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武清縣是華北平原上最古老的縣份之一。早在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先人們就在這裡生產、放牧。據考古學者發現,今白古屯鄉小韓村西南一公里處,有新石器時期遺址,文化層0.8米厚,現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戰國時期,武清縣有廣袤千里的雍奴藪①,“有魚、鹽、棗、栗之饒”。當時雍奴藪屬燕國管轄,燕人在今豆張莊鄉青坨村西築長城,綿延百里,至今有跡可尋。
秦漢初年(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始設泉州、雍奴二縣。泉州縣城遺址,在今楊村鎮南的城上村北500米處,今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雍奴縣範圍大體在今運河以東,渤海灣以北,香河、寶坻縣以南的廣大地區。雍奴縣城在今後巷鄉大宮城村東側,在一次海浸中,人走城空,故名大空城。後人覺得不雅,改名大宮城。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撤掉泉州縣,併入雍奴縣。此時雍奴縣城已遷到今泗村店鎮舊縣村,該村南尚有稱“四方台子”的縣城遺址。古人云:水之北為陽,水之南為陰。雍奴縣城在雍奴大澤之北,故稱“雍陽”。
發展簡史
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雍奴縣更名武清縣。
關於“武清”兩字的由來,據《郡縣釋名》中解釋:“武清取武功廓清之義也”。何謂“武功廓清”?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分析,自唐開元初至天寶元年,是唐玄宗李隆基(唐明皇)創建的盛唐時期。在此之前,武則天掌政,雍奴縣及幽州(北京)廣大地區,常受到塞北契丹族、奚族、突厥族等侵擾,連年戰亂,百姓無安寧之日。27歲的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改革武則天時期的種種弊端,一面加強邊塞的防禦力量,用軍事功績去摧陷廓清,蕩滌邪惡,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一面發展生產,疏浚運河,使中國南北經濟大動脈暢通。江南的稻米、絲竹、茶糖及百物經運河於海上運到天津,再經潞河、薊運河運抵幽州及邊塞重鎮。同時,塞北的耕牛、戰馬、皮革、藥材,雍奴縣盛產的魚、鹽、鐵、棗、栗、繒布等也源源不斷地運抵京城長安和江淮地區。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本地區漢民族與邊塞少數民族的和睦相處。這一盛世長達40多年。大詩人杜甫在他的《憶昔》詩中描寫道:“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男耕女桑不相失” 。意為官倉、民倉都很豐實,國泰民安,遠行千里不帶寸兵。
天寶元年,唐明皇徹底廢除了全國十大邊鎮的都督府和大都督府,新設定了集軍權、政權、財權於一身的節度使(為14年後的安史之亂種下了禍根)。是年,朝廷規劃區域,把全國一百多個不穩定的縣名重新命名,雍奴縣更名武清縣。
自此,武清縣名一直沿用下來,直到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更名武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