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叫“目連戲”,明初安徽南陵即已有此劇種,後流行於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劇目主要為《目連救母》,也演部分《岳傳》、《西遊記》劇目。《目連救母》中,《下山》、《雪下》、《訓趕妓》、《老駝少》等折最流行。在發展過程中曾受山歌和徽劇的影響。演唱主要用高腔形式,以鼓擊節,用鑼、鐃伴奏,唱腔有四平頭、吊句子、念板、滾板等,曲牌有[娥兒郎]、[新水令]、[紅衲襖]等,但後來也兼唱部分崑曲、亂彈、徽戲。
相關詞條
-
戈陽腔
弋陽腔,亦稱“弋腔”,俗名“高腔”,是元末明初時宋元南戲流傳到江西弋陽一帶,與當地語言、民間藝術相融合而產生的。弋陽腔是明代戲曲中的四大聲腔之一,形成於...
簡介 發展 產地 特點 劇目來源 -
陽腔目連戲
古老的戲曲劇種。以南京市高淳縣為中心,流傳於江蘇的溧水、溧陽、宜興、江寧、句容和安徽的郎溪、廣德、宣城、當塗等地。被稱為“戲娘”的目連戲,遍布於大江南北...
簡介 劇目 戲中角色 歷史 音韻及唱腔 -
樂腔
樂腔流行於河南北部安陽、內黃、清豐一帶,由地方民歌小調發展而在。以其曲調輕快歡樂,故名“樂腔”。樂腔是河南省的稀有劇種。原名“落子腔”,解放後改為“樂腔...
基本簡介 藝術特點 形成與發展 劇團發展 瀕滅原因 -
影子腔
影子腔又稱燈凋、皮影戲、梅花腔。來源於西和、禮縣一帶,最早出現於清朝康熙末年。它在原民間皮影戲、木偶戲腔調的基礎上,吸收了當地民間小曲、鼓樂、說唱等形式...
概述 起源 歷史 材質 表演形式 -
高淳陽腔目連戲
陽腔目連戲是高淳地區獨特的古老劇種。據考起源於元代,發展於明代,盛行於清代,高淳陽腔目連戲流傳至今已有700年之久,堪稱“百戲之祖”,在中國傳統戲劇的發...
歷史淵源 戲劇特點 藝術價值 劇目現狀 -
沔陽歌腔
沔陽歌腔,“漁鼓道情”的一種,流傳於湖北省江漢平原的沔陽(今仙桃市)一帶,約於清·道光、鹹豐年間形成,初為獨立的曲藝形式,後與“皮影戲”合流。沔陽歌腔說...
簡介 溯源 特色 劇目 -
海鹽腔
海鹽腔是一種傳統戲曲聲腔。因形成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浙江海鹽而得名,與餘姚腔、弋陽腔、崑山腔並稱為明代南戲四大聲腔。據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成化年間,嘉興府...
海鹽腔簡介 歷史淵源 入贛 發掘 探親 -
弋陽腔
弋陽腔,傳統戲曲聲腔之一。簡稱“弋腔”,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戲曲聲腔,它源於南戲,產生於信州弋陽,形成於元末明初。是宋元南戲在信州弋陽後與當地贛語、傳統民間...
劇種簡史 流布衍變 特徵風格 四大聲腔 聲腔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