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風飛彈
簡介
“雄風”系列反艦飛彈是台灣海軍目前的主要制海武器之一,普遍裝備於大中小型作戰艦艇上。該飛彈的研製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期,由中山科學研究院研製,共分I/II/III型。目前,I/II型已經服役,III型正在研製當中。
“雄風”2E性能揣測
台軍的“雄風”系列飛彈是反艦飛彈,包括從以色列“迦伯列”飛彈技術發展的“雄風”1(有效射程35千米),在美國“捕鯨叉”反艦飛彈技術援助下發展的“雄風”2。後者包括艦艦、岸艦和空艦三種型號,均採用慣性加主動雷達和紅外末制導,渦輪噴氣主發動機加火箭助推器,有效射程分別為104千米、130千米和130千米,空艦型還有反輻射型號。上述飛彈無論從有效射程、戰鬥部威力,還是制導方式來講,都不能承擔戰略對地攻擊任務。所以,如果“雄風”2E真是“戰略型反制武器”的話,應是一種全新的飛彈。之所以用“雄風”命名,而且其研製計畫被命名為“雄升計畫”,不過是掩人耳目罷了。
既然台軍已公開該彈屬於遠程巡航飛彈,我們就不難對其性能作一番揣測了。推測該飛彈性能,可循著美國各型“戰斧”巡航飛彈數據進行。因為美國是巡航飛彈體系最完整、技術最先進、發展歷程最完備的國家。目前世界已經研製的巡航飛彈,都與“戰斧”大同小異。
制導方式
從1972年美國研製第一代“戰斧”迄今,該飛彈已發展了四代,目前正在發展第五代。早期的“戰斧”採用慣性加地形匹配製導,後又加上景像匹配末制導。第三代採用GPS取代地形匹配製導,保留末端的景像匹配製導,制導系統複雜性降低,可靠性、精度進一步提高。若GPS系統失效,還可轉而採用地形匹配製導,而且還可以GPS制導輔助地形匹配製導。第四代的末制導改為紅外成像型,可打擊活動目標。第五代可自主判斷、選擇目標和打擊目標。後兩種“戰斧”實際是戰略和戰術合一的多功能巡航飛彈,既可打擊固定目標,又可打擊活動目標。從台軍實際情況看,其目前發展的重點應是單一的“戰略反制型”,用於打擊遠程固定目標,沒有能力發展“戰斧”BlockⅣ、Ⅴ這樣的型號。
所以,“雄風”2E的制導系統在前三代“戰斧”里找即可。首先可明確的是,慣性制導系統必不可少。在飛彈初始飛行階段並不需要很高的飛行精度,慣性制導是最簡便易行的方式。況且從台海戰場環境看,從台灣向大陸射擊需要跨海飛行,在這個階段不能搞地形匹配。其次是中段飛行,可以採用的是地形匹配和GPS制導。從技術上講,地形匹配雖然歷史較長,但技術上比較複雜;GPS制導技術雖然相對較新,但反而簡單一些。筆者認為,“雄風”2E應當兩種方式都採用了。
一方面,從台灣的技術潛力和美台軍事合作程度看,掌握這兩種技術都不是難題。另一方面,GPS制導雖然簡單,但需美國衛星提供信號,容易受制於美,且戰時GPS信號還有被對手干擾的問題,地形匹配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可自主,基本不受干擾。兩種方式互有所長,所以即便是美國,在採用GPS的同時,並沒有放棄地形匹配。地形匹配製導和GPS制導都需要飛行航路和目標的數字地圖,現在台灣已有“福爾摩沙”1、2、3號衛星,據說上面有軍用遙感通道,可實時獲取數字遙感圖像。台灣還與美國、印度、以色列的商業衛星公司簽有協定,可獲取其提供的數字大地遙感圖像。在目前的商用遙感衛星國際市場上,地面圖像精度已達到數米至一米級,基本可滿足巡航飛彈要求。據台灣媒體披露,為了避免戰時GPS商用系統被關閉或是降低精度,“雄風”2E竟還另加了利用俄羅斯GLONASS定位系統數據的通道。至於“雄風”2E的末制導,採取景像匹配的可能性也很大。“景像”指的是目標現地三位數字圖像,不是二維平面圖像,根據這個圖像,飛彈可以“看到”目標的細節,比如一座大樓在末制導系統里是一座連門窗都顯示得清清楚楚的圖像。飛彈通過對比彈上預儲的目標圖像與彈上攝像機現場拍攝的圖像進行對比,據以修正航向,打擊目標。其精度既取決於目標圖像的精度,也取決於飛彈制導設備的技術和質量,台灣的水平應當比美國低得多。
概言之,“雄風”2E似應採用複合制導方式,即慣性加地形匹配加GPS加景像匹配末制導。
飛彈精度
