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豎鱗病 又稱立鱗病、松鱗病、松皮病等。病原體為一種與水型點狀極毛桿菌類似的細菌。
病因
水質不清潔,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飼養水溫過高,以及當魚體鱗片被劃破等情況下易患此病。金魚、錦鯉常患此病,每年春季較流行,在熱帶觀賞魚中,攀鱸科、鬥魚科和鱂魚科等泡沫卵生魚類常患此病。此病難以治癒,即使治癒後,色彩、光澤、體態都不如以前好看。
症狀
病魚表現的症狀特點是體表粗糙,多數在尾部部分鱗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張開,而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它的內部積聚著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在鱗片上稍加壓力,含有液狀物從鱗囊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有時伴有鰭基和皮膚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症狀。病魚遊動遲鈍,呼吸困難,身體側轉,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
防治措施
預防1.魚體表受傷,是引起本病的可能原因之一,因此在扦捕、運輸、放養時,勿使魚體受傷。
2.發病初期沖注新水,可使病情停止蔓延。
發現病症時需進行換水、調整水質及更換舊濾材等工作,來減輕水中有害物質對魚只的二次傷害。從發現魚只的活動量降低及食量減少時就要特別注意了,因為初期時鱗片只會有稍微的掀翹,若能在初期發現便實時的給予治療,實為最有效的治療時期。
投餵磺胺嘧啶(SD)有特效。方法是先將病魚養在0.5%的食鹽水中,停食兩天,使腸道內容物排空,然後放回清水中,把磺胺嘧啶製成小顆粒投餵。每尾0.2克,隔日一次,連續5次。在發病季節也可以用這種方法預防豎鱗病。有腹水的病魚應先用注射器抽除腹水。
用呋喃西林全池遍灑。水溫在20℃以下時用1.5-2ppm;水溫在20℃以上時用1-1.5ppm。
嚴重的個體可用3ppm土黴素加呋喃唑酮2ppm單獨暫養。
如果方便就將病魚移至陽光下曬幾天也能取到很好的效果。
可將病魚浸入濃度為五萬分之一單位的四環素溶液中洗浴1小時;還可用2%的氯化鈉溶液與3%碳酸氫鈉溶液混合洗浴10分鐘;或用氯黴素溶液,或呋喃西林粉加痢特靈溶液,或慶大黴素溶液浸洗,還可用上述藥液的1%稀釋成低劑量潑灑,堅持數日均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