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屬沿革

建縣前境域歸屬

夏時,地屬嵎夷,亦稱東夷。商時,屬青州。周時,屬萊國。春秋時期,先後為齊國萊地、牟子國地。秦時,屬齊郡腄縣(治所在今煙臺市福山區古現村)。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置育犁縣(治所在今育黎鎮城陰村南),此為境內第一次置縣,屬青州東萊郡。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年),育犁縣併入東牟縣。三國時,屬魏國青州長廣郡東牟縣。晉時,屬青州東萊郡牟平縣。
北魏時,屬光州東牟郡觀陽縣(治所一說為今牟平觀水,一說在今海陽發城)。北齊天統四年(568年),由牟平縣、觀陽縣析置文登縣,境域改屬光州長廣郡文登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屬青州東萊郡觀陽縣。

漁民勞作漁民勞作

唐武德四年(621年),屬河南道登州東牟郡觀陽縣。貞觀元年(627年),改屬萊州文登縣。麟德二年(665年),屬登州牟平縣。五代因之。宋時,屬京東東路登州牟平縣。金時,屬山東東路寧海州牟平縣。元初,屬益都路寧海州牟平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牟平縣省入寧海州,屬山東省登州府寧海州。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海陽縣,境內原屬寧海州的乳山鄉全部(轄於疃社、石山社、野子社、玉泉社、寬洪社、龍山社、登寧社、邵村社、桃花社)和城陰鄉的魯濟、興善兩社劃歸海陽縣,其餘仍歸寧海州。
民國三年(1914年),寧海州改稱牟平縣,境內分屬山東省膠東道(民國十七年改稱東海道)牟平、海陽兩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分屬山東省第七行政區牟平縣、海陽縣。

建縣後政區隸屬

1941年2月,中共膠東區委決定劃牟平縣南部和海陽縣東部建一個新的縣級行政區。2月20日,中共東海地委派林孟舒、劉善洲到下萬口村主持召開建立新政區籌備會議,會上決定:新政區範圍為牟平縣八、九、十區全部和六區的崖子、崮頭、嵩村、二海4個鄉,七區的午極、自由2個鄉共452個自然村;海陽縣三區全部和二區的岠嵎、界河2鄉共255個自然村,合計707個自然村。以牟平、海陽縣名首字取名牟海縣。3月7日,牟海縣的革命組織代表、民眾團體代表和愛國人士代表共121人,在徐家村村召開首屆牟海縣臨時參議會,宣告牟海行政公署正式成立,隸屬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簡稱山東戰工會)膠東區行政聯合辦事處東海專員公署。1942年9月,牟海縣全境解放,改屬膠東行政區東海專區。
1945年1月26日,牟海縣更名乳山縣(以境內南部的大乳山命名),隸屬不變,並確定夏村為縣城。1950年5月,膠東行政區撤銷,東海專區改為文登專區,乳山縣屬之。1956年3月,文登專區撤銷,乳山改屬萊陽專區。1958年10月,撤銷乳山縣,原所轄育黎、崖子、午極、馮家、諸往、石頭圈、下初、上冊8個公社劃歸煙臺市(1959年1 1月劃歸牟平縣),夏村、乳山寨、白沙灘、唐家、海陽所5個公社劃歸海陽縣,南黃、洋村公社劃歸文登縣。
1961年10月5日,根據國務院〔1961〕議字34號文《關於恢復山東省禹城等22個縣和設兗州、嶗山兩縣的決定》,恢復乳山縣,隸屬煙臺專區。翌年1月1日,縣人民委員會正式掛牌辦公。1983年8月,煙臺專區改為省轄煙臺市,乳山縣隸屬煙臺市。1987年6月,威海市升為地級市,乳山縣改屬威海市。

相聚乳山相聚乳山

1993年7月17日,國家民政部以民批〔1993〕153號檔案批覆,同意撤銷乳山縣,設立乳山市(縣級),以原乳山縣的行政區劃為乳山市的行政區劃。8月8日,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