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洞[貴州陽明洞]

陽明洞[貴州陽明洞]
陽明洞[貴州陽明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城東棲霞山,2006年,陽明洞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因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謫為龍場(今修文縣城)驛丞時,於正德三年(1508)年曾居於此洞而得名。

基本信息

景區介紹

地理位置

陽明洞[貴州陽明洞] 陽明洞[貴州陽明洞]

陽明洞位於貴陽市修文縣城東1.5公里的棲霞山上,因中國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人稱“陽明先生”)謫為龍場(今修文縣城)驛丞時,曾居於此洞而得名。王守仁在此三年,其著名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及一些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便是在此寫出的。洞旁現存清代建築數座,石刻題詠甚多。

基本簡介

陽明洞又名東洞,洞口苔痕蒼綠,藤蘿密布。洞內寬敞明亮,可通往後山。四壁石乳凝結,洞口崖上有明代貴州宣慰使安國亨(彝族)題刻“陽明先生遺愛處”;右側有明羅汝芳題刻“陽明別洞”;左側有清龐霖題刻“奇境”等。洞中的鐫刻較多,字的大小不等,草、楷都有。洞外是長12米,寬9米的青石鋪地的院落,岩坎邊用青石欄桿圍繞;院落南邊石級兩旁,有兩顆參天古柏,為王守仁親手所植,稱為守仁柏。建在石岩之上的君子亭,為六角重檐攢尖式清代建築,亭東北岩石上有(清)賀長齡書錄王守仁《君子亭記》碑刻。亭岩石壁下有蔣介石題刻“知行合一”四個大字。

主要景點

陽明洞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和教育家王守仁遭謫貶時居住過的處所,又是舉世聞名的愛國將領張學良被軟禁過的地方。這裡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多少年來遊人不斷。研究陽明之學,不能不到貴州,不能不到修文,不能不到陽明洞。

棲霞山

棲霞山是橫亘於稻田中的一座小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龍岡山。這座山上除有陽明洞外,還有何陋軒、君子亭、祠等。石級曲經兩旁,綠樹夾道,環境幽美。何陋軒是王守仁初來修文時的居穴。當時龍場(修文)老百姓見王守仁住在這既陰又濕的石洞中,便伐木為王守仁修建屋宇。居住室名由王守仁當年所取名稱。出處是《論語》:“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現軒內牆壁,嵌有清道光年間喬用遷、許大綸書錄王陽明《玩易窩記》、《何陋軒記》、《賓陽堂序》所刻廣四通石碑。半山腰上有一個溶洞,原稱東洞,可容百人,王陽明先生常在此冥思苦索,《五經臆說》大概就是在這裡寫成的,

陽明洞[貴州陽明洞] 陽明洞[貴州陽明洞]

後人把它稱為“陽明小洞天”。洞旁的石梯兩邊,有兩株參天古柏,相傳是王陽明先生‘親手所植,至今仍然枝葉繁茂。洞口的崖壁上,有安國亨題刻的“陽明先生遺愛處”七字。這“遺愛”,是永恆的愛,是無限的愛,是發自內心的愛,它充分表達了貴州人民對王陽明的思念之情。彝族安氏土司與王陽明有深厚的情誼,安貴榮雪裡送炭,經常派人給他送米、送肉、送雞鴨和柴薪,還饋贈金帛鞍馬。後來安貴榮有廢除“龍場九驛”之意,王陽明耐心規勸,使他打消了這個念頭,這便有了三封《致安宣慰書》。

住的日子久了,王陽明與當地百姓漸漸親密起來。他們對王陽明的遭遇深表同情,

何陋軒 何陋軒

主動為他伐木修建房屋。房屋雖然簡陋,但可遮風避雨。這些與他非親非故的人,給他無私的援助,使他非常感動,感受到人間確有真情在,萌發了“致良知”的思想。感動之餘,他欣然寫了一篇《何陋軒記》,取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意思,將此住室命名為“何陋軒”。

往前是立在小山岩上的君子亭,亭子周圍栽種了許多竹子,以竹子的優良品性來比喻君子的節操,故名君子亭。他在《君子亭記)中,敘述了這件事情。亭前有一株古梅,據說也是陽明先生手植的。在君子亭下的岩壁上,刻有“知行合一”四字,點明了王陽明學說的精髓,是蔣介石第三次重遊陽明洞時所題。在君子亭後的院落內有賓陽堂,這是王陽明與學生和鄉人們會聚的地方。在賓陽堂里見到東方日出,仿佛重見天日,看見光明,感到溫暖,於是喜出望外,對天跪拜,寫下了《賓陽堂記》。正是這些善良、忠厚的人們,使王陽明度過了生活的難關,度過了生死的關頭。是龍場人民給了他新生的力量,給了他奮鬥的勇氣,給了他“悟道’的靈感,從而產生了陽明心學。

