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風”反艦飛彈

“雄風”反艦飛彈

“雄風”系列反艦飛彈是台灣海軍目前的主要制海武器之一,普遍裝備於大中小型作戰艦艇上。 “雄風—1”反艦飛彈是1979年在以色列的“迦伯列”2型艦艦飛彈的基礎上研製生產的,為台灣海軍第一代反艦飛彈。 導引

基本信息

簡介

“雄風”系列反艦飛彈是台灣海軍目前的主要制海武器之一,普遍裝備於大中小型作戰艦艇上。該飛彈的研製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期,由中山科學研究院研製,共分I/II/III型。目前,I/II型已經服役,III型正在研製當中。

“雄風—1”反艦飛彈

“雄風—1”反艦飛彈是1979年在以色列的“迦伯列”2型艦艦飛彈的基礎上研製生產的,為台灣海軍第一代反艦飛彈。該彈是一種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最大飛行速度為0.7馬赫,最大射程約38千米,採用無線電指令半主動制導,共生產了約438枚左右,主要裝備在台軍部分老式的“陽”字號飛彈驅逐艦和“龍江”、“瑞江”、“海鷗”級快艇上。該飛彈性能不穩定,和以色列研製的“迦伯列”系列相比存在著很大差距、具有命中精度低、飛行速度慢、抗干擾能力差、容易被攔截等缺陷。目前該飛彈的製造工作已經停止,台灣海軍正準備以雄風II/III飛彈取代它。

雄風—1反艦飛彈雄風—1反艦飛彈

“雄風—2”反艦飛彈

基本資料

用途 反艦飛彈

“雄風—2”反艦飛彈“雄風—2”反艦飛彈
製造商 中山科學研究院
單價 台幣1億元
入伍時間 1988年2月29日
特徵與規格
引擎 渦輪噴射發動機,煤油燃料
負載重量 180公斤
整體總重 685公斤
長度 4.8米
直徑 40厘米
翼展 120厘米
速度 0.85馬赫
E型 0.65馬赫
射程 20~160公里(艦射型)
E型 600公里
飛行高度 125M-250M
彈頭 預鑄破片高爆彈頭
導引 中途慣性導引,末段雙模式導引
(主動雷達導引及影像式紅外線尋標器)
使用美國商用GPS與俄制GLONASS衛星導航系統
發射平台 船艦、陸基、空射
“雄風—2”是在“雄風—1”基礎上加配以美國“魚叉”飛彈核心元件生產的,於20世紀80 年代初開始研製。正式型號為MGB-2B,分為陸射型,艦射型和稍後出現的空射型(正式型號為MGB-2C)。和原I型相比,該飛彈射程有所提升、飛行速度加快、抗干擾能力加強,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達到了西方國家同時期反艦飛彈的水平。雄風II飛彈長4.845米,彈徑0.34米,主翼展1.15米,控制翼展1米,重量695公斤。最大速度為0.85馬赫,射程12~80公里(發射後不管)—12~110公里(中繼制導)。早期雄風二型的紅外線引導頭為外購,後來台灣島內的坤儀公司的產品達標後,後續的雄風二型均改用台灣自製的引導頭,採用了獨特的附加熱成像尋的主動雷達制導+慣性中制導和主動雷達末制導系統,精導精度及抗干擾能力較“雄風”I均有較大提高,戰鬥部為半穿甲爆破型,同時具備穿甲、爆炸及燃燒等三大功能,威力比雄風一型大得多。動力系統採用了依據由法國授權生產的Arbizon Ⅳ型渦輪噴氣發動機,重新設計了進氣口,據稱推力比美制魚叉飛彈使用的發動機推力大10%。採用主動雷達+紅外導引的雙重製導模式,具備發射後不管能力(Fire and Forget)。紅外線引導頭設於彈體前上方,直徑約70毫米,與彈體中下方的外凸式進氣口形成不對稱設計外型。
該飛彈分艦艦型和岸艦型。艦艦型的“雄風”飛彈裝備於台海軍“武進3”驅逐艦、“光華6” 號飛彈艇、“成功”級和“康定”級護衛艦上。自1991年開始量產,是目前台灣海軍反艦飛彈中的主力彈種, 採用了類似美制魚叉飛彈的折迭式彈翼,飛彈發射出後彈翼自動展開;彈體末端的輔助發動機在將飛彈發射出彈筒約3~5秒後自動脫離,之後飛彈打開續航發動機進入巡航狀態。雄風二型飛彈與美制魚叉Block1C飛彈一樣,也能預設3個轉折點,作出之字型飛行路徑,增加了發射艦的隱蔽性。攻擊時飛彈採用掠海飛行,在初期採用慣性導航,中途可利用數據鏈進行中繼引導(目前並沒有可以執行此功能的空中平台),在接近目標時,高度可降為5~7米,並打開主動雷達引導頭,之後彈體前端上方的紅外線(IR)影像感測器也會打開,以雙引導頭的方式操作。這種雙制導方式據說可以大大增強飛彈的抗干擾能力,提升命中率。台灣方面聲稱雄風二型在攻擊目標的最後階段,還可作出S型的機動規避動作,但不知是否屬實。岸艦型的“雄風”飛彈主要部署在包括東引、澎湖、小琉球及本島西岸在內的5處飛彈陣地內,這些飛彈陣地未來均將納入海軍大成指管通情系統中,並與強網系統連線,可構建完整的台海水面防護作戰能力。
空射型“雄風”2於1994年首次對外公布,但長期以來只有兩架第35夜攻中隊的AT-3雷鳴號攻擊機(機號為0902的AT-3A和機號為0825的AT-3B)能掛載為其配備的少數幾枚空射型雄風二型Markl飛彈執行任務。該機曾經進行過6次試射,但由於AT-3的機身並不完全足以承受大型艦飛彈發射時的作用力,加上該型機並無精確的火控系統,所以一直沒有廣泛部署。但台灣目前已準備為IDF配備該飛彈,和美制RGM-84D捕鯨叉反艦飛彈一起執行空中反艦任務。

