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南莊、小北西、陶營、姚溝、南寺、上坡、鐵爐營、後寨、黃灘、柿園、羅營、范灘、魏村、大北西
歷史沿革
汝陽縣轄鄉。1948年屬縣第五區(內埠),1955年建陶營鄉,
1958年屬內埠公社,
1975年析建陶營公社,
1984年改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城15公里,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3.1萬。
汝(陽)蔡(店)、汝(陽)(大)安公路過境。
經濟特色
鄉黨委、政府為加快農民增收步伐,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勞動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根據陶營鄉人多地少,且耕地宜適用機械化耕作、剩餘勞動力多這一特點,以勞務輸出為突破口,按照“制定目標,大力宣傳,強力培訓,建立基地,維權服務,引鳳還巢”發展勞務經濟的整體工作思路,通過狠抓“五個一”工程(建成一流勞務輸出平台,創辦一批農民工技能培訓學校,打造一塊勞務品牌,培育一批勞務基地,樹立一批創業典型),不斷打造特色勞務經濟,取得了明顯效果。該鄉已成為豫西地區鄉鎮級最大的勞務輸出集散地,年輸送勞動力2.5萬餘人,其中:本鄉勞動力達8000餘人,占全鄉剩餘勞動力的90%以上,創勞務收入5000多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560元,占農民年人均收入65%,勞務收入已成為我鄉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2004年,鄉政府成立了“發展勞務經濟指揮部”,由鄉黨委書記任政委,鄉長任指揮長,加強了對勞務輸出工作組織領導。指揮部成立後,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陶營鄉勞務經濟的情況:一是勞務輸出有一定的基礎,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輻射周邊地區的建築業基地,從業人員3000多人。二是當地許多農戶從事壽衣加工和銷售,產生了一批加工、行銷人員隊伍,這部分人員頭腦靈活,帶動能力強。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大部分民眾存在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思想觀念,不願外出;二是部分想外出的農民由於信息不靈,找不到活乾,無法外出;三是已外出的農民工由於缺乏技能,大部分從事的是苦、髒、累、險的崗位,就業面窄,就業範圍小,收入低。根據以上情況,鄉黨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將勞務經濟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考核體系,將任務落實到包村領導和包村幹部,明確各村支部書記為勞務經濟的第一責任人,建立健全了鄉、村兩級勞務輸出工作網路,明確了勞動保障、計生、財政、公安及金融等各部門的職責,實行齊抓共管,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提供了組織保障。
為了解決部分民眾“寧願在家受窮,不願外出苦拼”傳統的就業觀念,該鄉組織了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鼓勵農民跳出小天地,走向大市場,參與大流通,促成大買賣,號召農民立大志、創大業、成大事、掙大錢。一是鄉、村各級層層展開勞務輸出動員大會,宣傳勞務輸出的重要意義,並組織外出務工有成人員回鄉、進村作報告,以身邊人、身邊事影響帶動農村廣大剩餘勞動力走出去。二是在各村主要路口、人群密集處懸掛橫幅、版面,書寫固定標語,向民眾宣傳“困難,困難,困在家裡就難”、“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的道理;三是把勞務宣傳教育引入農村課堂,走進校園對勞務輸出工作進行宣傳,讓學生從小就樹立了外出務工光榮的理念,從而激發出他們不斷學習知識和勞動技能的積極性。