口

第一節人口概況

第二節大營街居民的婚姻狀況

第三節大營街居民的家庭概況

第二章經濟

第一節1949年以前大營街的經濟發展狀況

第二節大營街的土地問題

第三節大營街的工業發展

第四節大營街的第三產業

第五節共同富裕的大營街

第三章社會政治

第一節大營街的居民階層結構

第二節大營街的政治組織

第三節大營街的社會組織

第四章教育

第一節幼兒教育

第二節國小教育

第三節中學教育

第四節社會教育

第五章醫療衛生

第一節1949年以前的大營街醫療衛生

第二節農業合作化時期的大營街醫療衛生

第三節人民公社時期的大營街醫療衛生

第四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期的醫療衛生

第五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下的醫療衛生髮展

第六章信息傳播與傳媒發展

第一節通訊事業及傳媒發展概況

第二節大營街信息傳播系統

第三節傳媒發展對鄉村社會轉型的作用與意義

第七章民間習俗

第一節日常生產、生活民俗

第二節節日民俗

第三節人生禮儀民俗

第四節兒童遊戲

第八章民間藝術

第一節民間文學

第二節民間音樂

第三節蹈

第四節民間戲劇

第五節傳統手工藝和現代木雕藝術

第六節建築藝術

第九章宗教

第一節大營街的佛教與道教

第二節崇拜對象

第三節祭祀廟宇

第四節祭祀活動

第五節宗教和當地文化的融合

第十章權充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