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一是加快工業項目建設。 加快農產品加工流通龍頭企業建設,新建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20戶。 加強通信建設,實施電信、移動信息化建設合作項目。


2009年工作回顧

 災後恢復重建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我們將災後恢復重建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三年重建任務力爭兩年基本完成”的總體要求,加強組織領導,調整完善實施計畫,著力破解重建難題,加強項目前期工作,簡化項目審批程式,多方爭取重建資金,協調落實農民住房重建貸款,加大農村貧困戶建房幫扶力度,強化資金和建材市場監管,紮實有序地推進災後恢復重建。累計開工重建項目1793項(不含城鄉住房),竣工462項,累計到位資金207.6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97億元(含城鄉住房)。農村居民住房維修加固186459戶全部竣工,農村居民住房重建227932戶基本完成,農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城鎮居民住房維修加固和重建全面啟動實施;縣以下學校、醫院重建進度較快。基礎設施等重建項目取得明顯進展。深圳市直接實施援建項目19項,已竣工13項,在建6項,累計完成投資3.92億元。省內對口援建工作順利開展。
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取得新成效
我們認真研究解決蘭渝鐵路、武罐高速公路、陽山金礦等重大項目建設征地拆遷、供水供電等具體問題,保證了項目順利實施,蘭渝鐵路(隴南段)完成投資16.7億元;武罐高速公路23個標段全部完成招投標,其中國內投資的主線10個標段開工建設,完成投資2.11億元。爭取擴大內需項目293項,投資8.65億元。開工建設投資50萬元以上的項目1028項,當年完成投資106億元。全市簽約招商引資契約項目180個,擬引進資金75億元,到位資金40億元,契約履約率達到80%。去年,全市項目總量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均創歷史最好水平。
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我們突出“三農”工作的基礎地位,認真落實惠農強農政策,發放各類補貼7.61億元;大力實施農民增收行動計畫,狠抓勞務輸轉,全年完成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14.5萬人,輸轉勞動力65.9萬人,創收43.5億元;加大對特色農業產業的支持力度,市財政籌措1000萬元發展基金支持特色農業產業開發,核桃、花椒、油橄欖、中藥材、蔬菜等面積均有增加,肉蛋奶總產量達到15.6萬噸,改擴建龍頭企業19戶。成功舉辦了全國第六屆乾果生產與科研進展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隴南特色果業高層論壇。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7萬畝、節水灌溉面積4萬畝、補灌面積4萬畝,實施天保工程天然林管護101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410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3.98萬畝,提高了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完成全膜雙壟溝播20.7萬畝,糧食總產達到96.61萬噸。
工業經濟企穩回升
面對工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工業經濟下滑的嚴峻局面,我們把保工業作為保增長、保就業的重點,認真落實市委二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的決策部署和《關於進一步加快工業發展的意見》,加大財稅對工業的支持力度,市級財政安排1000萬元工業發展專項資金、200萬元工業技改貼息資金,並從企業所得稅收益中列支10 %以上用於扶持工業發展。召開銀企合作洽談會,協調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狠抓工業項目建設,市列40個工業重點項目開工36項,完成投資17.9億元,武都100萬噸新型乾法水泥生產線建成投產,成縣120萬噸新型乾法水泥、成州公司10萬噸鋅冶煉技改、康縣獨一味三期擴建等重點工業項目進展順利。強化協調服務和政策扶持,鉛鋅採選企業全部恢復生產,工業經濟逐月回升。完成工業增加值23.14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7.14億元,同比增長2.3%。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和化學需氧量分別控制在0.88萬噸和0.87萬噸之內,全市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5.1%。產品質量安全和監督工作得到加強。
城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
我們把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解決瓶頸制約作為重要抓手,開工建設國省幹線公路災後恢復重建項目10項1083公里,完成投資13.8億元。實施農村公路建設項目1340項8225公里,完成1083項5918公里,其中通鄉油路28項715公里,通村公路1055項5203公里。召開了全市城市建設現場會,強化城市建設管理工作,《隴南市城市總體規劃》通過省級專家評審;實施城鎮建設實事122件,已完成54件,正在實施68件;市區東江、鐘樓灘新區開發建設和八縣縣城建設取得新進展。武都、西和330千伏送變電工程建成投運。新建光纜線路1360公里,九縣區城區和重點鄉鎮實現了3G信號覆蓋。
 第三產業較快發展
