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德明[經學家]

陸德明[經學家]

陸德明(約550-630)名元朗,以字行。蘇州吳人。經學家。訓詁學家。初受學於周弘正,善言玄理。陳太建中,後主為太子,集名儒入講承光殿,以弱冠與國子祭酒綠孝克抗辨,屢奪其說,舉坐咨賞。起官始興王國左常侍,遷國子助教。陳亡歸里。隋煬帝嗣位召為秘書學士,授國子助教。王世充稱帝欲以為子師,嚴拒之,唐初,秦王闢為文學館學士,以經授中山王承乾,補太學博士。高祖已釋奠,召博士徐文遠,浮屠慧乘,道士劉進喜各講經,德明駁難,隨方立義,遍析其要,眾為屈。貞觀初遷國子博士,封吳縣男。尋卒。著有《經典釋文》、《周易注》、《周易兼義》等。兩《唐書》有傳。

基本信息

簡介

陸德明陸德明

陸德明,名元朗,以字行。蘇州吳(今江蘇吳縣)人。隋唐間儒家學者。經學家。訓詁學家。

著有《經典釋文》、《周易注》、《周易兼義》等。兩《唐書》有傳。

生平

陸德明 《經典釋文》
陸德明生於南朝梁簡文帝初,年輕時受學於當時名儒周弘正,周氏宗王弼之學,曾與梁武帝講論《易》學。陸德明受老師影響,“善言玄理”。陳宣帝時,“年始弱冠”,應召於承光殿講學,以其獨立見解,贏得“合朝賞嘆”(引日唐書·儒學傳上》),任國子助教。陳朝亡,歸隱鄉里。其名著《經典釋文》,今本署“唐”陸德明撰,一般人多誤以為撰於唐初,實際此書草創於陳後主至德元年(583),隋滅陳(589)前已經成書。唐太宗讀過此書,十分讚賞,遂使其廣為流傳。《經典釋文》凡三十卷,對十二部經典及《老子》、《莊子》進行注音和釋義。它不僅是訓詁學重要製作,而且是經學史上“漢學系統”的總結性文獻。尤其是卷一《序錄》,可謂是中國古代第一篇簡明的經學吏。

初受學於周弘正,善言玄理。陳太建中,後主為太子,集名儒入講承光殿,以弱冠與國子祭酒綠孝克抗辨,屢奪其說,舉坐咨賞。起官始興王國左常侍,遷國子助教。陳亡歸里。隋煬帝嗣位召為秘書學士,授國子助教。王世充稱帝欲以為子師,嚴拒之,唐初,秦王闢為文學館學士,以經授中山王承乾,補太學博士。高祖已釋奠,召博士徐文遠,浮屠慧乘,道士劉進喜各講經,德明駁難,隨方立義,遍析其要,眾為屈。貞觀初遷國子博士,封吳縣男。尋卒。著有《周易注》、《周易兼義》、《易釋文》等。兩《唐書》有傳。為貞觀十八學士之一,唐太宗在做秦王時建“文學館”,收聘賢才,以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十八人並為學士。復命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即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當時被唐太宗選入文學館者被稱為“登瀛洲”,後人有所謂“十八學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與門下十八學士弈棋,後人因此畫有《十八學士弈棋圖》。

貢獻

陸德明《爾雅》

一、首次明確按著述早晚次序,論述十二部經典誕生的演變史。西漢劉歆重新排列“六藝”次序,認為“《易》為之原”,故置於首位。但劉歆和班固還沒有明確地提出以經典著述早晚次序排列。他認為,《周易》肇於伏羲氏,故為“七經”之首。《古文尚書》起於五帝之末,故次於《易》。《毛詩》起周文兼《商頌》,故在堯舜之後。《周禮》、《儀禮》並周公所制,宜次於《詩》;而《周禮》為“本”,《儀禮》為“末”,“先後可見”;《禮記》雖西漢戴聖所錄,然“記二《禮》闕遺”,故又次之。《春秋》是孔子所作,當後於周公。左丘明“受經於仲尼”,公羊高受於子夏,“轂梁赤乃後代傳聞”,故“三《傳》次第自顯”。《孝經》與《春秋》雖是孔子著述,《春秋》系周公垂訓、史書舊章,《孝經》“專是夫子之意”,故宜後於《春秋》。《論語》是門徒所記,故次之。這個"七經"次第先後,反映了漢學系統關於經典產生的新構架。“七經”:《易》、《尚書》、《詩》、《三禮》、三《傳》、《孝經》、《論語》。緊接著是《老子》、《莊子》,其列在經典後,是南朝崇尚玄風的表現。最後是《爾雅》。

