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鳳海馬紋鏡圖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雙鳳海馬紋鏡,直徑16.2厘米、邊厚0.75厘米,重量為1080克,銅質。銅鏡造型為八角菱花形,獸鈕,寬沿。鏡背高弦紋分作內外二區,內區主題突出,高浮雕塑出二鳳和海馬。

簡介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雙鳳海馬紋鏡,直徑16.2厘米、邊厚0.75厘米,重量為1080克,銅質。銅鏡造型為八角菱花形,獸鈕,寬沿。鏡背高弦紋分作內外二區,內區主題突出,高浮雕塑出二鳳和海馬。
銅鏡的主區為起舞的鳳與馬二者間以雲紋相隔,表現出鳳與馬似奔、似舞飛於太空。邊沿上飾花草紋。整個圖案協調、典雅有致。
鏡子亦稱鑒或照子。古鏡以青銅為主,此外還有鐵鏡、石鏡等。鏡早在龍山文化時期就已出現,古代文獻中有許多關於鏡的記載。《釋名》:“鏡,景也,有光景也。”《呂氏春秋》中也談到了“鏡明”。《戰國策》還有一則以鏡照為喻的故事《鄒忌諷齊王納諫》。鑒,《廣雅》曰:“鑒謂之鏡”。說明鏡與鑒是一個意思。鏡又稱照子,始見於宋,考其緣由,當與避宋太祖趙匡胤祖父趙敬的“敬”字諱有關。因而鏡銘中凡是見到“照子”二宇的,則大致可定為宋鏡了。
唐代社會穩定,封建政治及經濟文化繁榮,因而促進了科技工藝生產的高度發展。這期間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手工業的興盛發達。在金屬鑄造業中,銅鏡是著名的產品。從其造型、題材、鑄造等方面都別具一格,在中國青銅鑄鏡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頁。
這時期的銅鏡呈現出了精美華貴和光亮如銀的品相,備受社會各階層的喜愛。冶鑄工藝除了繼承秦、漢時代的技術外,還新創了金銀乎脫、螺鈿嵌鑲、金殼、銀殼、鉛花等。特別是在造型方面打破了圓、方形的傳統樣式,創出了葵花形、菱形、八角形、六角形、亞字形等多種形制。多採用浮雕、陽線雕刻、減地平雕、陰刻與浮雕相結合等手法,刻繪人物、動物、植物、幾何紋等圖案。圖案的布局對稱合理,體現了大唐盛世社會昇平的景象和追求富麗堂皇的審美觀。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雙鳳海馬紋鏡,直徑16.2、邊厚0.75厘米,重量為1080克,銅質。銅鏡造型為八角菱花形,獸鈕,寬沿。鏡背高弦紋分作內外二區,內區主題突出,高浮雕塑出二鳳和海馬。
鳳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吉祥動物。《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五彩鳥三名:一日凰鳥,一日鸞鳥,一日鳳鳥。”按所謂五彩鳥,皆鳳凰之鳥。
海馬,其實是海中的一種魚,頭象馬,尾巴能蜷曲,能直立遊動。但銅鏡上的海馬卻不是海中的魚。中國唐代馬的藝術形象十分豐富,銅鏡上的海馬為“似馬非馬”的怪獸形象,這大概是受漢代“天馬”傳說的影響。“天馬”,駿馬名。《史記·大宛列傳》:“(漢武帝)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日‘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雲。”還有的學者認為“海馬”有可能是指海外來的馬。
銅鏡的主區為起舞的鳳與馬二者間以雲紋相隔,表現出鳳與馬似奔、似舞飛於太空。邊沿上飾花草紋。整個圖案協調、典雅有致。
《漢書·禮樂志》:“太一賜天馬下……天馬來,龍為媒,游閶闔,觀玉台。”釋意為天神太一賞賜的神馬,它和龍一樣可乘升天,遨遊寰宇。唐代藝術家的想像力非常豐富多彩,將天馬的形象運用到實用藝術品中,天馬作飛馳狀,四馬蹄舒展有力,肩背飛翅自然生風,馬鬃毛與馬尾飄動,軀體豐腴柔健,動感強;鸞鳳展翅起舞於空中,腳踏花枝。天馬與鸞鳳在花枝的相引接下似追逐嬉戲,又似相依相戀,栩栩如生。外區呈花口八角狀,邊緣飾四組花草紋和四組雲紋相隔對稱,用陽線雕刻成輪廓線,同內區主題相映成趣。整器製作工藝細緻考究,是唐鏡中有代表性的珍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