三潮水

三潮水是一股清泉,出自山麓岩洞內,經龍嘴石注入池中。池寬12平方米,形如半月,距洞僅6米,中有大石龜一個。遇潮則池水奔騰,水量猛增,溢至龜背淹沒而止;退潮後,又復涓涓細流,聲響俱寂。池上建有“瀟灑”亭,供人觀潮、憩息,中有碑石刻前人記游詩文,碑側一孔,以口吹氣,發海螺聲。旁為潮水寺。明未永曆年間(1577-1661年),右僉事御使錢邦芑曾隱居於此,更名知非庵。附近有珍珠井,水涌如珠璣串串,晶瑩發亮。白馬潭眾流挹注,傳有神物藏身其間。潭上有蔚為大觀的“萬卷書岩”。四周山巒稠集,石徑曲折,觀音、玉兔、金龜諸山,形象生動,林木蒼翠,風景秀麗。

陽明洞[貴州陽明洞] 陽明洞[貴州陽明洞]

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三潮水”,其保護對象包括知非寺古建築和三潮水間歇泉及其相關建築物。“潮水寺”改稱“知非寺”乃錢邦芑所為。錢邦芑,字開少、丹徒人。南明永曆中,以御史巡按四川。

知非寺

知非寺,原稱潮水寺。南明時期,一位大官來此隱居,改名知非寺。寺廟規模宏偉,有三大殿、四廂房、兩山門及倉庫、涼亭、茶廳等各式古代建設十八楹。寺左為三潮水。三潮水下方的石池子約寬一丈見方,修成扇形,三尺多深。池中有隻石烏龜。水從山腳岩縫中流出,出水處安一龍嘴。時有小魚從龍嘴游出。潮水時,水如大腿一般粗;不潮時,只有筷子那么細。每次潮三四分鐘,淹過龜背即停。一般一天潮三次;天亮一次,中午一次,傍晚一次,因此稱為“三潮水”。其實,發水季節一天不只潮三次。枯水季節,不一定潮。冬臘月和正月,通常不潮。發春水以後開始潮。人都以為碰到來潮好徵兆,從前要燒香、磕頭謝來潮。相傳清代有個貪官來看三潮水,等了幾天幾夜都不潮,可他一走便潮,氣得他把龍嘴砸了。此事激起公憤,他被迫打了一個安上。此龍嘴在“破四舊”時又被砸爛了。今已修復,相當壯觀。

永曆六年(1652年)受任撫黔。因堅持拒附孫可望,於永曆八年(1654年)在修文三潮水祝髮為僧,號大錯和尚。“知今是而昨非”。遂改寺名“知非寺”。當年寺前豎月石雕碑坊,額刻“知非禪林”4字,並鐫石聯一副:“舉足宜行中正路;入門俱是過來人。”錢邦芑在知非寺住不多久便移居湄潭西來庵,旋遷餘慶之蒲村。從此以後,隱居僻處,縱情山水,以詩文自娛。在浦村怪石嶙峋處築湖建亭,沿湖植柳,結廬以居,名“大錯庵”,並在石林叢中摩崖題刻“他山”,“錢開少放歌處”等數十方。

龍岡書院

龍岡書院 龍岡書院

就在龍岡山頂,王陽明辦起了龍岡書院,召集學生講學。他離開高州時,在鎮遠曾經給他的學生寫過一封信,提到了17個人的名字,這是他親自傳授的第一批弟子。以後,又應貴州學政席書的邀請,到貴陽文明書院首次講解“知行合一”學說。王陽明學說的傳播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書院,龍岡書院一江西濂溪書院一浙江稽山書院,構成了王陽明學說的傳播路線。他的教育思想,也發端於龍場,《龍場諸生問答》和《教條示龍場諸生》兩篇奠基之作便是在這裡寫的。