美國第一代“戰斧”的理論精度是50米,第二代是10米以內,第三代是5米左右,高精度飛彈要靠高質量制導設備、高精度數字地圖、軍用通道GPS信號取得,台灣在這三方面都比美國差得多,估計“雄風”2E的精度應在第一二代“戰斧”之間。如該彈僅靠地形匹配製導,精度不會太高。但加上GPS,精度則會高得多。美國對外公開的民用GPS信號精度是100米,使用差分法可獲得10米以內的精度。據筆者駕駛帶有導航系統民用轎車體驗,GPS 民用通道信號實際精度在很多情況下的已達到數米級!何況還有俄羅斯GLONASS系統,特別是建造中的民用通道精度達到1米的歐洲“伽利略”系統,相信台灣方面不會視而不見。
最大射程
關於最大射程 現在說法很多,從500千米到1000千米都有。《國際先驅導報》稱射程是873~1 249千米,有零有整,似乎也有道理。實際上500千米與1000千米,以至更遠沒有根本區別。最近有訊息披露,“中山科學研究院”目前正進行渦輪風扇發動機的研發工作,但一些技術瓶頸至今難以攻破。台軍希望美國能為其提供相關的特殊發動機零組件,但由於這部分技術裝備帶有較強“攻擊性”,較為敏感,而且美國對台灣的“主動防衛”戰略態度曖昧,所以對核心技術遲遲不肯放行。此訊息如屬實的話,似乎證明,目前該彈使用的是渦輪噴氣發動機。無論“雄風”2E使用什麼發動機,只要通過減小戰鬥部或加大彈體的辦法,加大載油量即可達到增程目的。渦輪噴氣發動機耗油率比渦輪風扇發動機高。如果用渦輪噴氣發動機增程,則減小戰鬥部或增大油箱及彈體方面要付出更大代價。
打擊威力
關於戰鬥部類型 “雄風”2E”戰鬥部重約500千克。理論上講,作為“遠程戰略武器”,其戰鬥部應有些特點,否則,一枚造價動輒數十數百萬美元的昂貴巡航飛彈,把一枚比普通炮彈大一些的普通彈頭投擲到數百上千千米外,似乎太奢侈了。高爆彈頭是美國常規巡航飛彈戰鬥部重要類型之一,是最基本的戰鬥部,相信“雄風”2E應會採用。2001年6月台灣媒體曾報導,“雄風”2E具備一彈多目標、沿途投彈的能力。這似乎表明,該彈採用了通過程式控制拋撒的子母彈頭。美國“戰斧”也有這種彈頭,通常用於攻擊機場跑道。“戰斧”對地攻擊型的高爆彈頭裝有延時引信,可鑽到地下一定深度爆炸,以此增加威力。這種技術並不難,聲稱要炸三峽大壩的台軍可能會給“雄風”2E裝上。至於核生化彈頭,還有其它高技術彈頭,台軍一是不可為,二是暫時還不能為,三是如果台軍膽敢突破這個底線,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發射平台
現代巡航飛彈的發射平台有陸基、海基(包括水下)和空基三種。台灣目前還沒有適合“雄風”2級別的轟炸機和大型戰鬥轟炸機,在可預見的將來也沒有獲取的條件。但台空軍有可掛載比“戰斧”飛彈小一些的巡航飛彈的戰鬥機和攻擊機,如IDF“經國號”及改進型“翔升”號、F-16、“幻影”2000-5及A-3“自強”號等。據披露台灣正在發展適合該尺寸戰機的“雄風”2D空射巡航飛彈。因此,儘管“雄風”2E的空射型號暫時還不會有,但不排除台軍正發展空射巡航飛彈的可能。台灣的軍艦或潛艇有裝備海射或潛射巡航飛彈的潛力。特別是新裝備的“基德”級飛彈驅逐艦,潛力最大。從台軍巡航飛彈作戰條件看,生存能力更高的海基型是其夢寐以求的。但除潛射型外,只要“雄風”2E一上艦,就能被發現。目前看來,處於巡航飛彈發展初級階段的“雄風”2E尚達不到上艦的程度。但未來上艦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因此,“雄風”2E目前最現實的發射平台應為陸基平台,而且鑒於台灣本島面積狹小,台軍發展機動型陸基平台的可能性最大,比如輪式多聯裝發射車。“雷霆”2000大口徑多管火箭炮的美制HEMTT系列M977XY型8×8輪式越野車就是現成的平台。
至於大陸的各類對地攻擊飛彈,有關信息汗牛充棟,已不必多言。就看看“權威”的美國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力報告”是怎么講的吧。該報告2005年版稱:北京在對台陣地部署了650~730枚機動式CSS-6和CSS-7近程飛彈;部署這些系統的增長速度達到每年100枚,這些飛彈的最新版本在射程和精度上都有改進;大陸正在從海外採購或開發先進的精確打擊彈藥,包括巡航飛彈和空空、空地、反輻射飛彈;大陸還在開發新的中程飛彈系統,這將提高其對地區目標的定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