我們把發展第三產業、搞活農村市場作為拉動內需的重要措施,開展“家電下鄉”、“汽車以舊換新”活動,銷售家電21752台(部)。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實施市場建設項目53個,新建農家店380個,市場體系建設明顯加快。完成了糧食企業改革並實現扭虧為盈,供銷企業持續保持盈利態勢。積極推進旅遊產業開發,加快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旅遊宣傳促銷,全年接待遊客比上年增長25.6%,旅遊綜合收入增長45.3%。非公有制經濟較快發展,全市中小企業實現增加值38.9億元,同比增長8.2%。金融機構存貸款快速增長,全市存款餘額341億元,同比增長17.9%;貸款餘額148億元,同比增長48%。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我們多方爭取項目資金,實施了一批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礎條件明顯改善。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啟動實施,宕昌縣“兩基”攻堅通過省上驗收,全市整體實現了“兩基”目標。完成科技培訓51萬人次,取得科技成果20項,專利授權20件。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紮實推進,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傳染病防控工作有效進行,食品藥品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建成文化大院6家、農家書屋640家。八縣一區城區有線電視數位化轉換基本完成。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2‰以下,農村計畫生育率達到88%以上,完成了省政府下達的計畫目標。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促進城鄉就業的優惠政策得到落實,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解決了9831名村幹部養老保險和5619名關閉破產國有企業退休職工醫療保障問題,年末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的人數均有較大增長,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率分別達到93%和95.78%,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取得新的突破,各項保險資金按時足額撥付。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失業、工傷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開始由縣級統籌向市級統籌過渡,社會保險保障層次和水平進一步提高。認真落實民族政策,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社會事業得到發展。採取積極措施應對暴洪等自然災害,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氣象預測預報,全力做好應急救援和困難救助工作,受災和困難民眾的生產生活得到妥善安置。解決了8000多名殘疾人的生活困難。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經濟損失同比分別下降11.8%、27.8%、21.1%、18.7%。深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調處各類矛盾糾紛6100多件,集中解決了一批信訪積案,維護了社會大局穩定。雙擁共建不斷深化,部隊建設邁出新步伐。
改善民生辦實事取得新成效
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十二件實事基本完成。投資2.34億元,在551個災後重建重點村配套建設供水管網1261公里、供電線路501公里、通村公路1005公里、堤防63公里。投資1.14億元,建成便民橋113座。投資2.12億元,建成通村等級公路464條2043公里。投資7566萬元,解決了11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投資8538萬元,實施扶貧整村推進項目110個,減少貧困人口7.6萬人。建成農村戶用沼氣池5.21萬戶;為農民配備太陽灶4.6萬台。投資3.21億元,開工建設廉租住房項目19項13萬平方米、經濟適用住房項目18項13.96萬平方米,發放住房補貼和核減租金513萬元,解決了5087戶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從2009年1月起將城市低保標準提高了10%,農村低保補差由年人均516元提高到600元,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由1200元提高到1600元。爭取中央彩票公益金382.3萬元,資助九縣區貧困高中生3823人,每人資助1000元。結合實施農民住房災後恢復重建,建成“五保家園”554個。建成了八縣一區10個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65個城鎮社區落實工作補助經費221萬元。
 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
我們把民主法制建設作為推動發展的重要保障,修訂了政府工作規則,進一步完善了工作程式,政府工作科學化、規範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開展了行政執法人員學習培訓、執法主體單位、執法人員資格確認工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先後清理出審批、核准等事項588項,向社會公布了兩批取消、下放、轉移的審批等事項318項。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穩步推進,災後重建及其它項目全部按規定實行了公開招標投標;啟動實施了災後重建資金物資監管預防腐敗試點工作。進一步加強審計監督,完成審計任務439項,查出各類違規資金9887萬元。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515件,辦復率達到100%。堅持最佳化發展環境,機關工作作風得到轉變,服務發展、服務項目建設的意識進一步增強。

