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朱口鎮位於太康縣東,距縣城20千米。現有52個行政村,168個自然村,365個自然村,365個村民組,現有人口10.1萬人,轄東村、大顧、石寨、郭莊、李菜園、大秦、李莊、牛莊、汪莊、查莊、大宗、甄樓、喬莊、劉莊、先鋒、周莊、新張、朱大千、崔古同、大張、前廟、曹莊、曹店、東風、窪陳、大石、趙莊、韓樓、王窯、爐李、大朱、二李、焦莊、周寨、杜堂、劉樓、小李、戴河、紅星、鄧莊、坡謝、孫窯、大蔡、鹹莊、小王、大楊、連莊、後邱、大盧、西、王集、竇莊52個行政村。太(康)柘(城)公路穿境。
[代碼]411627104:~201東村 ~202大顧村 ~203石寨村 ~204郭莊村 ~205李菜園村 ~206大秦村 ~207李莊村 ~208牛莊村 ~209汪莊村 ~210查莊村 ~211大宗村 ~212甄樓村 ~213喬莊村 ~214劉莊村 ~215先鋒村 ~216周莊村 ~217新張村 ~218朱大千村 ~219崔古同村 ~220大張村 ~221前廟村 ~222曹莊村 ~223曹店村 ~224東風村 ~225窪陳村 ~226大石村 ~227趙莊村 ~228韓樓村 ~229王窯村 ~230爐李村 ~231大朱村 ~232二李村 ~233焦莊村 ~234周寨村 ~235杜堂村 ~236劉樓村 ~237小李村 ~238戴河村 ~239紅星村 ~240鄧莊村 ~241坡謝村 ~242孫窯村 ~243大蔡村 ~244鹹莊村 ~245小王村 ~246大楊村 ~247連莊村 ~248後邱村 ~249大盧村 ~250西村 ~251王集村 ~252竇莊村
沿革
1958年建朱口公社,1961年改區,1965年復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8年建鎮。1997年,面積112.7平方千米,人口7.5萬,轄朱口東、朱口西、豆莊、大朱、孫、韓樓、大顧、李菜園、石寨、郭莊、大秦、李莊、朱莊、汪莊、查莊、大宗、王集、甄樓、喬莊、新張、朱大千、前廟、馮異崗、周莊、劉莊、崔古同、大張、曹莊、曹店、王老仁、窪陳、大石、趙莊、焦莊、王堯仁、二李、蘆李、杜堂、劉樓、小李、宿彌寺、坡謝、鄧莊、代河、周寨、大蔡、大楊、連莊、後鄧、小王、鹹莊、大盧52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2006年,轄52個村委會: 東村、大顧村、石寨村、郭莊村、李菜園村、陳樓、大秦村、李莊村、牛莊村、汪莊村、查莊村、大宗村、甄樓村、喬莊村、劉莊村、先鋒村、周莊村、新張村、朱大千村、崔古同村、大張村、前廟村、曹莊村、曹店村、東風村、窪陳村、二甲張、大石村、趙莊村、韓樓村、王窯村、爐李村、大朱村、二李村、焦莊村、周寨村、杜堂村、劉樓村、小李村、戴河村、紅星村、鄧莊村、坡謝村、孫窯村、大蔡村、鹹莊村、小王村、大楊村、連莊村、後邱村、大盧村、西村、王集村、竇莊村。
經濟狀況
朱口鎮現轄52個行政村,168個自然村,365個自然村,365個村民組,現有人口10.1萬人,2.1萬戶。
該鎮是農業大鎮,生產小麥、棉花、大豆、玉米、紅薯、花生、小辣椒等,素有“粉條之鄉”的讚譽。
2007年全鎮糧食總產量66135噸,棉花總產量2972噸。2007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6.2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8.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996元,財政收入完成1502萬元,入庫稅金698萬元,農業產業化、鄉鎮企業、科技工作、社會治安、黨建工作、文化衛生工作均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單位,其中文化工作被河南省文化廳評為先進單位。
農業發展
朱口鎮黨委政府把發展特色,高效農業作為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的突破口,採取典型引路的辦法,大力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走出了一條特色高效農業發展路子,形成6大基地。 1、萬畝紅薯生產基地,以肖菜園、郭莊、崔古同、先鋒、豆莊等15個村為種植區域,推廣了優質品種“梅營一號”紅薯與玉米、土豆、胡蘿蔔等套種模式,畝均紅薯產量突破萬斤,畝均僅紅薯一項收入3500元以上。
