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遺址附近的地質概況1974年,我們在山西省雁北地區進行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時,在陽高縣古城公社許家窯村東南1公里的梨益溝西岸的斷崖上,發現了這個分布面積相當大而內含遺物又很豐富的古文化遺址。歷史
許家窯人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大同城東北陽高縣古城鎮許家窯村南1.5公里處。許家窯人遺址距今約10萬年,屬舊石器時代中期。1976~197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發掘,遺址內含人類化石和大量石製品、古角器以及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人類化石有許家窯人頂骨、枕骨殘片以及齒、頜骨等。其中一塊完整的右側頭頂骨,是全國近年來發現的最大的古人類化石。許家窯人是"北京人"的後裔,大約在10萬年前遷徙西行,遇"大同湖"相隔,遂在此定居。
這一發現彌補了從"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間的空白。許家窯人文化以石製品和骨角器為代表,石製品類有1.4萬餘件,其中有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石鑽、砍斫器、石球等多種形式。僅石球就發現1079個,數量之多實屬罕見。其他石器均形小精細,是北京人文化和峙峪人文化之間重要過渡環節。動物化石主要有普氏野馬、披毛犀、普氏原羚、鵝喉羚、野豬、狼、虎等20余種。
資料
許家窯人於70年代中期在山西陽高許家窯村和與其緊臨的河北陽原侯家窯發現,是目前我國舊石器中期古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最豐富、規模又大的遺址。這一帶所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主要有頂骨11塊、枕骨2塊、附有4顆牙齒的左上頜骨1塊、右側下頜枝1塊、牙齒2枚。這些化石材料分屬10多個男女老幼不同的個體,其年齡既有幼兒,又有年過半百的老人,平均壽命在30歲左右。化石材料表明許家窯人的頭骨骨壁較厚,頂骨內面較複雜,顱頂較高,頭骨最寬大的部分比較靠上,吻部不太突出,下頜枝低而寬,牙齒粗大,齒冠結構比較複雜,其紋飾和北京猿人的牙齒相近。總的看來,許家窯人的體質特徵既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又比較接近乾現代人。有的專家推測許家窯人是北京猿人向智人過渡的一個類型,是曾在周口店地區居住數十年之久的北京猿人後裔外遷的一支。所發現的文化遺物中,石製品、骨器和哺乳類動物化石的數量都很多。許家窯人的石製品至今所發現的有3萬多件,其類型雖然和北京猿人的石器屬同一傳統,但在技術上卻大有進步。例如用厚石片加工而成的龜背狀刮削器,其形狀劈裂而平直,背部隆起,周圍邊緣為刃口,可用於剝皮、刮肉、加工獸皮等操作。還有一種短身圓頭形的刮削器,圓弧形的刃緣多經過精細的加工。石器類型有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鑽孔器、砍斫器和石球等多種,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石球。這一帶遺址中發現的石球有1500多件,最大的重1284克,最小的只有112克。當時製造石球要先揀取較好的礫石,打擊成粗略的球形,再反轉打擊去掉棱,使它成為荒坯,然後左、右手各持一個荒坯對敲把坑疤去掉,做成滾圓的石球。這種製造技術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根據民族學和民俗學的材料推測,石球在使用時要用棍棒或繩兜進行投擲。用這種方法狩獵有很大威力,能獵取比較兇猛的和距獵人較遠的野獸。凡是發現石球的遺址都伴生有人類吃過的較大型動物的骨骼化石,許家窯一帶就有300多匹野馬的遺骨,還有披毛犀、羚羊等大型或奔跑迅速的動物。許家窯文化遺址所發現的動物骨骸數以噸計,但未見一具完整的個體,甚至連一個完整的頭骨也沒有發現,而全部是人們食肉以後又砸碎的拋棄物。顯然,大量的石球不僅反映了石器製造技術的進步,而且反應了當時狩獵業的迅速發展。許家窯人的時代距今10萬年左右。
保護
由於許家窯—侯家窯遺址位於山西、河北交界處,兩省對這一遺址的命名曾經引起一場紛爭,後來便出現了罕見的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而治之”的情況。如今這一遺址上仍立著兩塊保護碑,一塊為山西方面立的“許家窯遺址”碑,一塊為河北方面立的“侯家窯遺址”碑,兩塊保護碑相距不到10米,讓同一個遺址擁有了不同的名字。雖然山西省大同市“十一五”規劃中已經涉及到了許家窯遺址的保護問題,河北方面也投資數千萬元對“泥河灣遺址群”(含“許家窯—侯家窯遺址”,泥河灣屬東井集)進行保護。但現實狀況卻是遺址由於受自然的侵蝕,面貌已非,更令人擔心的是梨益溝內之河道緊挨遺址,若遇洪水,很容易發生坍塌。地表及地層中大量豐富的化石、石器、文化遺存隨時可能被沖刷而去。如不緊急保護,損失難以估計。許家窯古人類遺址和許家窯漢墓群都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為破壞和自然破壞均十分嚴重。本人是許家窯村人,77年至79年連續3年參與許家窯古人類遺址發掘,和中科院考古專家衛奇,吳茂林,老林很熟。賈蘭坡老先生在許家窯住過一天。去年我在北京和中央黨校李東朗教授看望了衛老,衛老對許家窯很關注,也表示憂慮。我每次回去,都要前去看看,現狀確實令人擔憂,感到痛心。是該好好統籌加以保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