二、考察了每部經典注釋的傳授史,總結了兩漢魏晉南北朝的經學研究成果。

《易》學史:認為伏羲氏始畫八卦,重為六十四卦。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為之“傳”,作“十翼”。爾後,傳授者從未斷絕。漢初,言《易》者本之田何。西漢有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之學,傳京氏學者尤多。古文《易》有費氏、高氏之學,東漢費氏興而高氏微。西晉末永嘉之亂,諸家之學或亡或無傳者,唯鄭玄注和王弼注,流行於世。“而王氏為世所重,今以王為主”。《書》學史:認為《書》本帝王號令,右史所記,經孔子刪錄而成。漢興,由濟南伏生傳之;後有歐陽、大小夏侯之學。至於《古文尚書》,“孔惠之所藏也”,發現於孔子舊宅壁中,由孔安國奏上,“不獲”,“藏之私家”,傳於後人。這裡,陸德明別有新說,認為原是孔惠所藏而孔安國上奏不成,故一直流傳於民間。還認為,馬融、鄭玄所注的,“非古文也”。但陸德明未能識破其所見t古文尚書》是贗品。

《詩》學史:古代有采詩官,以詩教化。孔子最先進行刪錄,凡三百十一篇。由子夏作序,口耳相傳。漢興,凡四家,即《魯詩》、《齊恃》、《韓詩》、《毛詩》。鄭玄作《毛詩箋》,“申明毛義,難三家”。《齊詩》久亡,《魯詩》不過江東,《韓詩》雖存而無傳者。“唯《毛詩》鄭箋獨立國學,今所遵用”。

《經典釋文》《經典釋文》

《禮》學史:認為周公居攝製禮。漢興,高堂生傳《士禮》。漢景帝時"河間獻王開獻書之路,時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購千金不得,取《考工記》以補之。陸氏不知據何史料判斷,創此新說。《漢書·藝文志》著錄《周官經》六篇,未曾言及《考工記》之事。唐初顏師古注云:“亡其《冬官》,以《考工記》充之”。顏氏系用陸氏之說。此外,陸氏認為,小戴禮行於世,“即今之禮《記》是也”。鄭玄注《周禮》、《儀禮》、《禮記》,“通為《三禮》焉”,“今《三禮》俱以鄭為主”。

《春秋》學史:認為《春秋》即魯之史記,孔子之而作《春秋》。左丘明曾與孔子一起觀書於太史氏,故為之傳。後有公羊、毅梁、鄒氏、夾氏之傳。鄒氏、夾氏有錄無書,不顯於世。西漢,《公羊傳》盛行,其學又分嚴氏、顏氏之學;《毅梁傳》於漢宣帝時一度盛行。東漢,《左傳》大興。迄今,《左傳》盛行,二《傳》漸微。

至於《孝經》,《釋文》用鄭玄注十八章本;《論語》用魏何晏《集解》本;《爾雅》據東晉郭璞注本。陸德明還對上述三種經典的源流作了簡明的敘述。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繼承《七略》、《漢書·藝文志》書錄體學術史的傳統,通過對每種經典演變史的研究,選用流行並較好的注本,作為編撰其《經典釋文》的主要根據。同時採用漢魏六朝注本達一百七十九種之多,保存了大量珍貴的經學史史料。《經典釋文》是對"漢學"系統的初步總結,奏出了隋唐時代統--經學的先陸德明另有《易疏》、《老子疏》,與《經典釋文》並行於世。

有關《經典釋文》

陸德明文摘插圖

《經典釋文》三十卷,唐陸德明撰。由於魏晉以來篆隸之變、方音之異,和異體字、俗體字層出,及古籍輾轉傳寫而致訛謬,閱讀古書時識字讀音困難,需要有一部供查字音、辨字形、明字義的字書。陸德明撰《經典釋文》正適應這一需要。

《經典釋文》成書以後影響至巨。

內容簡介: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曆下詔,開四庫全書館,次年敕修“四庫全書”。自唐宋以後,歷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編纂典籍的傳統,唐代有《藝文類聚》、《北堂書抄》,宋代有《太平御覺》,特別是明代永樂年間編纂的《永樂大典》,共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圖書七八千種,堪稱鴻篇巨製。清朝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又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到了清乾隆年間,安徽學政朱筠以為《永樂大典》收錄圖書未為盡全,因此上書建議向民間廣泛徵求佚書,同時,設立專門機構,對翰林院所藏《永樂大典》進行校輯。於是,乾隆皇帝下詔開設四庫全書館,委派紀昀等著名學者一百六十餘人,開始編纂《四庫全書》。本書的出版發行無論是對於歷史文獻的研究整理,還是對於中國古代歷史與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積極意義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時,由於《四庫全書薈要》本來就是書中精品,再輔之以現代的印刷技術,這套書也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大小圖書館和個人收藏的珍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