201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和工作重點
  切實採取有力有效措施,全面完成災後重建任務
要切實把災後恢復重建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細化目標任務,靠實工作責任,加強工作力量,強化工作措施,全面完成災後恢復重建各項任務。一是抓好農民住房重建完善提高和驗收工作。二是加快城鎮居民住房重建。三是加快重建項目進度。四是繼續加強對口援建工作。五是保證災後恢復重建質量。強化項目管理,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工程質量監理制、契約管理制及工程質量責任追究制。嚴格執行抗震設防技術規程和國家建築技術規範,確保重建工程質量。六是加強資金和建材市場監管。完善資金撥付制度,健全管理台賬,加強資金使用監管,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保證重建資金安全,發揮重建資金的最大效益。繼續抓好建材生產、調運,保障建材供應,確保建材質量,確保建材價格基本穩定。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積極爭取災後重建後續政策扶持。
著力解決制約因素,加快推進項目建設
按照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項目靠爭取,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項目靠招商的思路,下決心解決項目建設環境不寬鬆、人才缺乏、前期工作滯後、用地落實困難、管理工作薄弱、實施進度緩慢、後續項目儲備不足等突出問題,意向性項目抓落地、前期項目抓開工、開工項目抓投產、投產項目抓效益,力爭在項目論證、儲備、爭取、實施、管理上有新突破。一是加快重點項目建設。二是切實抓好擴大內需項目。三是強化項目前期工作。四是加大項目爭取力度。五是提高項目管理水平。六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和激勵機制,創新招商方式,拓寬招商渠道,加強與友好城市和區域協作城市的經濟合作,努力擴大招商引資規模。加強招商引資項目的跟蹤服務,切實提高項目契約的履約率和資金到位率,力爭全年簽約招商引資項目150項以上,簽約資金90億元以上,到位資金40億元以上,項目履約率達到80%。
 著力加快工業發展,提升工業質量效益
一是加快工業項目建設。儘快出台工業項目招商引資辦法,以招商引資推動工業項目建設。著力解決工業融資、工業用地等難點問題,確保38個市列重點項目早日建成投產。二是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做好全市工業園區集中區建設布局總體規劃,重點抓好西成經濟開發區清理整頓和擴區規劃編制,儘快完成徽縣循環經濟工業集中區總體規劃,爭取通過省發改委審批,儘早啟動實施。三是提升工業質量效益。紮實開展科技創新年和質量效益年活動,強化技術引進,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經營管理水平、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推進礦產資源整合,積極實施重點產業振興規劃,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發展高附加值產品,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推動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鼓勵實力較強的企業成立研發機構,實施科技研發項目。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聯合協作,引進技術,培養人才。新上項目要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抓好品牌培育,爭創名牌產品。四是推進節能降耗。嚴格執行產業政策,淘汰小水泥、小矽鐵等高耗能、高污染產能。加強對高耗能行業和企業的監測,把各項節能目標措施落到實處。搶抓國家支持節能減排、省上實施循環經濟規劃的機遇,積極論證和爭取項目資金,力爭在發展循環經濟上取得新進展。五是精心組織好工業生產。進一步強化對工業經濟運行態勢的監測分析,密切關注重點工業產品價格變化和市場走勢,及時研究解決工業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不動搖,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確保糧食穩產增產,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狠抓勞務輸轉,促進農民增收。一是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大力推行惠農財政補貼“一冊明、一折統”發放管理辦法,確保各類補貼及時足額發放到位。二是加快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進一步完善全市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堅持分類指導,推進核桃、花椒、油橄欖、中藥材、草食畜、蔬菜、馬鈴薯、蘋果等已經形成規模的產業由大變強,提質增效;發展潛力較大的茶葉、水產養殖、食用菌、蠶桑等產業由小變大,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提高質量效益,把特色產品做特做優。加快農產品加工流通龍頭企業建設,新建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20戶。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繼續做好農產品註冊和認證工作。