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雞足山鎮位於佛教聖地雞足山腳下沙址壩。1999年3月由原煉洞鄉撤鄉建鎮而成。雞足山鎮建築型制,按雞足山佛教文化和白族民居風格建構,一色青瓦白牆玲瓏小院,淡墨彩繪,更顯其古樸典雅。整個新鎮呈圓盤幅射狀,分三環四區,街道四通八達。這裡有雞足大王的傳說,有盒子孔的傳說,有雞叫山的傳說,有洗心橋的傳說。地理氣候
雞足山鎮地處大理州賓川縣西北角的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雞足山腳下,在東經100°17′-100°31′和北緯25°49′-25°59′之間,距縣城32公里。東與金牛鎮相連,西與大理洱海隔山相望,南和大營鎮相接,北與鶴慶縣毗鄰接壤,東北和力角鎮相交界。鎮政府所在地海拔1818.6米,年平均氣溫13℃,年均降雨量932毫米。
人口構成
雞足山鎮轄7個村委會92個村民小組84個自然村。全鎮有5478戶22581人,其中農業5188戶22079人,非農業290戶50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72人。20人以上的民族:漢族106%人,白族10232人,彝族183人,傈僳族1455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2.81%。
經濟發展
雞足山鎮境內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既有牛沙公路和岩花公路縱貫全境,更有康盒路、賓鄧路銜接大理和麗江所形成的旅遊交通大環線;既有食用價值很高的小白草烏、附子、冷菌、雞樅等特產,還盛產山桃、杏、白木瓜、板栗、泡核桃、楊梅、柑桔、葡萄、枇杷等。
雞足山鎮精心培植烤菸、旅遊、亞麻三大支柱產業,先後興辦起了南詔御酒實業總公司、雞足山地方產品開發公司、雞足山生物資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雞足山明泉有限責任公司、利民建材廠、佛都神騎有限公司、華御亞麻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非公企業,發展了數十家“農家樂”旅遊戶及500多家個體工商戶,新建立了三個科學養畜示範基地。同時,依託雞足山一千多年的佛教文化和白族民居建築藝術,以高起點、上檔次、有特色、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主題,聘請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作了《雞足山鎮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完成投資5000多萬元,建起了一座富有“青瓦、白牆、水彩畫,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兩院落、溪水繞房走”的白族民居建築特色的小城鎮,使城市服務功能明顯提高。2003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8147萬元,實現鎮級財政收入3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38元,個體經營從業人員達到1500人,完成營業收入8063萬元,實現工業總產值909萬元。
文化底蘊
雞足山鎮民族文化濃郁,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民風純樸,民俗純正。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吃元霄是大理白族地區共同的傳統習俗,而在沙址,還有求婚成功吃元霄的習俗,姑娘家給“三回九轉”來求親的小伙子煮的那一碗元霄稱為“定心丸”,寓意深刻而不失風趣;火把節豎火把是白族、彝族的古老習俗,而在沙址卻有借火把節蒸饅頭考未來的兒媳持家本領的習俗;沙址還有辦喜事要組織送親、迎親的“十姊妹”、“十兄弟”的習俗……這些別有情趣的風俗,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沙址地區白、彝、傈僳等少數民族的審美意識和價值取向,也反映了人和歷史和傳統的聯繫。這對於研究當地各民族的民族觀念、民族心理和民族傳統文化的形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旅遊優勢
天開佛國雞足山,被人們譽為“靈山佛都”,坐落於此“靈山”下的雞足山鎮,正以其悠久的佛教文化內涵、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獨特的旅遊區位、便利的交通運輸和與山水共鳴的小城鎮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
雞足山有獨具風味的食品和名餚,清香可口的冷菌,香而脆嫩的香筍,綿軟而爽口的樹花菜,香氣誘人而又有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等食療效果的草烏燉臘火腿。在“農家樂”村住,還有“星月簧火院”舉辦的簧火對歌晚會,和豎火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