“雄風—3”反艦飛彈

“雄風—3”反艦飛彈“雄風—3”反艦飛彈
針對大陸購自俄羅斯的SS-N-22超音速飛彈威脅,台灣也自行研製了一型超音速雄風III反艦飛彈,為台軍機密軍事科研計畫“雄評計畫”的核心部分。研製工作從1996年開始,在1998年進行了試驗彈的首次試飛,1999年,“雄風”III完成了“超音速自由飛行、巡航後俯衝、模擬攻艦低-高-低彈道飛行、超低空掠海飛行”等多項試驗飛行。2000年生產出6枚原型彈供測試。在 2001年4月舉行的漢光17號軍事演習中,於屏東縣滿州鄉的九鵬飛彈試射場對該彈進行了首次實戰試射。如果一切進展順利,“雄風3型”飛彈將於2004年至2005年正式編入台軍實戰部隊,預計將裝配在台軍成功級驅逐艦、拉菲特護衛艦或者即將購入的基德級驅逐艦之上。飛彈採用垂直發射技術以及固體燃料火箭助推器的衝壓式噴氣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可達2.5馬赫,最大射程更是達到了台灣飛彈歷史之最的“300公里” 之遙。“雄風”III飛彈制導方式目前仍未公開,但依據工程技術上的繼承性,可初步判斷它將沿用“雄風”II飛彈引進核心部件進行技術開發的研製方式,並可能將“雄風”II原有的主動雷達尋的/熱成像尋的複合制導系統進行適當最佳化後運用於新飛彈系統。“雄3”飛彈的研製成功,被台軍看作是繼“天弓2型”飛彈、“雄風2型” 飛彈之後,在自製武器發展上的又一項“重大突破”。台灣目前正準備在該飛彈的基礎上發展一型遠程地對地飛彈,以增強其“決戰境外”和“先發制人”的作戰能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