2、1000畝蔬菜生產基地,以李菜園、韓樓為種植區域,建成日光溫室80多座,簡易大棚800多座,實現了一年多熟,畝均效益達萬元以上,並建立了穩固的市場,解決了銷售難的問題。
3、1500畝大蒜、辣椒基地,以紅星、坡謝、代河等村為種植區域,推廣大蒜、辣椒套種,並成立了大蒜批發市場和小辣椒加工廠。
4、5000畝抗蟲雜交棉市場基地,以大朱、二李等10個村為種植區域,搞好麥棉套種,取得了較好效益。
5、800畝土豆生產基地,以焦莊、王堯為種植區域,畝均效益達7000元以上。
6、千畝優質小雜果瓜果基地,以周莊為種植基地,引進了優質螺旋柿、蘋果、桃等樹苗,並推廣了立體套種模式,經濟效益顯著。
工業發展
2007年初,新一屆黨委政府,把強力推進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進程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增強“工業興鎮”意識,形成特色,培育名牌,重點發展了紡織、粉條、麵粉、食品等支柱產業。使鄉鎮企業呈現出從來未有的新氣象。該鎮振達棉紡織廠,投資1500多萬元,現已投產,生產棉紗、帆布等,產銷兩旺,成為全鎮私營企業的排頭兵,為私營企業的發展起到模範作用。以加工紅薯和粉條為主的“太康縣宏達薯業公司”為重點的龍頭企業,投資500萬元,引進12條紅薯加工系列生產線,使紅薯加工增值。該公司與農戶簽訂種薯訂單契約,按保護價應收盡收既培育了紅薯基地,又推動了粉條業快速發展,走出了“公司+基地+農戶”農業產業化路子。以帶動種植紅薯在2畝以上的農戶6000多戶。在強力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中,鎮黨委、政府以工業小區建設為重點,搞好基礎設施,提高綜合服務效能,進一步拉大小城鎮框架。工業小區內興建了32家私營企業,發展了工商戶300多家。
特色產業
河南省太康縣朱口鎮農民採取春栽紅薯、夏賣秧苗、秋打粉面、冬下粉條的辦法,大力發展紅薯“經濟”,從而念活了紅薯致富經,平均每畝紅薯可收入2500元,全鎮1萬畝紅薯收入2500萬元。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朱口鎮農民一日三餐都是“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一提起紅薯就心煩。儘管心煩,他們認為,由於紅薯高產,是惟一能保住農民不受餓的當家農作物。如今,在朱口鎮紅薯已由保命農作物轉化為主要的致富農作物。當地農民摸索出了許多紅薯種植模式,如春栽紅薯、夏栽紅薯(也叫麥茬紅薯)、紅薯麥套、紅薯玉米套等。就拿春栽紅薯來說,到收麥後,賣夏紅薯秧苗每畝就可收入四五百元。秋季每畝可產鮮紅薯3500公斤到5000公斤。按畝產3500公斤,每公斤0.30元計算,每畝可收入1100元。然而這裡的農民不直接賣鮮紅薯,而是在深加工上大做文章,把紅薯加工成澱粉,每畝產的3500公斤鮮紅薯可加工乾澱粉750公斤,然後再把750公斤澱粉下成750公斤乾粉條。粉條市場上每公斤2.80元,這樣一畝紅薯就直接增值到2100元,加上賣夏紅薯秧苗的收入,一畝地可收入2500元左右。夏栽紅薯和各種套種紅薯產量雖不比春栽紅薯高,但每畝也都在2500公斤到3500公斤左右。
為了幫助農民念好紅薯致富經,朱口鎮黨委、鎮政府成立了宏達薯業公司,負責紅薯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春季公司育好秧苗分售給農民栽種,夏季指導農民進行田間管理,秋季按每公斤0.30元的保護價收購農民的鮮紅薯,然後進行深加工。為了使紅薯獲得高產,他們特意引種了產量最高、品質最好的“梅營一號”作為全鎮農民的當家薯種,他們還收集各地集市行情,為農民提供價格信息,從而使朱口粉條源源不斷地銷往外地市場。
沼氣建設
一是宣傳發動。共發放入戶宣傳單2600餘份,張貼宣傳標語12條,召開村、組動員會25場。二是行政推動。要求鎮、村兩級幹部自建或聯繫新建2口以上沼氣池,年終進行考核。
三是補助帶動。除縣級以上的補助外,鎮裡再對新建沼氣池每口補助200元、舊池改造每口補助50元。
四是督查促動。成立沼氣建設督查領導小組,實行一周一督查,一月一公開。
五是服務拉動。免費為建池戶配送產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開設“家庭課堂”,義務檢修“病池”和修理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