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45年入延安保育院。少年時隨父母(陶鑄,曾志)在廣州生活、讀書。1961年就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1967年畢業。1968年起先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7醫院、解放軍第26醫院和空軍總醫院醫生。25年的從醫經歷,習慣了醫生的社會角色。1987年調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六局副局長。1991年放棄公務員身份和副局級待遇,到成立不久的中國市長協會任副秘書長、秘書長,同時兼任中國醫學基金會副會長、會長(至2002年9月)。2001年6月起任中國市長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醫學基金會副主席。2005年4月,任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主席(2006年4月起,曾兼任基金會理事長)。
陶斯亮是十屆(2005年3月),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特邀)。
人物軼事
1978年12月,一篇長達萬餘字的《一封終於發出的信——給我的爸爸陶鑄》在《人民日報》發表,引起轟動。女兒對含冤而逝的父親的無盡思念,勾起了無數飽經亂世離合者的共鳴。陶斯亮因而聞名全國。
陶斯亮是腎科醫生,她寫給爸爸的第一封信是寫在“301醫院”的病歷紙上的。當時她所在的醫院沒有透析設備,她帶著病人到301醫院去透析,一透析就要七八個小時,於是她就在醫院要了病歷紙,把它反過來就寫了第一行字,她很自然地就寫了“爸,我在給你寫信”,就這樣開了頭。後來著名詩人柯岩看到陶斯亮給父親寫的信,含著眼淚帶著病幫她潤色、修改。柯岩還把《人民日報》《文藝報》的同志請過來,親自朗誦給他們聽,把《人民日報》的那個同志聽得淚流滿面。有一天,陶斯亮在上夜班,突然《人民日報》的那個同志給她打電話,告訴她文章明天就可以發表了。陶斯亮當時很詫異,沒想到自己的文章會在《人民日報》發表。結果第二天早晨陶斯亮上班查房的時候,各個病房的病人都在奔走相告這個訊息,各個病房裡都在聽廣播,是中央電台在廣播陶斯亮寫給父親的信。
出版著作
《一封終於發出的信》 陶斯亮著,當代中國出版社2013年8月版。

《一封終於發出的信》收錄了陶斯亮近30年回憶父親母親的文章。在書中,陶斯亮回首往昔,以深情的筆調,敘述了她與父母坎坷的生活歷程,特別是他們一家在“文革”中的遭際,不僅將我們重新帶回那個特殊的時代,也展示了陶鑄松樹般忠貞不屈的品格。而曾志在改革開放時期的晚年生活,也顯示了一個革命者簡樸、不徇私情的高尚節操,令人感動和敬佩。
曾任政協委員的“紅色後代”
人物 | 關係 | 人物 | 關係 |
---|---|---|---|
毛新宇 | 毛澤東之孫 | 鄧朴方 | 鄧小平之子 |
鄧楠 | 鄧小平之女 | 陳昊蘇 | 陳毅之子 |
周秉建 | 周恩來侄女 | 劉太行 | 劉伯承之子 |
朱和平 | 朱德之孫 | 賀捷生 | 賀龍之女 |
陳元 | 陳雲之子 | 羅東進 | 羅榮桓之子 |
萬季飛 | 萬里之子 | 葉向真 | 葉劍英之女 |
李小林 | 李先念之女 | 彭鋼 | 彭德懷侄女 |
陳知庶 | 陳賡之子 | 任遠征 | 任弼時之女 |
李宏塔 | 李大釗之孫 | 陶斯亮 | 陶鑄之女 |
李小琳 | 李鵬之女 | 傅銳 | 彭真之子 |
朱燕來 | 朱鎔基之女 | 胡德平 | 胡耀邦之子 |
黃方毅 | 黃炎培之子 | 陳小津 | 陳丕顯之子 |
徐小岩 | 徐向前之子 | 曾海生 | 曾山之女 |
任克雷 | 任仲夷之子 | 薄熙永 | 薄一波之子 |
李敏 | 毛澤東之女 | 王軍 | 王震之子 |
李訥 | 毛澤東之女 | 董良翬 | 董必武之女 |
程熙 | 程潛之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