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甲三

 長豐人物陶甲三,當地民國時期著名教育人士,倡導新學,致力興教辦學,受民讚頌。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陶甲三(1874~1929),名存鼎,號鑄九,今長豐縣陶樓鄉人。

個人經歷

陶甲三幼時就讀私塾,後師從壽縣三義集名儒楊傳棟、楊廟前清邑庠生張兆生(陶甲三岳父),學習經、史、詩、賦等各3年,以文筆及品德出眾而被同輩譽為壽東南名士。1900年在陶樓小南莊建草屋三間,以教書為生。

辛亥革命後倡導新學,陶甲三亦致力於文化教育的革新。1913年邀集楊墨香、孫慶之、李玉棟、陶雲千等鄉里知名人士,借陶氏宗祠創辦新民高級國小,在當地傳播、推行新教育,陶甲三被推選為校長。聘請張余軒、張握之、鄭春亭、傅襄泉、胡孟博、吳養先、何植夫、余育之、孫濟方等來校任教。按1912年教育部頒布的標準,學校開設修身、國文、算術、本國歷史、地理、理科、手工、圖畫、唱歌、體操、農業、縫紉、英語13門課程,學制3年。學校對家境貧寒學生多方照顧,免收學費且提供筆墨紙張使用,每年入學者逾百人。辦學所需經費由陶氏宗族以祠產給予資助。陶甲三親授國文課,表示“盡純全義務”,不取報酬,並多次慷慨捐資,幫助學校克服困難。

1921年,陶甲三因操勞過度,身體不支,不得已辭去校長職務,學校由當地士紳陶壽山接辦。他退居家中後,督促其子努力向學,要求他們成年後必須投身社會自謀職業,不得依賴家中田產養身。把警句“書讀十年,雖不成名終不俗”、“硯田無稅子孫耕”等作為家訓啟發後輩。

1929年,陶甲三因患肺結核不治而逝,享年55歲。鄉人紛紛撰文頌其德。弟子陶乾成贊曰:“入其門者,如坐春風;受其訓者,如霑化雨。附近之士,隨其人之賢愚,凡循循雅飭,不問而可知為公之弟子也;凡學者相語稱善,不問而可知為公也。”友人孫適之感嘆:“吾國至今日,與環球諸強比較,優劣情形不堪言狀,……若皆能潔已勤公,熱心教育如先生,……則中華之文明日進,而國其有豸乎!”

受陶甲三的影響與教誨,崇尚教育在其家人及親屬中蔚然成風,至今已延傳5世,終身從事教育工作者有20人之多,為縣內影響較大的教育世家。陶純青,名仁爐,陶甲三次子,1903年出生,1927年畢業於安徽省立第六師範學校。先後任壽縣教育局督學、壽縣豐備倉國小校長、省立第十一臨時中學國文教員、省立壽縣中學教師。解放後先後任下塘中學第一任教導主任、校工會主席,壽縣師範學校教師,壽縣第一屆政協委員,莊墓中學教師兼教研組長。1966年8月去世。陶有灝,陶甲三長孫,1924年出生。1947年中央政治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後棄政從教,回家鄉壽縣任中學教師。1949年4月入華東軍政大學,1951年就職皖北行署文教處(安徽省教育廳前身)。1987年離休,又受聘於安徽省教育志編輯室擔任編輯工作。陶余芹,陶甲三長曾孫女,1947年出生。1966年畢業於合肥師範學校,長期從事特殊教育工作。[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