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陸學藝:男,江蘇無錫人,教授,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62年—1965年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生。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全國第八、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8年—1980年,陸學藝通過對安徽、甘肅包產到戶試點的調查,撰文為在全國推行包產到戶鼓與呼。
1982年,陸學藝提出,農村單靠推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單兵突進遠遠不夠,必須進行縣級體制綜合改革,並親率課題組到山東陵縣蹲點三年,兼任縣委副書記,研究農村改革發展問題。
陸學藝開啟了“農村發展理論”研究的先河,主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把社會群體劃分為十大階層。一度成為研究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參考。
曾主持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和重點課題研究,發表《改革中的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轉型中的中國社會》、《中國社會結構變遷》和《三農論》等專著多部,發表專業論文百餘篇,曾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多次。主持國家社科重點課題《中國國情叢書――百村經濟社會調查》、《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等。
逝世
2013年5月13日上午,著名社會學家、農村問題專家、中國社會學會原會長陸學藝教授因病逝世,享年80歲。
簡歷
1957年—1962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
1962年—1965年,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系讀研究生。
1965年—1985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1985年—1987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林發展所任副所長。
1987年—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任副所長。
1988年—199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1993年—1998年,當選為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4年—2004年,當選為中國農村社會學研究會理事長
1996年,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是全國第八、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98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2000年,當選為中國社會學會會長。
2000年起兼任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教授。
2004年,當選為中國農村社會學研究會理事長。
研究領域
研究專長是社會學理論、社會結構研究和農村發展理論研究。
主要作品
著作
《農業發展的黃金時代》甘肅人民出版社1983年
《當代中國農村與當代中國農民》知識出版社1991年
《社會結構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聯產承包責任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光輝的歷程》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論文
農業面臨比較嚴峻的形勢《中國社科院要報》1986年5期
中國農業、農民、農村問題研究《改革》1989年第2期
要重新認識中國農民問題《社會學研究》1989年第6期
21世紀的中國社會結構《社會學研究》1995年第2期
走出“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困境《讀書》2000年第5期
影響
作為一名“三農問題”專家,陸學藝提出了許多解決“三農問題”的改革方案和對策,較早地指出“計畫為體、市場為用”的體制在中國農村行不通,應走出“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困境,並認為中國農村必須要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其他一些初步改革的基礎上進行“第二次改革”,其學術思想在實踐和理論層面對中國農村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主要觀點
1、更加關注社會建設,更加注重社會和諧、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是不可扭轉的歷史大趨勢。
2、一方面,我國目前正處於加快發展的關鍵期。但另一方面,伴隨著我國逐漸告別“短缺經濟”,社會問題凸顯出來。“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些矛盾已經開始影響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3、不了解中國農民,就不了解中國社會。
4、沒有鄉村的和諧,就沒有城鄉的和諧,就沒有中國的和諧。
5、現在的社會結構總體來說還是洋蔥型,但是中產階級在變大,洋蔥的底部變小了中間變大了。1999年中產階級大致占15%,2008年是22-23%,大致是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
6、現在社會結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整個社會逐漸趨於高級化,……下層的人都有向上走的可能性,所以國家充滿了活力,讓人覺得有盼頭。
7、原來的社會是封閉的、孤立的,後來開放了、流動了、分化了,逐漸向多元化、開放型的現代社會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現代社會階層。
8、我認為戶口問題是“緊箍咒”,要把這個“緊箍咒”去掉。
9、解決三農問題本質是要解決農民問題,要減少農民問題,讓農民到城市裡面從事第三產業或者當工人。我們的戶籍上農業人口還有70%,實際上在農村的人口還有50%,而一個現代化國家最多留20%的農業人口。
10、中產階級是一個職業概念,經濟學家提出中等收入者這個概念,是不對的。中產不是某一個階層,是若干個階層的總和。所謂中產,是指你擁有的收入、聲望、文化這三者的綜合情況,根據你占有的文化資源、經濟資源、權力資源多少來劃分是否屬於中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