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山塔

隆山塔

在浙江瑞安市隆山鄉隆山之巔。始建於北宋大觀年間(1107年)。後毀,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重建。隆山塔的正式名稱為“明因寺白岩山寶塔”,塔原為磚木結構,樓閣式,平面呈六角形,由外壁、迴廊和塔心組成。

簡介

隆山塔,在浙江瑞安隆山鄉隆山之巔。瑞安市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1107年(北宋大觀元年),邑令呂勤以世俗所謂縣東南勢弱,在隆山建塔以壯之。傳說曾因颶風撼斜其頂,後經雷震復正。。後毀,1379年(明洪武十二年)重建。此後幾經毀損,多次修建,明萬曆天啟,清康熙乾隆鹹豐年間都有修繕;1808年(嘉慶十三年)又經知縣張德標重修;年(清同治二年1863)鬧燈會時,曾不慎失火,塔內的木構建築全部被焚毀,後來又修復完成。
隆山塔原有七層,高28米,為仿木構樓閣式,青磚砌造,呈平面六角形,每層每面隱出槏柱和倚柱,闌額統三間,明間辟有壺門或佛龕,佛龕內設石雕或泥塑佛像。每層有木構腰檐、平座、欄桿。各層高度依次遞減,各層平面直徑相應依次收斂。底層西面辟門,內置木梯,可拾級登臨上層遠眺。近頂正中豎剎木以承層架和塔頂剎輪。外施回欄,木構腰檐,翼角飛翹,風鐸叮咚聲聞十里。
從建築規模看,隆山塔是瑞安現存塔中最高大的一座,從外觀看隆山塔恢宏壯麗,氣勢雄偉,陡而復翹的飛檐,如鳳凰展翅欲飛。內可拾級而上登巔俯瞰,全城景色盡收眼底,南望飛雲江雲水蒼蒼,浩浩蕩蕩,帆舟穿梭,百航爭流。看這水光山色,聽這拍岸濤聲,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鄉紳邑賢,為它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章。
宋代宋之才《游隆山》雲“孤塔蒼茫外,千帆杳靄中”;明代蔡鼎《登隆山塔》雲“影參碧落浮屠峻,冷心詩脾曲澗幽”;清代李永齡《九日登隆山塔》雲“塔聳孤標撐碧漢,僧歸丈室倚蒼岑”;金曉《隆山》雲“塔凌飛鳥高撐漢,虹飲長江倒插空”等等,分別描繪了當年隆山塔的雄姿和隆山清幽的風光。
1940年11月,塔剎,腰檐、副階全部坍毀,塔身殘存五層。底層青磚風化嚴重。
抗戰期間,日寇飛機猖狂轟炸瑞安城。國民黨政府認為隆山塔為敵機轟炸提供了目標。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縣長呂律下令拆除隆山塔。當拆了兩層,恰全國參政員屈映光來瑞得訊,向專員許蟠雲反映。許即電話制止,以下各層才得以保留。當時民間那種“塔內有大蛇蟠踞,工人不敢再拆”的說法,實際上是呂律故意飾言,以自解嘲。
隆山塔年代長久,腰檐坍毀,唯存磚砌塔身,亦風化嚴重,搖搖欲傾。建國後,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將隆山塔列為第一批縣級文保單位。
1988年瑞安市政府撥款近100萬元,全面大修,拓建台基,新砌石雕扶欄,按原貌復原。復原後,塔高38.5米,於1989年竣工。歷盡人間滄桑的千年古塔,以更偉岸更華麗的身姿屹立在隆山之巔,與飛雲江大橋互相輝映,成為瑞安市的標誌和驕傲。

寺廟

隆山塔的正式名稱為“明因寺白岩山寶塔”。白岩山是龍山的舊名,後因它位於舊城東首青龍,故慣稱龍山。而隆山的名稱是由於當時有個外地的法師念正音,與當地的“隆”字同音,因而致訛。明因寺在隆山西麓,本是當地一大寺院,後逐漸衰落了。而龍山塔院卻附庸龍山塔而得以擴大,發展成為隆山寺。隆山寺是一座千年古剎,在隆山塔東南側,原為隆山塔院,始建於北宋開寶八年(975),清乾隆、民國十四年(1925)相繼重建重修,1958年圯。1994年由民眾集資重建。寺倚山面江,由大雄寶殿、觀音閣、說法堂及左右禪房組成,飛檐斗角,規模宏大,雄偉壯觀。

傳說

隆山塔從前有個傳說,未曾建塔前,有個人在隆山頂上挖黃泥,結果挖出了一個大鑊來。他只當鑊里有金銀財寶,就拿來鐵鍬將鑊撬起。還只撬開一角,裡邊呼的一聲,鑽出兩條大蛇來。那人被嚇了一大跳,轉身就逃。跑了不多遠,他回頭一看,這二條蛇竟然變得有稻桶那么大,十來丈長,蛇頭上還長有兩隻角,向他撲來。那人被嚇得大叫一聲“皇天,菩薩”。誰知這么一喊,兩條大蟒蛇就縮小了身子,轉身又鑽進了大鑊里,又被鑊緊緊扣住了。後來人們怕這兩條蛇精出來害人,就在這鑊上邊造了一座塔,鎮住這兩條蛇精。因這蛇頭上有角,人們認為它就是龍,所以又稱隆山為“龍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