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
陽黃”為從熱化,與脾、胃、肝、膽有關,如功能失常,可導致內濕的生成。熱為陽邪盛,正邪相搏而發病快,似屬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由於肝細胞發炎,不能攝取血中的間接膽紅素加以處理使其變成直接膽紅素,加之肝細胞內溶酶體釋出β-葡萄糖醛酸酶,使已結合的膽紅素可部分重新分解成間接膽紅素返回血中,使血中間接膽紅素增高,如超過2.0mg%,則鞏膜、皮膚黃染。由於間接膽紅素較難通過毛細血管壁,此時透過表皮組織觀察皮膚色澤鮮黃如桔色,似屬於中醫學所說的“陽黃”類,治療原則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如常用的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其中茵陳含葉酸,對於肝有好處,茵陳主要增加膽汁分泌,有退黃作用;梔子有利膽作用,可降血中膽紅素;大黃有促進腸蠕動,不利糞(尿)膽素原的重吸收,而減少肝腸循環。
分類
黃疸是以目黃、身黃、小便黃赤為主要表現的—類病證臨床上尤以目黃為診斷的主要依據。中醫把黃疸分為陽黃和陰黃兩大類。
黃疸的發生,主要是濕邪為患,如飲食不節、嗜酒肥甘、或外感濕熱之邪,導致脾胃功能受損。脾失健運,濕邪壅阻中焦,則脾胃升降失常;脾氣不升,則肝氣鬱結不能疏泄;胃氣不降,則膽汁的輸送排泄失常;濕邪郁遏,導致膽汁浸入血液或溢於膚膚因而發生黃疽。
陽黃者,陽盛熱重,平素胃火偏旺,濕從熱化而致濕熱為患,熏蒸肝膽。其臨床表現特點為:黃色鮮明如橘子色;發病較急,病程短;常伴有身熱.口渴引飲,大便秘結,小溲赤澀不利;舌苔黃膩,舌質紅,脈見弦數、弦滑或濡緩。其病理性質屬陽熱實證;在病機上有濕重於熱或熱重於濕以及濕熱並重之別;在病位上有濕偏於中上焦,濕熱偏於中下焦,以及濕熱瀰漫三焦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