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陸禮華早年就讀於王季魯主辦的中國體操學校,因成績優異,畢業後留校任教。五四運動爆發,她對一些老教育家提出的“強身健種,繁榮我中華民族”的主張深有同感。當時受聘於中國體校、東亞體專、勤業女師、女子美專、民生女校等五校擔任體育教師。民國11年(1922年),陸禮華在滬創辦上海兩江女子體育專科學校,為在中國開展女子體育運動訓練骨幹。陸禮華晚年任上海市文史館館員。
主要事跡
1922年,陸禮華用自己積蓄起來的工資租用一幢房子,在上海創建了“兩江女子師範學校”,並任校長。第一期招收學生18人。為了節省開支,同時又不影響教學質量,陸禮華主動與精武體育會聯繫,彼此交換派人授課,但互不取薪金。
學校初創階段,生源主要是國中生,學制二年,所以取“師範”校名。後來考生來源逐漸豐富,大部分是其他師範學校的在校生,她們轉學體育專業。故1928年經立案申請批准,學校更名為“私立兩江女子體育專科學校”。隨著學校聲譽的提高,生源也越來越多,除上海地區外,還有江、浙、魯、豫等省,進而遍及全國各地。在後期,連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的一些華僑女青年也紛紛報名來校學習,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從1922-1950年,兩江女校共畢業學生20屆,1千多人。[1]
陸禮華在辦學過程中,與全校教師一起編成適合中國女子特點的體育運動教材,親自任課,指導學生刻苦訓練,使得兩江女子體育專科學校久負盛名。如1927年,兩江女子體育專科學校籃球隊第一次出訪蘇州、無錫、常州、南京等地就獲得全勝。1929年,又贏得上海全市冠軍。特別是1931年4月25日,兩江女子籃球隊在校長兼領隊陸禮華的率領下,乘日本郵輪“長崎丸”踏上了征戰東贏的道路。她們的第一場比賽是和長崎女子師範籃球隊。以19比10的結果獲得終場勝利,贏得了觀眾的一片掌聲。觀戰的華僑們更是激動得淚流滿面,他們揮動著彩旗,奔向獲勝的姑娘們:“感謝你們,為我們這些流落異域的二等公民揚眉吐氣。”
4月28日,兩江女籃來到了征戰日本的第二站東京,共進行了四場比賽。第一場4月30日晚6時,對府立第一高等女師,即竹旱隊。竹旱隊為東京女籃冠軍隊,實力雄厚,所以中國教育界在賽前曾以兩江不敵為慮。但比賽結果,兩江竟以20比15獲勝。在東京的第二場比賽是5月1日晚6時,對御茶水高等女校,即聖溪隊,同樣取得了22比20的戰績。第三場5月3日晚6時,對府立第一高等女校隊。由於對方所占有的天時、地利和人和,更因為兩江連勝兩場,使日本人有此一戰勝負乃榮辱所系的感覺,再加之裁判黑澤小野的不公,使兩江以15比25的成績敗北。第四場5月4日晚7時,對日本女青年會隊。兩江又以33比8的大比分獲得了在東京的最後一場比賽的勝利。
兩江女籃離開東京後,又分別訪問了日本的大阪、奈良和神戶。與大阪女子藥學專隊、大阪關西婦人隊、大阪西京第一高等女校隊,奈良高等女校隊,神戶府立第一高等女校隊等,進行了六場籃球賽,互有勝負。後來,兩江女籃還順道訪問了朝鮮。兩江女籃的日本之行,以體育為載體,不僅增進了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互相了解和友誼,更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新女性的風采。兩江女籃首開了中國女籃出國訪問的紀錄。
陸禮華帶領下的兩江女子體育專科學校,還成立有中國近代體育史上的第一支女子足球隊。那是1924年,兩江女子體育專科學校老師沈昆南從伊文思外文書店看到了一本外文版的書籍,其中有關於介紹英國女子足球隊的組建情況,沈老師便將其買下送交陸禮華校長參閱。陸校長對此很感興趣,於是和沈昆南一起研究,決定組建一支女子足球隊。因為她們認為,這樣做不僅是對封建勢力的衝擊,也是對足球運動是否適合女子運動的一種嘗試。而女子體育學校就應該敢於走在這社會改革的前頭。所以她們經過測試和考核後,最終在第四屆學生中確定了首批女子足球隊員。她們是陳隱青、葉慶雲、李鳴皋、馮文湘、俞品端等十多人。經過系統的訓練以後,兩江女子體育專科學校的女子足球隊,竟然也成為上海滬南一帶小有名氣的足球勁旅。雖然她們當時沒有同樣的女隊可與之較量,但她們卻和當時華東體育專科學校的男子足球隊舉行過多場比賽。據說雙方勢均力敵,互有勝負。
[1] 羅時銘,奧運來到中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