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古城

雲中城建於二千多年前紛亂的戰國時期,是蒙古高原歷史上所記載的第一座城市,是當時趙國雲中郡的郡治所在地,遺址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古城鄉。 戰國時期,中原地區諸侯國之間爭戰不休,戰事至為激烈、殘酷,北方的遊牧民族也逐漸崛起,和相鄰的中原各國時有戰事。

概述

在這種紛亂的局面中,據有今河北、山西省部分地區的趙國,周圍既與秦、魏等幾個中原強國接壤,又與北方的遊牧民族林胡、匈奴等相鄰,雖然自己也是一個大國,但倍受襲擾,苦不堪言,國家隨時有滅亡的可能。
在這危機時刻,公元前325年,趙王雍即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趙武靈王,他勵精圖治,決心改革。根據趙國多年來與中原各國和林胡等遊牧民族交戰的經驗,武靈王發現,中原的軍隊以步兵和車兵為主,寬袍重甲,行動遲緩,突擊力弱,但堅守能力較強,而遊牧民族的軍隊卻以騎兵為主,其服裝緊身輕靈,來去如風,具有很強的攻擊力,於是公元前307年,他開始了“胡服騎射”的改革,軍隊使用遊牧民族的騎兵戰術,穿方便利索的胡服,大量使用騎兵突擊,再配合以車兵和步兵,使之能攻能守,攻如利劍,守如磐石。武靈王親穿胡服,作為表率,歷經努力,終於克服了重重阻力,建立了一支以騎兵為主的龐大的新式軍隊,開始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第二年,這支大軍所向披靡,一舉攻滅了中山國,公元前300年,又進攻北部的林胡、樓煩等北方遊牧民族,迫使其北退,占領了今山西省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中南部地區,勢力沿大青山、烏拉山南麓北向西推進,疆域到達河套邊沿。於是,設定了雲中、雁門、代郡三郡以管理這塊新開闢的土地,並修築了雲中城作為雲中郡的郡治所在地。

地理位置

雲中城位於土默特平原上,地勢平坦,有荒乾水(今大黑河)、武泉水(今小黑河)、白渠水(今寶貝河)流過,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是塊宜農宜牧的好地方。趙國在這裡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開發,大規模的放牧馬匹,訓練騎兵,還遷來了大量的內地居民,設立村屯,發展農業,使之成為趙國重要的騎兵訓練基地和糧食產區。當年,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武將之一——赫赫有名的李牧就曾在此駐防,抵禦當時北方被稱為胡人的遊牧民族的進攻與襲擾,立下了赫赫戰功。
由於秦國的逐漸強大和趙國的漸趨衰弱,尤其是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兩國實力差距日增,公元前236年,雲中城被秦軍奪取,兩年後(公元前234年)秦國在此設立了雲中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戰國時代,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原,劃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雲中郡成為其中之一。漢代雲中郡的轄地雖有變化,但云中城仍是雲中郡的郡治所在地,並又有了新的城市建設。北魏時期這裡又成為雲中鎮所在地,北魏皇帝北巡時曾於此休息。

歷史意義

雲中城距今已歷史久遠,且其歷經各代斷續沿襲使用,城垣多次改造、另建,布局有了較大變化,現保存的城牆殘高約5米,據考古發現,現存城牆每面長約2000米,周長約8000米,估計是戰國時期的城池規模。城內還有一座子城,可能是漢代修建的。因城市遺址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正式挖掘,尚不能斷定,其詳細情況還有待於今後的進一步考察與研究。
這座蒙古高原上的第一座史載城市,這座使用時間長達九百餘年的古城,終被歷史的潮水所淹沒,成為了瓦礫與廢墟。
現有的雲中城遺址,周長約8公里。南牆保存較好,長約1.9公里,寬6.5米,最高可達8米,夯層厚8-12厘米。東、西、北三面牆體已圮廢。但從斷壁殘垣,仍可想像雲中城當年雄踞塞上的英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