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陸渾水庫位於黃河流域伊河中游洛陽市嵩縣境內,是國家六十年代修建的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的大型水庫。水庫建成後,在防洪、發電、灌溉和水產養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陸渾水庫移民安置是在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和文革期間進行的,受當時計畫經濟體制和“一大二公”思想影響,移民安置沒有科學規劃,幾經反覆搬遷,特別是在故土難離的思想支配下,採取虛報耕地多留人的辦法,應遷未遷,盲目後靠,人多地少,造成了不少遺留問題,回流移民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多年來,各級政府採取了不少措施,投入專項資金,解決移民民眾的生產生活困難,但由於多種原因的影響,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從而遺留至今。深度 平均水深 9.50米,最大水深 20.00米
形態描述
陸渾水庫(河南)黃河水系, 面積4.680萬畝, 平均深度9.50米, 最大深度20.00米, 透明度121厘米。
底質:淤泥。
生態特徵 初級生產力及有關指標
黃河水系, 陸渾水庫水系, 水域, 初級產量日4.50克氧/平方米.日, 初級產量年3159千克/平方米.年, 魚產量1.5千克/平方米.年, F/P0.05, 生物量57.9克/平方米,日P/B0.47, 總氮3.25毫克/升, 無機氮0.761毫克/升, 總磷0.13毫克/升, 磷酸鹽0.28毫克/升, 有機物耗氧3.35毫克/升, 透明度121厘米.
浮游生物
(毫克/升)
浮植產量4.500, 浮植現存量5.790, 浮植優勢種硅藻,
浮遊動物量3.340
浮游植物生物量及優勢藻類的季節變化(毫克/升)
1981-1982年, 春季生物量0.84, 春優勢藻類硅藻, 夏季生物量2.05, 夏優勢藻類硅藻, 秋季生物量6.66, 秋優勢藻類硅藻, 冬季生物量,
水庫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毫克/升)及其組成
浮植生物量5.790, 硅藻占門76.6%, 綠藻占門4.0%, 金藻占門0.4%, 甲藻占門15.3%, 裸藻占門2.1%, 藍藻占門1.6%
浮遊動物生物量與季節變化(毫克/升)
原生生物量0.01, 輪蟲生物量1.48, 枝角生物量0.84, 橈足生物量1.01, 總生物量3.34
營養類型
植物產量:富, 植物生量物:富, 植物優勢種:中, 無機氮:富, 總氮:富, 無機磷:中, 總磷:富, COD:中, 水質營養狀況屬於富營養型。
底棲動物的密度(個/米)與生物量(克/平方米)(密度/生物量)
水域名稱, 調查日期:81~82年, 底棲動物:14, 環節動物:3125/0.721, 螺類:(1.5/0.018), 蚌類:無, 甲殼類:1/0.106, 搖蚊科幼蟲:1075/0.625, 其它水昆蟲:1075/0.625, 其它:77.5/0.0425, 總計:500/1.507, 總平均:250/0.754。
水庫概述
陸渾水庫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田湖鎮陸渾村附近,黃河二級支流伊河上,距洛陽市67公里,控制流域面積3492平方公里,占伊河流域面積57.9%。壩址處多年平均年徑流量是10.25億立方米(1951~1968年),多年平均流量32.5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約300萬噸,平均含沙量3.2公斤每立方米,泥沙90%以上都集中在汛期7~10月,非汛期河水清澈見底。千年一遇洪峰流量12400立方米每秒,萬年一遇洪峰流量17100立方米每秒,保壩洪水(萬年一遇洪峰加20%)洪峰流量20520立方米每秒。