明朝嘉靖年間,在龍岡書院舊址上修建王陽明祠。清代乾隆年間改為王文成公祠,祠為四合院結構,正殿上有王陽明像,壁上有不少石刻、碑文和匾聯。

正殿旁的右廂房,抗日戰爭期間,曾經是愛國將領張學良和趙四小姐被軟禁的地方,他們在這裡度過了許多苦難的歲月。蔣介石的用意,是想讓他學王陽明,在此“悟”道。張學良一直被關押到抗戰勝利前夕,才轉移到桐梓,以後被押解到台灣。

瘞旅文

在離城12千米的蜈蚣山麓,埋著三座土墳,人稱“三人墳”。有吏目攜帶一個小孩和一個僕人從北京來,不幸死於蜈蚣坡下。王陽明見此慘狀,深表同情,將其屍骨掩埋。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不朽的《瘞旅文》,哀吏目客死他鄉之悲涼,嘆自己落魄龍場的不幸,如泣如訴,句句是淚,字字是血,讀者莫不黯然垂淚。王陽明一生寫過許多文章,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範文的有三篇,其中兩篇是在貴州寫的。前面提到的《瘞旅文》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篇是受安宣慰之託所寫的《象祠記》。王陽明在貴陽的行蹤,有文明書院、來仙洞、南庵、南霽雲祠、白雲堂、易氏萬卷樓、太子橋、二橋、三橋、蔡氏樓、遠俗堂等,遊客可到貴陽去尋訪他的足跡。在貴陽扶風山,也建有陽明祠,同樣是貴陽人民紀念他的地方。

猶如研究孔、孟必到山東,研究二程(程顥、程頤)必到河南,研究朱熹必到江西一樣,研究陽明之學,不能不到貴州,不能不到修文,不能不到陽明洞。

相關名人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8),漢族,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諡文成,人稱王陽明,餘姚(今浙江省餘姚市)人。後遷居紹興。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陽明先生遺愛處 陽明先生遺愛處
陽明洞[貴州陽明洞] 陽明洞[貴州陽明洞]

曾築室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任刑部、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瑾,被梃杖四十,謫為龍場(今修文)驛丞,於正德三年(1508年)忍辱蒞任。初到龍場,居無處所,在一天然溶洞內埋頭玩味《易經》,洞因名“玩易窩”。爾後移居龍崗山。山腰天生一洞,土民稱為“東洞”,洞頗寬敞明亮。自王守仁在此棲身後改稱為“陽明小洞天”,習稱“陽明洞”。洞頂時有滴水,當地少數民族憫其陰濕,伐木結茅,在洞口右下方為之建屋。王守仁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名為“何陋軒”。又在洞口左上方修建一小亭,亭子四周栽些竹子。王守仁以竹子具有“君子之德”,將亭名為“君子亭”。他謫居龍場三年成就了著名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學說,並萌發“致良知”思想。“王學”對中國乃至日本、朝鮮,韓國等國的思想界影響極大。

陽明洞[貴州陽明洞] 陽明洞[貴州陽明洞]

王守仁先後在龍場的龍崗書院、貴陽的文明書院聚徒講學,使“連峰際天”、“飛鳥不通”的“山國”貴州從此人文蔚起,風氣大開。對於多民族的貴州來說,王守仁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面亦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因此受到各族人民包括上層人士的信賴與善待。在著名的《瘞旅文》中,他諄諄告誡外來者,“爾安爾居兮,無為厲於茲墟兮!”用現代人的話說,便是“你就安心居住在你該住的地方吧,別給這裡的村落造成禍害啊!”  確實,王守仁很注意民族關係。他與彝族土司貴州宣慰使安貴榮十分友善,曾兩次致書安貴榮,囑其以大局為重,不要撒減驛站,以免引火燒身。他還受安宣慰之託,撰寫《象祠記》。《象祠記》與《瘞旅文》後來都被收入《古文觀止》,成了千古絕唱。他離開龍場後,貴州宣慰使安國享親筆書題“陽明先生遺愛處”,鐫於洞口崖壁上,迄今完好無損,備受世人珍惜。

王陽明生於明朝中期,此時政治腐敗、社會動盪、學術頹敗,陽明子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乃發明“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

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陽明洞[貴州陽明洞] 陽明洞[貴州陽明洞]

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父王華,王華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狀元,王守仁就隨父移居北平(北京)。

