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與轉調的區別
離調就是暫時的離開一下原調調性,既不在新調上作鞏固,也不作發展,而轉調是離開原調之後在新調上鞏固、發展、結束。
和弦標記
在大多數和聲學教材中,離調和聲不需要轉調標記,而是使用副屬和弦、副下屬和弦及副導和弦代替轉調標記,在其中,斜槓右側為副調主和弦,左側為副調各級和弦。
運用
離調可以運用在樂句的內部,以豐富音樂語彙,擴展和聲進行。雖短暫地離開主調觸及別的調性,但只是經過性質,稱作經過性離調。
離調也可以發生在樂句終止處,用以加強終止和弦的地位,或者終止於副屬和弦上,其後都立刻返回本調,可稱作終止性離調
以某一離調片段為原型,通過模進形式形成一連串的離調,稱之為 離調模進。
種類
副屬和弦
副屬和弦通常用於副調正格進行,形成最簡單、最快捷的離調方式。副屬和弦多含有“升號”音(大多來自導音),因此音響較為明亮,其中重屬和弦的明亮效果最為突出。
副下屬和弦
副下屬和弦通常用作副調變格進行(使用副調II級、IV級和弦),或在副下屬和弦後加上副屬和弦形成充分的完全離調。由於副下屬和弦多含“降號”音,並且不含導音,固然削弱了對主音的向心力,往往不可以直接解決到主和弦,故使用時不可輕舉妄動,而是要選擇恰當的和弦返回主調。這樣以來,這種離調方式在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音樂中運用較少,但隨著浪漫主義音樂及現代新世紀音樂的崛起,副下屬功能被逐漸開發出來。如舒伯特的《詩人之戀》、狄蓋特編配的《國際歌》以及班得瑞的《春野》打頭曲均採用這種離調方式。
副導和弦
這是在所有的音樂中最常見的離調方式,由於它同時具有副調屬功能、下屬功能,因此會帶來音響上的極度緊張化。副導和弦只有減七和弦、半減七和弦兩種,為了體現和聲調式的特點,減七和弦套用較廣,並往往用作正式轉調前的離調。
和弦集
這種方式最先用於格林卡的歌劇中,雖然屬於自然調式用法,但往往不屬於大小調音樂體系,但可以帶來新的戲劇性效果,並體現中古調式韻味。使用時只需將和弦暫時用於對應的自然調式,再回到主調上。這種方式起初僅用於自然大調、後來擴展到自然小調。
和聲
這是新古典主義音樂、新浪漫主義音樂、現代主義音樂的用法,即普羅科菲耶夫、蕭士塔高維奇等作曲家所採用的概念。實用時只需簡單地將音符極度半音化,再返回主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