三是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抓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的引進、示範和推廣,推進種植業、養殖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品質,降低農業成本,減少農業污染。深入開展農業科技下鄉活動,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術培訓,培訓農民6.8萬人。完成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面積35萬畝。四是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加快農田水利建設,年內新修梯田20萬畝,發展有效灌溉面積3.6萬畝、集雨節灌4萬畝、節水灌溉4萬畝。繼續抓好水土保持工作,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410平方公里。堅持抓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生態修復、公益林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大力推進太陽灶、沼氣池等清潔能源和“一池三改”配套建設。五是加快扶貧開發。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注重扶貧開發與農村低保“兩項制度”的有效銜接,摸清“低保戶”和 “扶貧戶”的底子,建檔立卡,動態管理,做到“應保盡保”、“應扶盡扶”。繼續推進整村整片整流域開發,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加大產業扶貧、科技扶貧力度。創新工作機制,整合培訓項目,提高勞務輸轉質量,全年完成農民工技能培訓13萬人,輸轉勞務67萬人,創收52億元。做好2011—2020年扶貧開發綱要編制工作,為下一個十年扶貧開發工作打好基礎。六是抓好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創建工作。結合災後恢復重建,高質量抓好省、市、縣區新農村示範點建設,力爭在特色產業發展、危房改造、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建成一批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努力爭取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城鄉一體化試點工作。
 加快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發展條件
採取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重點解決征地拆遷難度大、配套資金落實困難、技術和施工力量不足等突出問題,力爭在交通建設上實現新突破。最佳化建設環境,全力做好協調服務,狠抓項目進度質量,確保10條國省幹線公路改建任務全面完成。繼續實施鄉村“暢通工程”和“通達工程”,完成通鄉油路61條1265公里,努力實現鄉鄉通油路。開工建設東江和鐘樓灘2個一級客運站,8縣縣城二、三級客運站,新建16個重點鄉鎮三級汽車站,提升客貨運輸水平。深化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全面開展日常養護工作。加快電網建設,抓好臨江330千伏送變電工程和成縣黃渚、王磨、武都東江等110千伏送變電工程建設,確保項目按期完成投運;積極做好西部農網完善工程項目投資爭取工作,新開工建設一批35千伏及以下農村電網項目,進一步提高農村電網供電質量。加強通信建設,實施電信、移動信息化建設合作項目。
強化城鎮建設管理,大力提升城鎮化水平
全面貫徹落實全市城市建設現場會議精神,搶抓國家、省上促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的機遇,努力實現城鎮建設新突破。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工作,加快城市規劃修編進度,年內完成隴南市區、各縣縣城以及哈達鋪等20個重點鎮的總體規劃、控制性詳規編修或編制工作。武都作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要發揮區位相對優勢和鐵路、高速公路樞紐後發優勢,實施以新帶舊戰略,加快市級行政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交通樞紐中心建設步伐。加大東江、鐘樓灘新區開發建設力度,推進舊城區改造,抓緊實施長江大道東江段和鐘樓灘段、市區白龍江堤防、北峪河大橋、南長江大道、城姚路大橋、南北兩山綠化等建設項目,充分發揮有山、有水、氣候好的優勢,努力建設山水園林城市。加快八縣縣城建設,重點抓好城市道路、供排水、環衛設施、社會服務設施和污水處理等項目建設。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農村有條件的民眾向城鎮轉移。做好土地儲備,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社會資本、民營資本和外資投入城市建設。做好縣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加強城鎮建設特別是各類建設用地管理,嚴格執行土地徵收徵用政策,規範土地徵用,堅持依法征地、依法拆遷、和諧拆遷。
下大氣力加強城市管理,使城市面貌有新變化。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堅持辦好改善民生的實事