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炒熱了民眾的思想,農民外出務工的意識大大增強,外出人數逐年增加。該鄉1998年就成立了人才勞務開發服務辦公室,2004年為加大勞務輸出工作力度,鄉里投資2萬餘元,為勞務辦公室購買了一套電腦、傳真機、電話、攝象機等辦公設備,並充實了工作人員。鄉勞務辦首先對全鄉勞動力資源進行摸底調查,特別是為全鄉剩餘勞動力和已外出的人員建立了基本情況台帳,摸清了家底,做到了心中有數。其次,在該鄉外出務工和經商人員中招聘信息員15名,並鼓勵有一定組織能力和信譽度較好的信息員回鄉創辦民營中介組織,其中:在該鄉中心位置開辦的王如波職介中心就是當時開辦的,該中心自成立到現在,由於形成了求職登記、技能培訓、大巴車接送、有效安置為一體的一條龍服務體系,效果非常明顯,該中心共安置農民工1.8萬多人,接送農民工6萬多人次,為農民工外出提供了極大便利。再次,在14個行政村聘用勞務輸出宣傳組織員38名,對鄉勞務辦經考察發布的勞務用工信息做到及時宣傳、人員及時組織。該鄉已形成了勞務信息有人提供、外出人員有人接送、農民工有人培訓、有人安置、合法權益有人保障的良好勞務輸出服務平台。
為了提高勞務輸出效益,陶營鄉以農民工技能培訓為抓手,全方位、多形式動員社會力量大搞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首先,充分調動鄉勞務、教育、扶貧等部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採取請進來,送出去、送培訓進村入戶的辦法,在大部分村里免費辦起了電動縫紉機操作、電器維修等技能培訓班,老百姓不出家門就可以學到一技之長,這一做法深受廣大農民工的普遍歡迎,參培積極性非常高漲。其次,鄉政府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從土地使用、房屋租賃到辦證服務等方面為社會力量辦學提供特別照顧,陶營鄉共吸納社會資金550萬元,投資興辦兩所農民工技能培訓學校和5所農民工子女教育學校,其中:王如波農民工技能培訓學校開辦了計算機、電氣焊、車工、鉗工等工種專業,已培訓學員2600餘人,祥運汽車駕駛員學校已培訓合格駕駛員450名,為全面提高農民工素質做出了積極貢獻;東方、育龍等農民工教育學校共接納農民工子女800名,這些學校全部採取寄宿式辦學的辦法,收費低、教學質量高,從而解除了農民工後顧之憂,穩定了外出人員隊伍。在勞務輸出工作中,陶營以鄉勞務輸出基地建設為突破口,以創勞務品牌重點,做大做強勞務產業。2004年根據陶營鄉外出務工人員的地域分布,確定了三個勞務基地:一是廣州番禺電子安裝基地,二是洛陽建築業基地,三是本地壽衣加工基地。圍繞這三個基地,重點做好人員組織、培訓、安置服務一系列工作,特別是在基地內都成立了工作站,聘請了10餘名信息員長期做安置服務工作,番禺舊水坑村河南的務工人員已超過3萬人,且大部分是洛陽人、汝陽人,僅該鄉在番禺的務工人員就超過4000多人,由於,該基地陶營鄉的務工人員較多,再加上大部分務工人員訓練有素,吃苦耐勞精神強,在當地用工單位留下了較好的口碑,特別是當地勝美達、豐達、卡西歐等日資企業竟打出了非河南人不要的招工牌子,為此,河南電子安裝工在廣州番禺留下了美名,成為河南省五大勞務品牌之一也就不足為奇了。
陶營鄉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大抓“引鳳還巢”工程,使部分通過外出務工、經商積累了部分資金、掌握了一定技術和信息的有志之士回家鄉創辦企業,發展民營經濟。陶營鄉民營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共有85家,從業人員1200多人,創稅利460餘萬元,實現了由單純勞務輸出到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良性循環的勞務經濟發展之路。
新農村建設
