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紀念館舊館為崇一學堂,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幼年就讀之所,內陳有陶行知遺物和著名遺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現在的陶行知紀念館坐落在 安徽省 黃山市 歙縣小北街,東眺 問政山,南瞰長慶塔,西鄰 許國石坊,北附崇一學堂(陶行知少年就讀處)。新建部份與老館銜接,占地面積17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仿 徽派建築青瓦粉牆,高脊 飛檐式設計。紀念館建成於1984年,由瞻仰廳、放像廳、書畫廳和5個大展廳組成。紀念館設東西兩側大門,東西兩大門的館名分別由 胡耀邦、 胡厥文題寫。1996年,陶行知紀念館被國家教委等6個部委命名為“百個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景點介紹
瞻仰廳
一進大門,宏偉典雅,風格獨特的瞻仰廳展現在你的眼前。迎面大屏風上是陶行知親筆題寫的“愛滿天下”四個大字。屏風背面是 江澤民同志的題詞:“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促進教育改革”。廳堂上枋是 宋慶齡親筆題寫的“萬世師表”匾額,正面為 毛澤東題寫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金色大字,瀟灑飄逸,剛勁有力,是一代領袖毛澤東同志對陶行知先生的譽稱。正中翠柏蒼松掩映著陶行知的 半身像。前面兩根獻柱上鐫刻的是 郭沫若手書的陶行知 遺教:“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兩邊書屏雕刻著陶行知的名言。2.6米高的陶行知雕像屹立廳堂中央,展現了這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高大形象。他氣質超凡,和光滿面;他博愛存心,立德建業;他傾情教育,手不釋卷;他為國為民,勇往直前。漢白玉的質地,象徵著他潔白無瑕的高尚人格。形如磐石的像座,標誌著他不懼不屈的堅強性格。青松翠柏,隱示著其言、其德、其業萬古長青。
放像廳
繞過廳堂拾級而上是放映廳,在這裡為觀眾播放陶行知生平事跡錄像。
展覽廳
向北穿過側門就進入展覽廳了。全館共分五個展廳。第一個展廳在樓下,二、三展廳在樓上。三個展廳分7個時期展示陶行知光輝的一生:出生於農村清寒家庭;留美歸來後站在五四運動前列;任《新教育》雜誌主編和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幹事,推進平民教育;最早注意鄉村教育;創立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小先生制”和以教育改善人民生活為核心的教育理論,成為新教育運動的旗手;積極支持新安國小組成“新安旅行團”走遍全國進行抗日教育的宣傳;積極投人反內戰反飢餓爭民主的運動。還有一個特殊展廳,那就是第四展廳,是陶行知在崇一學堂讀書時的宿舍。當年陶行知就是在那間宿舍的牆壁上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的豪言壯語,現在這個展廳保持著當年的風貌。
第五展廳為書畫廳,陳設了陶行知的大量書籍、文稿和書畫作品等。
開館典禮
為了紀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安徽省委、省政府於1981年批准在陶行知家鄉他少年就讀的──崇一學堂舊址,修建了陶行知紀念館,於1984年開館。陶行知的學生--原安徽省委書記、中國文化部顧問劉季平、原安徽省省長王郁昭剪了彩。原省委書記李世龍、張愷帆、省政府副省長魏心一和全國知名教育家杭葦、呂型偉、段力佩,陶行知親屬吳樹琴、陶曉光、陶誠等參加了開館典禮。日本專修大學教授、陶研專家齋藤秋男先生前來祝賀,說安徽省陶行知紀念館開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人物簡介
陶行知畢生從事教育事業,早年留學美國,師從杜威。回國後大力推行平民教育,特別是鄉村教育,先後創辦了曉莊師範學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學團等學校。他認為當時流行的教育方法是“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因而提倡“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他創辦的曉莊師範學校的茅屋禮堂,取名叫“犁宮”,兩邊對聯是“和馬牛羊雞犬豕做朋友,對稻梁菽麥黍稷下功夫”,另一副是“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他身體力行,自己著布衣,穿草鞋,同大家一起勞動、教學,這在當時,對一個獲得博士學位的著名學者來說,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他的著作大多是教育方面的,主要有《陶行知全集》(11卷500多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