《明史》載, 王守仁出生時取名為王雲,但五歲不能說話。一位高僧告訴王華,要他給兒子改名為王守仁。王華照做了,王守仁這才說話。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歡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託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王守仁自幼聰明,非常好學,但不只限於四書五經,而且也很喜歡其他書籍。思想也比較怪癖,很多私塾先生一直都不能理解他。有一首他做的打油詩很能說明他的這種思想: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據考證,作者王守仁,時年十二歲,這首詩叫《蔽月山房》,是王守仁第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作。據說他父親王華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帶他去塞外,領略大漠的浩渺。
這一次,王守仁誕生了第一個為國家效力的念頭。

不久之後的一天,王守仁一反常態,莊重地走到王華面前,嚴肅地對他爹說:“我已經寫好了給皇上的上書,只要給我幾萬人馬,我願出關為國靖難,討平韃靼!”
據查,發言者王守仁,此時十五歲。王華沉默了,過了很久,才如夢初醒,終於作出了反應。他十分激動地順手拿起手邊的書(一時找不到稱手的傢伙),劈頭蓋臉地向王守仁打去,一邊打還一邊說:“讓你小子狂!讓你小子狂!”

王守仁平靜地說道:“我上次的想法不切實際,多謝父親教誨。”

王華十分欣慰,笑著說道:“不要緊,有志向是好的,只要你將來努力讀書,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用了,出兵打仗我就不去了,現在我已有了新的志向。”

“喔,你想乾什麼?”

“做聖賢!”

這次王華沒有再沉默,他迅速做出了回復——一個響亮的耳光。完了,完了,一世英名就要毀在這小子手裡了。”

這位怪人正呆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此後刻苦學習,學業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瑾,於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前往龍場途中歷經波折,最後在龍場悟道。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僕寺少卿。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為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當時奸臣江彬為奪平叛之功,令王守仁將朱宸濠交出,為了百姓,王守仁拒絕了,江彬十分生氣讓張忠帶京軍入贛,影響社會安定,幾次引起百姓叛亂,但都被王守仁的個人魅力壓了下去,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出醜。守仁再三推辭,張忠不允。守仁只得提起弓箭,拉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全中紅心,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於肺炎病逝於江西南安(今江西省大余縣境內)舟中。

王守仁去世23年後的嘉靖三十年(1551年),巡撫貴州監察御史趙錦將龍崗書院改建為“王文成公祠”,陽明洞因此成了王守仁的重要紀念地。貴陽人早先也都慕名前往修文祭拜,或者面向修文遙拜。後來乾脆在貴陽城東扶風山麓修建陽明祠,那是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的事了.

張學良

張學良與趙四小姐蠟像 張學良與趙四小姐蠟像

陽明洞還與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著名人物有聯繫,那就是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西安事變後,1938年11月至1941年5月,張學良將軍被國民黨囚禁在貴州省修文縣陽明洞,陪同張學良將軍的還有趙四小姐(趙綺霞,又名趙一荻),陽明洞王文成公祠配殿至今仍有將軍蠟像。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失去了自由。本來,蔣介石給他的任務是通過研讀王陽明著作,達到徹底“洗腦”和“換腦”的目的。然而,王陽明的唯心主義哲學並沒有真正引起張學良的興趣,他心中傾向的還是在"西安事變"前一度痴迷的辯證唯物主義學說。從新近解密的張學良檔案中發現,他在被幽禁貴州“陽明洞”期間,寫下了多篇有關馬列主義理論的閱讀筆記。這裡摘錄兩則:

(一)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7月2日張學良的學習筆記上有如下記載:讀辯證法唯物論教程隨筆……相(像)我這樣出身的人,研究哲學,很容易陷入觀念論或機械唯物論,應當注意到康德黑格爾等之缺陷,如魯賓、德彼林等之錯誤。時時加以反省,更應當留心新康德新黑格爾派別之反動理論。……我們這一種人,幼小受了觀念派的教育,又是布爾喬亞的胎子,我必須竭力將它克服。克服底(的)一點也無才行。我不能完全掃除了我的舊的思想、見解、習氣、感情,那末(么)我怎末(么)才能把新的健全哪!不把舊的克服了,新的是不可能健全的,也是從來不可能地。

(二)張學良在另一篇筆記中還談到了當時被蔣介石視若"赤黨領袖"的列寧:

伊里奇給外國的黨的教訓,就是不給非無產者加入的自由。要把國民的特異性,國際的特殊性,實行調查、研究、探求,考察,把握……這話說的多們(么)有價值,一切事情,都應該如此的辦法:調查、研究、探求、考察,把握,才可以從之。從這些難得的張學良閱讀馬列主義理論筆記的片斷中,我們可一窺張學良對馬列主義理論研究之真誠。

