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足山佛寺群

雞足山佛寺群,中國佛教寺院群。雞足山位於雲南省賓川城西北40公里處,因山勢前伸三支,後出一支,宛如雞足而得名。原名青顛山,又名九曲岩、九曲山、九重崖等。主峰金頂,海拔3240米。蜀漢時山上建有小庵,唐代擴建,盛時有大小寺院百餘座。宋代有僧慈濟在山上苦修,元時禪僧普通等始結庵潛修。明初始傳為佛弟子大迦葉守佛衣以待彌勒之所,禪僧、善信勉力興寺,嘉靖(1522—1566)以後成為國內名山。萬曆(1573—1620)、天啟(1621—1627)間肅皇太后和皇帝先後敕送本山之華嚴、大覺、放光等寺以大藏經。天啟四年敕藏悉檀於寺,諸寺僧也自行募化藏經貯藏。這期間藏經遍布諸寺,高僧輩出,朝山者很多。崇禎十三年(1640)烏斯藏大寶法王也遣弟子來此朝禮迦葉。清末寺院凋零,佛教衰微。1906年,虛雲在此山開創了近代雲南的第一座寺院——祝聖護國禪寺,開堂講經,闡揚佛法。雞足山佛教一度振興。建國後,政府於1951年和1963年兩次撥款修復全山寺院。“文革”中遭到嚴重破壞,1979年以後逐漸修復。現存有祝聖寺、金頂寺、銅瓦殿、太子閣等及1927年重建的楞嚴塔。(1)金頂寺:位於雞足山極頂。明弘治年間(1488—1505)建。嘉靖年間(1522—1566)時李元陽改建普光殿。萬曆二十八年(1600)孫愈賢建正方形七級光明寶塔。崇禎十年(1637)張鳳翮建日觀、雲觀、海觀、雪觀等四觀樓,以睹雞足山奇觀,廢普光殿,遷昆明太和宮銅殿於其址建金殿,名為“金頂寺”。清順治十一年(1654)重修,建佛殿、伽藍殿、藏經閣。康熙三十年(1691)寺焚毀,存塔與銅殿。第二年,拆塔建天一閣。1929年,雲南省政府撥款在光明寶塔原址建楞嚴塔,塔高40米,方形密檐式,十三級。“文革”中銅殿被毀,楞嚴塔獨存。1980年重建大雄寶殿、彌勒殿、禪堂、客房,楞嚴塔也修補一新。(2)祝聖寺:原名“缽盂庵”,又叫“迎祥寺”。位於缽盂山下,明嘉靖年間創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虛雲住庵後擴建。三十二年虛雲進京請《龍藏》,光緒帝賜名“護國祝聖寺”。“文革”中遭到破壞。1980年政府撥款重建。現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等建築。(3)銅佛殿:位於猢猻梯下,原名“迦葉寺”,屋頂系銅瓦覆蓋,故名。明正德年間(1506—1521)建,萬曆年間擴建。“文革”中被毀。1979年重建。(4)太子閣:位於猢猻梯下,古稱“華首門”,即傳說中迦葉入定處。是雞足山之佛教聖地。明嘉靖四年建鐵瓦殿,萬曆二十七年建飲光雙塔於前。“文革”中被毀。1980年重建。此外,還有九蓮寺、華嚴寺、慧燈庵、尊勝塔院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