水庫任務是防洪、灌溉發電和供水。壩高55米,總庫容13.2億立方米。水庫主要建築物包括攔河壩(粘土斜牆砂殼壩)、輸水洞、泄洪洞、灌溉發電洞、溢洪道和電站(輸水洞電站裝機3台,單機容量1250千瓦;灌溉洞電站裝機3台,l台3000千瓦,1台3200千瓦,l台500千瓦)。電站總裝機1.045萬千瓦。水庫千年一遇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校核,洪水位高程分別為327.5米(黃海高程系)和331.8米,正常高水位高程319.5米,壩頂高程333米。
工程介紹
工程於1959年12月開始興建,1965年8月底建成。灌溉發電洞1972年2月開始增建,1974年7月建成。1976年開始水庫保壩加固工程施工,1988年一期加固工程完成。共完成土石方705.6l萬立方米,混凝土14.86萬立方米。工程總計投資1.68億元。壩址位於嵩縣盆地出口峽谷地段,峽谷長500米,峽谷上游盆地寬3~4公里,壩址處河床寬320米。伊河谷內有四級階地,峽谷上口河谷內二級階地缺失。壩址區出露地層自老到新有震旦紀火山岩、第三紀紅色岩層及第四紀各種沉積物。震旦紀火山岩向西在左壩肩被F2~F3斷層截斷,垂直河床的寬度為100~200米,岩性主要為安山玢岩,其次為玄武玢岩及輝綠玢岩。第三紀紅色岩層,在壩下游坡腳出露,為紅色粗砂質亞粘土,夾粘土質膠結的礫岩,呈半成岩狀態,堅硬,含有較多的石英質粗砂粒。出露厚度10~12米,岩層總厚度約100米。第四紀沉積物有老第四紀冰積砂礫石層、中第四紀沖積砂礫石層及紅粘土、新第四紀砂礫石和紅粘土,以及近代沖積層。老第四紀冰積砂礫石出露於左壩肩,東接F2~F3斷層破碎帶,向西延伸很遠,出露厚度25米,總厚度40米。中第四紀沖積砂礫石層,在第四級階地底復蓋于震旦紀火山岩上,厚1.8~3.5米,紅粘土復蓋於砂礫石上,厚25~35米,組成第四級階地。新第四紀砂礫石為第三階地的底層,紅粘土復蓋於砂礫石上,厚15~25米,組成第三級階地。近代沖積層分布在一級階地和河床內,為河流沖積亞粘土和砂礫石層,厚約27米,其中砂礫石層厚12米。壩址區大小斷層達112條,絕大多數為平推斷層,少數為逆斷層,較大斷層有F2一F3,走向北東75o一85o,傾向北西,傾角70o,斷距大於300米,斷層頻寬10~100米,位於左壩肩。F4走向北西328o,傾向南西,傾角60o,斷層頻寬5~7米,位於左壩肩沖溝內。F5走向北東60o,傾向北西,傾角70o,截水槽處寬40米,為順河向大斷層,位於大壩壩基內。F12走向北東70o,傾向北西,傾角70o~80o,斷層頻寬12米,位於泄洪洞進,口塔架基礎下。此外,在第四紀地層中有新構造斷裂3處,編號為f1、f2、f3,f1、f2沿F2一F3斷層復活產生,斷距0.5~2米。f1位於F2一F3斷層碎破帶內,錯斷第四紀砂礫石層及上部黃土層,走向北西295o,傾向南西,傾角80o~85o,斷層頻寬0.3~0.5米。f2出露於壩上遊河邊F2一F3斷層破碎帶東側邊緣,錯斷三級台地底部礫石層及上部灰綠色粘土層,走向北東80o,傾向南西,傾角80o。f3位於西壩頭上游青石板溝老第四紀砂礫石層中,走向北西315o,傾向北東,傾角70o,破碎頻寬0.2~0.3米,將第三紀地層與老第四紀地層錯斷8米多。壩址區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
陸渾史話
嵩縣陸渾水庫,在洛陽南60公里處,浩瀚的水面下面,埋藏著永不消逝的記憶。近日,我們沿伊河而行,到達陸渾水庫邊。同行的縣旅遊局辦公室主任張相正說,相傳很早以前,龍門以南到欒川潭頭鎮,是一個大湖,叫“五陽江”。大禹鑿開龍門,積水東瀉,始顯山、嶺、川、原,這也造就了古陸渾。張相正說,陸渾歷史悠久,陸渾嶺的老樊店村有龍山文化遺址,嶺西南5公里的橋北村有仰韶文化遺址,嶺東北3公里的窯店村有二里頭文化遺址。