歷史作用

思想影響

陽明洞位於修文縣城東棲霞山,這是一座簡簡單單,毫不起眼的小山。山旁有個紀念館,周圍有些塑像,亭台,走廊,圍牆之類,遊人也少,顯得冷清孤單。進入紀念館,其中有很多名人的落款題字,為冷清的場景增添了些許氣氛。並且有梁啓超對王陽明的評價題在牆上:“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其偉大,軍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勳業”。據說王守仁謫居龍場三年,在這風餐露宿的山洞中潛心“悟道”,成就了他著名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學說,並萌發“致良知”思想,為其後成為著名哲學家奠定了基礎。那時他已三十又七,但陽明學說的成形無疑就是他最大的快慰了。

此後他的學說帶動了整個明朝社會學術的發展乃至思想的解放與提升,使其民德“幾比東漢”。王陽明是快樂的,據說王陽明死前,學生問他有何遺言,王以手指心微笑曰:“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實際上康有為、梁啓超、蔡元培、毛澤東等近代名人都或多或少的受過陽明先生思想的影響,如蔡元培倡導"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育主張就是汲於陽明先生強調的人的主體精神,重實踐思想。王學對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維新變法的產生奠定了重要基礎。

國際影響

據說幾個世紀來“王學”對日本、朝鮮等國的思想界影響極大。日本的明治維新就啟蒙於王學,此後日本民族開始注重民主思想,務實實踐精神。具體來說,甲午時期日本海軍強大與現代日本足球的崛起,都與務實重實踐精神有關。

現代影響

小平同志提出的“實事求是”精神是很重要的傳統美德與時代需求,但是如今幾乎淪為了一個口號;宋朝程朱理學的存天理去人慾重考據,僵化了我們的民族思維,幸好王陽明的橫空出世,用他的民主思想,他的人的主體精神,給思想界帶來希望,但是並沒有真正的去繼承發揚。當今時代大多是牛人與浮躁之風。王陽明對年輕一代的影響寥寥可數。

學說發展

誕生地

修文縣城,是明代奢香夫人所開“龍場九驛”的第一站,也就是今日的龍場鎮。因為王陽明在這裡傳播文化,文教日漸興起,所以後來便改為“修文縣”。它的鄰縣叫息烽,就是平息烽火的意思。“修文”與“息烽”寄託了貴州人民的良好願望,要平息戰爭,發展文化教育。修文是王陽明學說的誕生地,同時又是王陽明學說傳播的始發地,所以,推崇王陽明學說的人,都把修文譽為“王學聖地”。

為了紀念這位文化巨人,1998年,貴陽市政府撥款400萬元,建成了這座規模宏大的“陽明園”。主體建築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陽明廣場,另一部分是王陽明紀念館。廣場上矗立的是王陽明先生給學生講學的大型銅像。他氣宇軒昂,眼界寬闊,循循善誘,弟子們全神貫注地聆聽他的教導。紀念館莊嚴、古樸,典雅而又顯得生機勃勃,把古典文化與現代文化融為一體。館內有王陽明先生的生平事跡展覽,著重介紹他在貴州的活動。

創作背景

王陽明是浙江人。原本是兵部的主事,因為替別人打抱不平,反對專橫跋扈的大宦官劉瑾,頂撞了明朝的武宗皇帝,被打了四十大板,發配到了貴州。當時驛站屬兵部所管,於是被下放到最基層,做了龍場驛丞,相當於招待所長。“士可殺而不可辱”,他在朝廷上當眾被責打了四十大板已是莫大恥辱,又被貶為侍候別人的小官小吏,更是滿腔悲憤。離開了繁華的京城,來到這窮鄉僻壤,舉目無親,與當地人又不通言語,心裡自是彷徨、苦悶、悲哀。“喊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悲憤憂思無法排解,終夜不能入睡,起來仰天長嘯,悲歌以抒情懷。詩不能解悶,唱起了家鄉的“越曲”。曲又不能解悶,於是發出了無可奈何的苦笑。