在新農村建設“三清七集中”環境整治過程中,陶營鄉積極行動,全面動員,全民參與,共建美好家園,全鄉14個行政村全部下大力氣整治村容村貌、路容路貌,累計共出動勞力5875餘人次,投入車輛492餘台次,清運垃圾6045方。同時各村成立了保潔隊伍,對主幹道每日清掃,定時清運,各村面貌都有了顯著的改觀。陶營村:1、該村村兩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主幹道的邊溝進行了開挖、鋪砌,共完成1768米,投入人工800多個,投入機械30餘台次,使主幹道排水通暢。2、在主幹道修建垃圾池6個,使生活垃圾集中堆放,改善了髒、亂、差的情況。3、清除內陶路兩側雜草5公里,清除村內主幹道兩側雜草3公里。4、便民超市已建成,大大方便了民眾的生產生活。
柿園村:1、便民超市建成,大大方便了民眾的生產生活。2、在主幹道修建垃圾池2個,使生活垃圾集中堆放,改善了髒、亂、差的情況。3、清除汝安路兩側雜草5公里,清除村內主幹道兩側雜草3公里。4、改善柿園新村飲水的深井工程,井已打成,開始下井管襯砌。
魏村村:1、便民超市建成,大大方便了民眾的生產生活。2、在村內主幹道修建垃圾池8個,使生活垃圾集中堆放,改善了髒、亂、差的情況。並建立長效的保潔機制,以長期保障村容村貌的乾淨、整潔。3、清除臨葛路兩側雜草3公里,清除村內主幹道兩側雜草3公里。
黃灘村:1、村內河道整治工程已完成80%,清掃了原街道上的建築垃圾,並對建成的河堤拉土回填台背。2、在村內主幹道修建垃圾池2個,使生活垃圾集中堆放,改善了髒、亂、差的情況。並建立長效的保潔機制,以長期保障村容村貌的乾淨、整潔。3、清除村內主幹道兩側雜草2公里。各項工程累計投入人工1200餘個,投入機械50餘台次,使該村有了暫新的面貌。姚溝村:1、對村內主幹道及姚溝通往陶營路兩側的雜草都進行了清理和整治。2、對村內主幹道兩側的建築材料和雜物都進行了集中堆放。3、拆除村內的殘垣斷壁2處。
羅營村:1、對村部門口的雜草進行了清理,拉土進行回填平整。2、拆除村部舊院牆,用紅磚新砌100餘米,並對村部內進行了基本整治。
大北西、小北西、南寺、鐵爐營、後寨、范灘、南莊、上坡各村對村內主幹道的垃圾垃圾進行了清理,清除了路兩側的雜草。
社會事業發展
陶營鄉衛生院位於陶營鄉政府所在地東側,是一所全民所有制鄉鎮衛生院,是我鄉醫療、健康衛生中心,該院始建於1976年,占地150畝,由門診部、綜合部、住院部大樓,三大中心組成,多年來一直擔負著本轄區衛生防疫工作,為陶營衛生事業作出了臣大貢獻,被市授於洛陽市甲等醫院。該院現有職工23人,其中醫技19人,醫師4人,門診樓部開設外科、內科、婦科、兒科、骨傷科、五官科、化驗科室。擁有400MAX光機、祥生600AEB超機、麥瑞2000血細胞分析儀、半自動生化分析儀、麻醉呼吸機等設備近40餘台,婦科開設有新生兒搶救室,配有新生兒暖箱、母嬰監護儀等設備;使民眾能夠就近方便就醫,為轄區人民民眾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可靠保證。
由於該院過去房屋結構單一,現有設備和住房條件無法滿足過高過多的就醫需求,2002年以來陶營衛生院先後投資150多萬元,新建標準化門診樓和住院部兩座大樓,並對院內進行硬化、綠化;投資40多萬元購過先進設備,徹底改變過去設備單一、老化的局面;投資20多萬元,建起了水沖式廁所,病人方便灶,購置了車輛,免費接送病人。
住院部現開設病房40張,結合病人的不同需求,設定有不同檔次的病房,配有空調和電視,可以滿足不同就醫患者的需求,位院條件的大大改善,縮短了城鄉的差距,也為新農村合作醫療的順利開展夯實了物質基礎。
該校按照“以德治校、以技強校、突出特色、服務就業”的辦校理念,按照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核心的培訓方針,採取“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廠校結合、工讀結合”的培訓辦法,以勞務輸出培訓為重點,共開展車工、焊工、縫紉工、電子安裝工、電工、計算機操作工65期,累計培訓學員4000多名。在培訓過程中該校基本採取免收或不收費的辦法,大力實施“陽光工程、溫暖工程、雨露工程”培訓計畫,最大限度地減輕學員的培訓負擔,既保證了培訓數量,又保證了培訓質量,深受廣大學員的普遍歡迎,經過培訓的農民工素質普遍得到提高。不僅工作好找,而且收入明顯增加。走出了一條新時期農民工技能培訓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