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帝王的墳墓叫“陵”,“寢”廟稱為寢。陵寢在我國人文景觀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歷史悠久,朝代眾多,陵寢的規模又十分壯觀宏偉。因而強烈地吸引著旅遊者。1998美國總統柯林頓來到中國的第一站西安,就參觀訪問了秦始皇陵。
陵墓形式
大約從周代起,墳墓上開始出現墳頭,到戰國時代,普遍流行墳丘式的墓葬。墳丘式的墓葬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從土墩墓、石室土墩墓、土坑墓到大型陵墓,它們都代表了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
土墩墓
古代墓葬形式之一。西周至春秋流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其特點: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墳埋葬。隨葬品多為印紋陶器、原始瓷器和帶地方特徵的青銅器。研究者多認為是吳越文化的葬俗。
土墩墓是先在地面堆築成高大的土堆,然後再在其上挖造墓穴。土墩墓是適應南方多河流湖、地下水位較淺的條件,主要流行於長江下游太湖周邊地區的良渚文化中。
土坑墓
與前述土墩墓不同,這類墓葬在安葬死者時,先在地面上挖一個坑,然後放入屍體,再覆土。其平面形態也有別,以近圓形為主。這類土墩墓從漢代起就取代了土墩墓。但是從良諸發掘的情況看,春秋以前也早就有土坑墓了。且這種土坑墓一直延續至今。
山陵式墓葬
利用山峰作為陵墓的墳頭。唐代的帝陵大多採用此式。如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便是一例。
“寶城寶頂”式墓葬
明清時,陵墓的型制由漢唐兩宋時期的方形改為圓形,取消了陵園中供奉帝王靈魂日常起居的下宮建築,保留和擴建了供拜謁和祭祀的上宮建築,陵園的圍牆也由原先的方形改為長圓形。
明清時期的陵園,由南向北分為三個院落:第一個由碑亭、神廚、神庫等組成;第二個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三個院落是埋葬先皇的地方,設牌坊、五供座、方城、明樓和寶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