修文陽明園 修文陽明園

王陽明是正德二年(1507)夏天從北京出發的,第二年春天才到達龍場,在這裡一住就是三個年頭。為什麼在路上走了半年多呢?路途遙遠、行旅艱難固然是一個原因,不願來又不得不來,故意拖延也是一個原因。這裡有一個傳奇故事:他先從北京回到家鄉,剛到錢塘江,劉謹派人前來追殺。他見勢不好,裝作投水自盡,乘機登上了一艘商船。不料,這條船在海上又遭到颱風襲擊,隨風飄到了福建海岸。上岸以後,他再次返回故鄉,與親人告別之後,才經過江西、湖南,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來到貴州。一路上心神不亍,見了一個被遺棄的婦女,觸景生情,自嘆“妾命如草芥”,“命薄良自喟”。來到湖南芷江,發出了“身在夜郎家萬里”的哀嘆。進入貴州的第一站是平溪(今玉屏),他感到“山城寥落閉黃昏”。到了平越(今福泉)的七盤山,他寫道:“境多奇絕非吾土,時可淹留是謫官。” 初到龍場時,沒有房子,胡亂搭起一間茅屋暫避風雨。他和僕人一起上山打柴,挑水做飯,采蕨菜佐食,生活十分艱苦。更令他氣憤的是,有一個勢利的知府,見他落難,便派人前來羞辱。他萬萬沒想到,這些與他素不相識的“夷民”,見義勇為,拔刀相助,七手八腳地把派來的差人打跑。可是,他的同鄉毛科當時在貴州做提學副使,不但不為他說話,還指責他對知府不恭,使他氣憤極了。強烈的對比之下,他感到“良知”的可貴,官場的勢利與險惡,開始重新思考人生。龍場是王陽明絕處逢生的地方,是他人生的重大轉折,也是他走向新生的起點。

創作啟發

這個小小的山洞,就是哲人沉思的地方。在這裡,一個新的思想在萌動,一個充滿智慧的學說開始;中破思想的牢籠。歷史上不是有 “文王演《周易》”的故事嗎?據說,周文王被殷紂王囚禁的時候,他從《易經》中悟出了許多道理。王陽明受了這個啟發,便找了個山洞,成天坐在裡面研讀《易經》,開始了人生的探索,因而把這個洞叫做“玩易窩”。後來貴州宣慰司宣慰使安國亨(彝族),在岩壁上題刻了“陽明玩易窩”五字,還留下吟詠懷古的詩。

陽明洞 陽明洞

初到“玩易窩”,王陽明心神恍惚,覺得人生已走到盡頭,對著石墩自言自語地說:“一切希望都破滅了,我只好聽天由命,苟延殘喘地度過一生。”反覆研讀《易經》,心情漸漸開朗起來,感到天、地、人之間渾然一體,“天理”與“良心”相通,於是悟出了“心即理”的學說,奠定了王陽明學說的第一塊基石。這一思想轉變,在他所寫的《玩易窩記》中說得很明白,原文刻在王文誠公祠中。

他獲得了生活的勇氣,重新站立起來,面對殘酷的現實,與惡勢力進行鬥爭。他來時匆匆,心亂如麻,沒有帶書,但憑自己的記憶不口理解,重新思考孔孟之道,省度朱熹的理學。他這一改變,跳出了“以經解經”、“以經注經”的巢臼,走上了獨立思考的道路。他寫成了《五經臆說》,標新立異,創立新說。《五經臆說》是“龍場悟道”的結晶,是王陽明心學的開山之作,從而成為王陽明學說的新起點。

成就

長期影響中國文化的是儒家思想,尊孔子為至聖,孟子為亞聖。儒家學說發展到宋、明時期,出現了一個高峰,比之前代在理論思辨上有了很大提高,更富於哲理思索,而王陽明的學說就是儒家的最後一個高峰。他生活的時代,整個思想界被朱熹的理學所統治,讀書人一心唯讀聖賢書,追逐功名利祿,坐而論道,不務實際,還宣揚“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思想死氣沉沉。

王陽明學說打破了這種沉寂,他提倡獨立思考,張揚人的個性,強調言行一致,主張淨化人的心靈,因而在中國歷史上引起了巨大反響,開啟了一代新風。對此,著名學者余秋雨說:“倘若把中國歷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學家的名單縮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陽明(守仁)的名字……”他在中國文化領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許多哲學家所無法比擬的。

交通信息

在貴陽延安西路36號棗山客運總站乘坐到修文的車,到了修文後乘三輪車可到;也可在延安西路社會客運站乘中巴,里程55公里,每班30分鐘。

門票信息

門票:免費開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