今年我們將繼續辦好改善民生的13件實事。新修通村等級公路219條1058公里,新建便民橋100座;解決10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實施扶貧整村推進100個,減少貧困人口5萬人;新建農村沼氣池1.5萬戶,為3萬戶農民配備太陽灶;通過建設廉租住房、經濟適用房、發放住房補貼等辦法,解決5500戶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安排社會就業1.2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2000人,解決200所邊遠鄉村學校教師缺編問題;加大地方財政投入,提高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標準,用人單位繳費比例提高到工資總額的6%,住院最高支付限額由2萬元提高到4萬元,實行大病醫療補助;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補助標準從80元提高到120元,達到每人每年150元,相應提高報銷標準;為全市78所鄉鎮衛生院配備救護車,增強鄉鎮衛生院的急救能力;新建“五保家園”150所,提高“五保戶”集中供養率;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改造200個食品加工小作坊;開展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加強環衛設施和公益設施建設,年內力爭使九縣區城區生活垃圾填埋場建成投用,切實改變城區髒亂差;對國道、省道幹線公路39個以路為市、占道經營的馬路市場進行整頓和擴建,確保交通安全暢通。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做好財稅金融工作
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推動旅遊產業發展,全面完成十大名牌景區和十大重點景區(點)修建性詳規編制,加強景區道路、賓館飯店等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旅遊質量規範管理和旅遊從業人員培訓,開發旅遊紀念品、工藝品和特色旅遊商品,開展旅遊宣傳推介,多方開辟客源市場,力爭全年旅遊人數、旅遊綜合收入比上年有較大增長。繼續抓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網工程”,加快40個續建和新建市場項目建設。鼓勵城鄉居民擴大住房、汽車、通信、教育、體育、文化等方面的消費,實施好“家電下鄉”、“汽車以舊換新”,擴大城鄉消費。加快培育奶花芸豆、核桃、中藥材、蘋果、大蒜、肉牛等進出口企業和出口產品,擴大外貿進出口。加強地方糧食儲備,確保糧食安全。切實加強財政增收節支工作,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完善政府非稅收入征繳制度。加強重點行業和潛力稅源、零散稅源征管,大力培植和挖潛新興稅源。將國有資源、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經營收益全部納入財政綜合預算,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壓縮一般性支出,保證“三農”、社會事業、災後重建等重點支出。
 堅持體制機制創新,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完成市縣區政府機構改革任務。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做好已改制企業的後續完善工作,解決好遺留問題。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成獸醫體制、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農業行政執法體系等改革任務,開展農村集體土地流轉試點工作。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開展基層醫療機構實行藥品零差價銷售試點工作,探索公立醫院改革。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繼續推進非稅收入管理改革,加快建立財政支出追蹤問效機制。加快實施以崗位設定管理為重點的事業單位改革,嚴格執行事業單位聘用制度。深化科技、文化體制改革,增強社會事業發展活力。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積極發展面向中小企業和農村的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城投公司、中小企業擔保中心等融資機構的作用。強化資本運作,爭取有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
 全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堅持穩定是發展的前提,是“第一責任”的原則,紮實做好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加強民眾來信來訪辦理工作,暢通民眾訴求表達渠道,堅持領導幹部接待民眾來訪、包案處理信訪問題、帶案下訪等制度;進一步規範信訪秩序,教育引導民眾依法、有序表達合理訴求,從源頭上預防集體上訪、越級上訪、非正常上訪。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建立經常性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和預防機制,努力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強化基礎工作,加大普法力度,深入開展人民調解、安置幫教和社區矯正、法律援助工作,提高鄉鎮、社區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深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和“平安隴南”創建,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安全感。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完善應急預案體系,提高應對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安全生產投入,加強消防工作,強化重點領域的安全監管和整治,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快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加強民兵預備役建設,支持駐隴南部隊建設,堅持開展全民國防教育,深化雙擁共建。發展老齡、殘疾人和慈善事業,做好老幹部工作;支持工會、婦聯、共青團等民眾團體的工作,維護職工、婦女兒童和青少年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加強行政監督,努力建設責任政府
