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記光陰

隨記光陰

《隨記光陰》作者喬海燕,於2012年9月1日出版。《隨記光陰》是一個知青的個人記憶,更是一個時代的歷史記憶。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隨記光陰》是一個知青的個人記憶,更是一個時代的歷史記憶。

作者喬海燕經歷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隨記光陰》中一篇篇故事的主人公原型,都來自於作者親歷的歷史。這些人里,有為朋友而甘願下鄉的好人,有在被禁錮的時代仍保持獨立思考的思想者,有躺在戲台下方就為看女演員裙子裡有沒有穿內衣的生產隊長,有年輕時理想飛揚卻被社會的正反兩面都推開成為落伍者的女醫生……

在大時代掀起的狂風巨浪中,他們載沉載浮,沒有名字,沒有面孔,沒有身份,但透過這些文字,他們的七情六慾、生死悲歡、卑鄙高尚,他們的悲憫、辛酸、無奈、荒誕、希望、幽默,都真實鮮活地呈現給讀者,折射出時代的動盪變遷對小人物命運的左右和影響,有著深厚的人文內涵,以及對普通人苦難命運的終極關懷。

《隨記光陰》寫作風格以白描為主,畫面感強,豐富飽滿,舉重若輕,充分刻畫出人物性格的複雜立體多面,文字質樸、平靜、生動、有趣,即使在哀痛中也透露出活潑的氣息,是這部作品極為動人的特色。

作者介紹

喬海燕,1951年人,祖籍河南偃師夾溝鄉。父母是新華社記者。父親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 文革初期,受家庭成分、父親“右派”的影響,遭受冷眼、歧視、侮辱、批鬥,後來也參加了紅衛兵組織。1968年作為知青下鄉,在河南省社旗縣城郊公社代營大隊落戶,1971年離開農村。在農村當過記工員、民兵連指導員、隊委會成員,除了沒有殺過豬,當地農活基本全乾過、摸過。1972到1985年做麻醉醫生。1985年考入新華社經濟參考報,後擔任信息部編輯室副主任。1997年加盟鳳凰衛視,1999年進鳳凰網,先後擔任網站負責人、主任、副總經理、總編輯、副總裁,現在是鳳凰新媒體顧問。

喬海燕在《華爾街日報》中文網開設的《隨記光陰》專欄,記下了在知青時期親歷的人物和故事,語言平實生動,舉重若輕,哀而不傷,榮獲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2012年度卓越新聞獎評論類榮譽獎。《隨記光陰》一書是反映那個斷代史的親歷者實錄,不僅具有田野調查式的記錄和事實文本旁證,更有外人無法替代的自我思考與精神關懷。

部分章節

“老磚頭”二三事

老磚頭與小火車

南陽地區在“文革”中自己花錢修了一條窄軌鐵路,開通從漯河到南陽的小火車。一時間,火車成了當地的熱門話題。

老磚頭對小火車也有興趣。地頭歇晌,飯場上,只要有人說,他就支著耳朵聽過去,聚精會神的,也不插話,一會兒聽聽這個說,一會兒聽聽那個說,叼著菸袋,也不點火。有一次聽著大家議論,他突然問,那火車在鐵軌上走,鐵軌鋪在哪兒?

眾人一下子愣住了。緩了會兒,有人說,鐵軌就鋪在地上。

就鋪在麥地里?他指著眼前的麥地,問。然後又說,都說火車拉得多,幾千斤幾萬斤,就咱這麥地,地恁瓤,膠皮軲轆大車進去都難拉動,火車咋開?

我真佩服老磚頭的聰明。他從未見過火車,卻能形象地想到有關火車行駛的細節。我就告訴他,鐵軌鋪在枕木上,枕木鋪在道渣上,道渣堆在路基上。

道渣……路基……老磚頭將信將疑地自言自語著。

過了沒多久,老磚頭看到小火車了。

那一年,我們在南陽影山放炮崩石頭,漯河到南陽的鐵路就從山前不遠處經過。一次,老磚頭套車送給養到了我們駐地。我告訴他,鐵路就從山前經過。他就跟我們一塊到工地,說,非要看看火車啥樣。

我在山上幹活,遠遠看著老磚頭自己在鐵軌上走來走去,趴下去看看,又起身往遠處走。拾起幾塊石頭仔細看,趴在鐵軌上瞄來瞄去,連兩段鐵軌之間連線的螺絲釘、鋼板,他都摸著看個夠。

小火車開過來了!遠遠就鳴笛。好多人在山上喊,叫老磚頭躲開。老磚頭回頭也看見火車,向我們擺手,那意思是:不要緊,還遠著哩!扭頭迎著火車走去。

我就覺得事情不好,眼看著小火車近了,老磚頭還沒有離開的意思。我們在山上大喊亂叫,老磚頭我行我素,迎著小火車走上去,就是不離開鐵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