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藝
印章在戰國秦漢已經非常流行,但那時的印材大多為金、銀、 銅、玉之類,而瓷最初作為印材是晉唐才開始的。當時作為一般的私印或作陪葬的明器,由於瓷印的製作難度較大,工藝較複雜,要經過制坯——雕鈕——素燒——刻字——上釉再經預定的溫度入窯燒造。陶與瓷是兩種不同的物質,一般在1200度以下的稱陶,而“瓷”要在1200度以上高溫燒造後它的胎質才能所謂的“瓷化”,瓷在敲擊時會發出清脆的金屬聲,在燒制瓷印時,溫度越高,越容易扭曲變形,凹凸不平。
製作流程
制坯與雕鈕
制坯要先將瓷土(已經配製煉好的泥團)切成方圓不同的形狀,涼乾至八九分時,就可以制鈕了,太幹了,因瓷土鬆脆而容易崩裂。初學時,參考古人印章上的一些橋鈕、瓦鈕、龜鈕,其實這些鈕經燒制後也不失古樸雅致。在製作印鈕時,注意不要太高,一般可在4厘米左右為易,太高了,經高溫燒制時由於產生很大的收縮造成歪斜的機率越高。
要在泥坯上雕鈕,最好在印坯上四面畫上中軸線,印鈕在印台上分布要均勻。泥坯雕制,雖不像石章那么硬,但由於鬆脆,所以要懸手用“虛勁”,不然稍不留意,將前功盡棄。雕刻的工具可以自己製作,如鋼鋸條,十錦銼、竹片等都可磨削成不同形狀的刀具。如果考慮到製成後便於佩帶,可在印的合適位置鑽一小孔。一方瓷印的印坯就做成了,日後有了一定的製作經驗,可以做些瑞獸、瓜果、人物等比較複雜的鈕式。
瓷印的篆刻、上釉與燒制
瓷印的印坯等於篆刻家的印石,最終還需刻印和上釉燒制才能完成。篆刻和刻石章的技法大同小異。但由於泥坯比石章鬆脆,刻刀宜薄刃快口便於進刀。尤其在刻制一些細朱文時,如果刀口不鋒利,很容易將線條刻破。刻好的瓷印不可用印泥試鈐一下,再行修改,因為泥坯在沒有燒制前一旦蘸上印泥,將不可收拾(已經素燒過的泥坯除外),印刻好後,可用鏡子照一下,如有不足之處,略加修改。刻邊款的方法也和刻印一樣。用手捏泥坯時儘量要輕,刀法手腕要靈活,不然會擦去字跡,影響作品效果。在泥坯上上釉能使瓷印錦上添花,各種不同的釉色會將作品點綴的富麗堂皇,美不勝收。上釉的方法一般可將釉倒入容器里,然後將泥坯印面朝上,直接浸一下。釉的厚薄要根據需要而定,簡單的鈕式釉要厚點,使釉色厚重有玉質感,複雜的鈕式釉要薄一點,厚了會使印鈕的造型模糊不清。經過以上許多道工序之後,印坯就可以進窯燒制了。如果沒有條件置窯爐,可去就近的陶瓷廠“搭燒”,因為印章體積小,一般不會影響他們的生產。
經過高溫燒制,瓷印就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