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別名 畫鏡、黃金蛐蛐、黃斑黑蟋蟀(台灣)、雙斑大蟋、咖啡兩點蟋、甘蔗蟋
拉丁學名 Gryllus bimaculatus
品種 在人工繁育的群體中,還會出現另一種色型,即前翅和三對足均為土黃色,黃斑不明顯。
地理分布
習性
雙斑蟋常躲在草叢間、樹皮下、落葉及石頭間,若不注意並不容易發現;蟋蟀的前翅相互摩擦可以發出聲音,但只有雄蟲能發聲,目的是為了吸引雌蟲的注意。北京年生6代,台灣年生4代。以卵在土中越冬,8—9月成蟲棲息在草叢間、甘蔗田,世代重疊;中南部多;成蟲壽命40天左右,雌蟲產卵量630粒。若蟲共10齡。雄蟲善斗,人們常飼養作斗蟋用。
體形尺寸 體長23-27mm;前翅長15-18mm;後足腿節長12-15mm;產卵管長15-17mm
繁殖方式 卵生
鳴聲 清脆響亮,強勁有力,聲如“渠、渠、渠、渠(Qu)……”,節奏勻速,鳴聲連續無間斷。野生雙斑蟋雄蟲善鳴好鬥。
雙斑蟋體粗壯,全身光滑,頭胸有光澤。頭部飽滿,球形;前胸背板略呈鼓狀凸起,兩者均為亮黑色。觸角窩上方,除側單眼為黃色外,無淺色斑紋。前翅黑色或略帶赤褐,雄蟲前翅基部各具1圓形黃斑,因而得名“雙斑蟋蟀”。三對足均為黑色。前翅寬大,超出腹端,後翅發達,翅端摺疊時呈須狀,超出前翅和尾須。 頭小,3個單眼略在一水平線上。前胸背板寬大於長,前、後緣均向後凸,呈緩弧形,側片前下角呈直角。發音鏡近橢圓形,長稍大於寬,四角圓,鏡內有一彎曲橫脈,斜脈4。後翅發達,長過腹端,露出如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