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質[地理]

雪質[地理]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由於下雪時和下雪後的天氣條件不同,雪質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形態。自然雪有粉狀雪、片狀雪、雨夾雪、易碎雪、殼狀雪、漿狀雪、粒狀雪、泥狀雪、冰狀雪等。人工造的雪有壓實的粉狀雪、雪道雪等計60種。 每種雪在雪板下都會使滑雪者產生不同的感受,所採用的滑雪技巧也會有所不同。每個滑雪場不僅雪道不相同,而且雪質也有區別,初學者往往不能適應不同的雪質。 在我國,由於大多數滑雪場建立在北方的內陸,受到海洋性譏諷的影響較小,具有空氣乾燥、寒冷、風大的特點,雪的形態大多數為粉狀雪、殼狀雪、漿狀雪、冰狀雪。雪質主要分為兩種,人造雪和天然雪。天然雪也叫粉雪、野雪。

人造雪

目前,國內滑雪場的雪質較為單一,主要是將上述不同的雪攪拌後形成雪道雪。純人工造雪場的出現以及齊全的現代修整雪面機械的廣泛運用,把不同形態的雪攪和在一起,形成平坦、易滑、完全可以預見的雪毯,滑行難度較小,但使滑雪者的技術單一,感受單一,適合初學者。

人造雪容易形成冰質雪,冰質雪的特點是濕度大,密度大,堅硬,速度快,雪板不易操作。如果每天都用機械設備對人工造雪進行破碎碾平,雪面上也會形成一層較軟的雪,改良了雪質條件。天然雪不易形成冰質雪。

天然雪

天然雪也叫粉雪、野雪。指山坡上、樹林中、曠野中未經壓實的天然積雪,這種積雪可能被滑過,也可能沒被滑過,滑野雪有極大的樂趣。野雪層越厚、越硬,越不容易滑行。野雪層下如果有已經壓實的雪層,滑雪者較易滑行。

每天不同的時間,雪質也呈現出不同的狀態:

在清晨時,雪質呈現冰狀雪形態,表層有一層薄的硬冰殼,這種雪質的表面於滑雪板的摩擦力非常小,滑雪板無需打蠟,滑雪速度很快,滑雪者要有一定的滑行技術。

上午十點以後,隨著溫度的升高、陽光的照射,雪的表面慢慢融化,呈粉狀雪形態,這種雪對滑雪者來說感受最好,不軟不硬,滑行舒適。

下午,在陽光的照耀下和雪板的不斷翻動下,雪質呈漿狀雪形態,雪質發粘,摩擦力增大,初學者在這種雪質上滑雪較容易控制滑雪板。技術好的滑雪者可以在滑雪板的底面打蠟,以減小滑行阻力。

在下了新雪以後,如果不用雪道機攪拌和壓實,幾天后會在雪的表面形成一層硬殼。在這種雪上滑行,要求滑行者有較大的前衝力,以衝破這層雪滑行。這種雪質一般在雪道機無法到達的較高、較陡的高級滑雪道上,所以要求滑雪者有較高技術水平才能在這種又高又陡,需要較大前衝力的雪面上滑行。一旦掌握了駕馭它的本領,看著一塊塊破碎的雪殼在空中飛舞,當會樂趣無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