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國

莘國

莘國(shēn),是古國名。在歷史上有兩個地方先後建立過。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莘城縣在陳留縣(今屬開封)東北三十五里。”《括地誌》記載:“陳留縣東有莘城,古莘國,即傳所謂莘墟也。別詳見山東曹縣。又縣南十五里有空桑城,相傳伊尹生此,蓋亦因莘城而名。”

(shēn)古國名。(1)亦稱有辛、有莘、有辛。在今山東曹縣西北。商湯娶有莘氏之女,即其國。(2)姒姓。在今陝西合陽東南,周文王妃太姒即此國之女。
合陽之名,緣自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於洽水北岸(今洽川鎮莘里村)築城,取名“合陽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合陽土地上繁衍生息;部落時代為有莘氏部族聚居之地。約公元前21世紀,夏啟封支子於莘(今合陽),稱“有莘國”,簡稱莘國,上屬雍州。商代因之。西周時,有莘國改屬畿內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廢有莘國,併入晉國,稱“莘地”、“梁”或“羈馬”。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韓、趙、魏三分晉室後,莘地屬魏“西河之地”。魏文侯十七年(前429年)於黃河西岸合水(亦稱洽水,清初斷流)北岸築城,取名“合陽城”,西河之地始稱合陽。秦惠文八年(前330年)魏獻西河之地於秦,秦置“合陽邑”,上屬內史郡。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西楚霸王項羽劃秦腹地為塞、雍、翟三國,號稱“三秦”,合陽屬塞國。西漢高祖二年(前205年)滅塞,合陽歸漢,屬河上郡。九年(前198年)改屬內史郡。景帝二年(前155年)改“合”為“郃”,始設“郃陽縣”,屬內史郡。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屬左馮翊郡。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並郃陽入夏陽縣(今韓城市)。明帝永平二年(59年)復設郃陽縣,且將汜愛縣(今澄城縣)併入,上屬左馮翊郡。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至西晉愍帝建興三年(3150)年,郃陽屬馮翊郡。十六國時,郃陽先後被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大夏等國占領,縣置流廢。南北朝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析郃陽,於東北部設宮城縣(治所在今東宮城村),於南部設五泉縣(治所在今良石村)。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又於中部設郃陽縣,三縣皆屬華山郡。西魏文帝大統六年(540),調整郃陽縣屬武帝郡,宮城縣、五泉縣屬澄城郡。北周明帝二年(558),並宮城縣及五泉縣的乳羅山地區入郃陽縣,上屬澄城郡。隋文帝開皇三年(583)郃陽屬同州。十六年(596),縣治由黃河西岸遷至縣中部(今縣城),改同州為馮翊郡,郃陽屬之。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郃陽復屬同州。三年(620),析郃陽東部黃河沿岸一帶設“河西縣”,兩縣皆屬同州。八年(625 ),郃陽縣屬西韓州,至太宗貞觀八年(634)復屬同州。玄宗天寶元年(742),郃陽、河西兩縣屬馮翊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復同州之稱,郃陽、河西兩縣屬之。乾元三年(760),改河西縣為夏陽縣。五代初期,郃陽、夏陽兩縣屬河中府,後同屬同州。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撤夏陽併入郃陽縣。金宣宗貞祐三年(1215),劃屬楨州。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復屬同州。明代,仍屬同州。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改府,郃陽為其轄。1913年,郃陽縣隸屬關中道。1933年,直屬陝西省。1938年,析西北山地紅石崖一帶歸黃龍墾區;後屬黃龍縣。次年,劃郃陽縣歸屬陝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所轄。1948年3月26日,郃陽解放,劃為陝甘寧邊區政府黃龍分區所屬縣。同年12月,郃陽縣人民政府成立,改由陝甘寧邊區政府大荔分區所轄。1950年隸屬陝西省渭南專區。1956年10月至1958年12月直屬陝西省管轄。1958年12月,郃陽縣併入韓城縣,1961年8月22日恢復郃陽縣建制,隸屬渭南專區。1964年9月國務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為“合”,稱合陽縣。1968年,渭南專區改稱渭南地區,合陽縣仍屬之。1995年,渭南地區撤地建市,合陽縣屬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