始終堅持對人民負責、對組織負責、對社會負責,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認真貫徹國家方針政策,堅決執行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決策部署,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公眾輿論監督,認真執行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決定、決議,堅持重大事項報告制度,虛心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各界人士的批評、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提高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辦理質量。堅持從嚴治政,嚴格管理,強化目標責任管理和績效考核,完善行政問責制度,加大責任追究力度,對不負責、失職瀆職,造成重大損失或惡劣影響的,要嚴肅進行責任追究,促使廣大公務員認真履行職責,自覺做好工作。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建設法治政府
深入實施依法行政綱要,強化法治觀念,把依法行政貫穿到政府工作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努力做到合法行政、程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履行職責,既不能失職不作為,也不能越權亂作為。完善政府規章制度,依法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利益矛盾。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各項配套制度,探索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和綜合行政執法試點工作。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強化對執法人員的管理和監督,進一步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完善行政執法程式。加強行政複議和行政應訴工作,不斷提高依法處理經濟社會事務的能力。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健全完善信息公開和新聞發布制度,發展電子政務,完善公眾信息平台,保障公民對公共事務管理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努力建設效能政府
堅持求真務實,把提高執行力和抓落實的能力,作為各級政府作風建設的落腳點,進一步健全完善抓落實的相關制度,用制度促進和保障工作落實。繼續實行領導幹部包抓項目、包抓產業制度和聯繫縣區、鄉村、企業、學校及創辦示範點的制度;堅持重點工作、重點任務定期督查制度,改進督查方法,講求實際效果;市政府每季度召開一次重大項目、重點工作進度分析調度會,通報工作進展情況。建立嚴格的會議、檔案審批制度,繼續精簡會議、檔案,改進文風、會風,把更多時間、精力用到抓工作落實上來。
 著力最佳化發展環境,努力建設服務政府
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最佳化發展環境的職責,以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強化公共服務、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為著力點,紮實開展“最佳化發展環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動,把解決突出問題與構建長效機制結合起來,既要嚴肅查處破壞環境的人和事,又要注重製度建設,規範辦事程式,規範權力運行,進一步健全落實“首問責任”、“限時辦結”、“一站式”服務、行風評議等制度。通過開展階段性集中教育和整治活動,使發展環境有明顯變化,服務發展、服務項目建設的意識明顯增強,服務質量、服務效能明顯提高,基層矛盾糾紛得到有效化解,人民民眾和市場主體對軟環境的滿意度有較大提升。
紮實推進廉政建設,努力建設廉潔政府
認真落實廉政建設“一崗雙責”責任制,做到廉政建設與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加強廉潔從政教育,築牢反腐倡廉思想道德防線。加大查辦違紀違法案件工作力度,嚴肅查處各類違紀違法案件。加強執法和行政效能監察,健全權力運行機制,認真落實黨政幹部問責制、廉政承諾制、行政執法責任制等制度,完善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加強對財政資金、災後重建資金、重大投資項目資金的監管。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創新,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嚴格落實政府投資監管、國有資產監管、非經營性資產管理以及建設工程招投標、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政府採購、產權交易等各項制度,推進懲防體系建設。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維護廣大民眾的權益。大力倡導艱苦奮鬥,厲行勤儉節約,把有限資金和資源更多地用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