史載,陸渾曾有伊國、伊侯國、伊川、豫州、有莘國等多種別稱。《路史》認為,此處為堯的母親所居之地,是堯的出生地。“陸渾”在歷史上的首次亮相是春秋時期。史載:“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陸渾戎允姓,從甘肅敦煌縣遷此,始名陸渾。”陸渾歷史上山深林密、道路險阻,易於設防布陣;勝可馳騁中原,敗可回山休兵;若遇兵事急需,西出盧氏走商洛,南經南召窺南陽,北越宜陽、洛寧撼陝、潼,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李自成率數百騎兵攻破萬安、陸渾、田湖等地;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在陸渾均有激烈的爭奪戰。陸渾不僅是軍事要地,更是文臣武將、名儒廉吏寓居、著書之處。宋大理學家程顥、程頤曾在陸渾之屏鳳莊講學、著書,並定居於陸渾之耙耬山下,死後葬於陸渾之白虎山東;大儒邵雍常至陸渾與二程會文議事,死後葬於陸渾紫荊山;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死於徐州,擇葬於陸渾萬安山。唐代宋之問、杜甫、岑參、韓愈,北宋的歐陽修等大詩人、大文學家,都曾游居陸渾,並留下了風格、情感各不相同的大量詩詞佳作。極目遠眺,但見陸渾嶺自西向東,地勢驟然收縮,陷出一狹窄深谷。吳長現說,現在的陸渾水庫大壩,過去叫“陸渾口”。1959年的最後一天,陸渾水庫開工建設。工程初期,在人工挖土、挑土,人力車運土,少量機械工作的情況下,三班交換、晝夜不停,豫西的8萬餘名民工住窯洞、睡草棚,為馴服“水神”在工地上爭相立功。1965年8月,陸渾大壩主體工程竣工,從此,陸渾口有了遮攔,作怪的“水神”被治得服服帖帖。水庫控制流域面積3740平方公里,為伊河流域總面積的61%,當時總庫容12.9億立方米。由於受特定歷史條件和環境的限制,工程留下諸多隱患,建成後水庫一直低水位運行。1993年8月末,由於連日降雨,陸渾水庫放水泄洪以緩解大壩壓力,使伊河水面猛漲,龍門石窟景區浸水,最高達1.3米,景區被迫暫停開放4天。2003年,陸渾水庫全面進行除險加固。2006年完工後,水庫各項安全隱患被消除,蓄水量由以前的7億立方米增加到13億立方米,水庫面貌煥然一新。陸渾水庫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養殖、供水、旅遊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汛期內加強陸渾水庫的調度運行,直接關係到伊河下游277個村莊、100餘萬人、170多萬畝耕地和京廣、隴海、焦枝3條鐵路的安全。水庫可灌溉洛陽、鄭州、平頂山3市7縣的180萬畝旱地,使之變成水澆地。今年春旱嚴重,水庫增加下泄量,持續灌溉40多天,放水1億立方米,水庫水位下降5米,有效地緩解了灌溉區的小麥旱情,增加了灌區產量。對洛陽市民來說,陸渾水庫不僅是休閒好去處,還是自己的水源地。陸渾水庫還照亮了周邊地區。陸渾電站總裝機1.045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2482萬千瓦時。除此以外,上游的前河水電站裝機3000千瓦,年設計發電量1355萬千瓦時。目前,伊河幹流上還有兩座規劃裝機2000千瓦的任嶺水電站和裝機4100千瓦的山峽水電站待建。現在,伊河嵩縣段發電裝機容量達1.697萬千瓦,年發電量最高可達5081萬千瓦時。陸渾水庫核定養漁業面積4.68萬畝,目前水庫里的鰱魚、鱅魚等常規魚種年產量在600噸以上,銀魚產量也由前些年的不足百噸穩定在200噸左右,漁業年產值達500萬元以上。陸渾的迎春花長滿山坡,每到立春時節,不論天氣冷暖,便按時綻開笑臉,向人們報曉春天,被譽為“陸渾春曉”,堪稱一大奇觀。水庫南岸挺拔的七峰山與北岸飄逸的疊翠山遙遙相望,情意綿綿,仿佛是一對沉於愛河的戀人,被人們戲為“七峰疊翠”。伊尹祠、尹姑冢、竹林寺,還有唐代監察御史、明代太子少保和知府的宅和墓,以及元代丞相的衙府依次坐落於此。陸渾水庫與小浪底水庫、故縣水庫和剛剛建成蓄水的西霞院水庫,猶如四顆閃耀的明珠,鑲嵌在洛陽的周邊,為我們營造了良好的氣候環境,提供了豐富優美的休閒度假去處。陸渾,正在煥發勃勃生機。
伊河概述
伊河於偃師縣楊村匯入洛河,河道全長264.8公里,流域面積6029平方公里。在嵩縣縣裡鎮以上為石山區,植被較好,並有大片森林。縣裡鎮以下順伏牛山的走向為起伏連綿的丘陵區,除伊河、洛河間的分水嶺部分岩層出露外,大部分為第三紀礫岩層、紅土層、第四紀紅土及黃土復蓋,土壤侵蝕較嚴重,是伊河泥沙主要來源區。除縣裡鎮以上有舊縣、湯營、潭頭、欒川等盆地外,縣裡鎮沿河向下兩岸為川地,由一級階地和漫灘地組成,土壤肥沃;適宜灌溉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