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國畫家陳鈺銘偏愛生命中沉重、崇高的精神力量和關注社會普通人群的生存狀態。從他早期的《隴上人家》等作品中,便流露出謳歌生命主體的取向,並顯示出了對駕駛這類題材的能力與素質。大型歷史畫《歷史的定格》,則是陳鈺銘創作歷程上的轉折點。這幅作品無論是造型方式、筆墨技法還是作品的悲壯意識,都極具個性化的情感特徵,滿構圖、重色塊、高亮點的筆墨形式臻於完善,謳歌生命意識的價值指向更加明確。
經歷
1974年高中畢業到河南偃師縣寇店窯溝大隊第七生產小隊插隊;1976年入伍 到山西省岢嵐縣某部隊;1979年調入後勤部汽車營電影組任放映員,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調入基地政治部電影組;1982提升為幹部;1984年考入天津美術學院繪畫系;1986年任俱樂部電影組長、文化幹事;1986年畢業 於天津美術學院,1986年任俱樂
部電影組長、文化幹事;1988年調入第二炮兵某部隊宣傳處任文化工作站文化幹事;1989年借調北京總政解放軍畫報社;1992年參加中國美院中國人物畫高研班學習;1993年結業於中國美院人物畫高研班。現任解放軍畫報社美術編輯。
主要展覽
主要展覽:1982年版畫《征途》參加全國第七屆版畫展、全軍美展·北京;1987年《紅馬》、《邊區日報》、《霜月》參加全軍美展·北京;1976年《山菊》獲中華懷大賽佳作獎·北京;1989年《壟上人家》入選全國第七屆美展·北京、《蔭下》參加大陸、台灣、香港當代水墨新人獎佳作獎·北京;1992年《家園》參加第八屆全軍美展·北京;1994年《歷史的定格》等參加高研班結業作品展·北京;1995年《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參加中國美院作品台灣邀請展·台北、《歷史的定格》獲第四屆解放軍文藝大獎·北京、《歷史的定格》獲反法西斯勝利50周年國際美展金獎·長春、《向日葵》參加全國第八屆美展並獲獎·北京;1996年《天籟》等作品參加國際藝苑水墨延伸展·北京、《吉祥之路》參加全國首屆佛教大展獲一等獎·北京、《天籟》獲首屆全國中國人物畫展銀獎·北京;1997年《走過薩迦》參加1997年中國藝術展中國畫展·上海、《血祭》參加1997年中國藝術展·北京、《大河上下》參加第九屆全軍美展並獲獎·北京;1998年《古堰》等作品參加軍旅畫家十人展·桂林、《古堰》參加首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深圳;1999年《暖冬》等作品參加水墨延伸——中國人物畫肖像展·北京、《大河上下》參加第九屆全國美展獲銅獎·北京;2000年《京西六月》、《月掛城東》參加第二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深圳、《暖冬》等作品參加北京,南京中國當代名家特展·南京;2001年《走出冬季》參加2001年水墨延伸——中國畫展·北京、《蔣南翔》參加名字繪清華展·北京、《天籟》參加百年中國畫展·北京、《貼心人》參加建黨80周年全國美展獲優秀·北京、《謝子長》參加建黨80周年光輝人物畫展·北京;2002年《藝人韓貴山》、《五哥與蘭花花》參加上海面對面油畫、中國畫人物肖像展·上海、《謝子長》參加第十屆全軍美展·北京、《歷史的定格》等作品參加軍旅畫家邀請展·廣州、《記憶·碎片》參加第三屆深圳國際水墨邀請展·深圳;出版:1991年《陳鈺銘速寫集》(長城出版社);1997年《歷史的定格》、《天籟》入選《中國現代美術全集》。
相關資料
陳鈺銘偏愛生命中沉重、崇高的精神力量和關注社會普通人群的生存狀態。
評價
在《向日葵》、《古堰》、《黃河灘》、《金秋》、《二月二龍抬頭》等描繪黃土高原的系列作品中,陳鈺銘對繪畫的精神傳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蘊含在作品中的生命意識也變得更加強烈。茫茫的黃土、蒼蒼的河水、木訥滄桑的面孔,引起了畫家莫名的衝動。畫家在精神層面上去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極力展現人物頑強、堅韌、生生不息的生命狀態,以最為真切樸實的感受,提升了人們對黃土高原、對世世代代生長於此的高原人的認識。
獲獎收藏
獲獎記錄
2008年《奪回光明》情系汶川全國美展獲優秀獎·北京;
2004年創作《西部築路工》獲中國藝術研究院黃賓虹學術獎;
2001年《貼心人》參加建黨80周年全國美展獲優秀·北京;
1999年《大河上下》參加第九屆全國美展獲銅獎·北京;
1997年《大河上下》參加第九屆全軍美展並獲獎·北京;
1996年《吉祥之路》參加全國首屆佛教大展獲一等獎·北京;
《天籟》獲首屆全國中國人物畫展銀獎·北京;
1995年《歷史的定格》獲第四屆解放軍文藝大獎·北京;
《歷史的定格》獲反法西斯勝利50周年國際美展金獎;
《向日葵》參加全國第八屆美展並獲獎·北京;
1976年《山菊》獲中華懷大賽佳作獎·北京;
《蔭下》參加大陸、台灣、香港當代水墨新人獎佳作獎;
重要收藏
2008年2009年國家重大題材《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008年 《奪回光明》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
2006年 《血戰劉老莊》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
2001年 《謝子長》被盼盼集團收藏;
《焦裕祿》被嘉興市博物館收藏;
《古船》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
另有作品被河南藝術中心,寧波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等收藏;
2000年 《暖冬》被上海中國畫院收藏;
1994年 《向日葵》 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著作出版
1,《陳鈺銘速寫集》,長城出版社。
2,《走近畫家——陳鈺銘》,2004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
3,《寫意畫家陳鈺銘》,2002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4,《中國當代畫家自選小輯——陳鈺銘》,2001年湖北美術出版社。
5,《名家逸品——陳鈺銘》,2005年四川美術出版社。
6,《二十一世紀主流人物畫家創作叢書——陳鈺銘》,2003年大象出版社。
7,《老河灘——中國畫名家作品賞析·陳鈺銘卷》,2011年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創作理念
陳鈺銘談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接到國畫《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的創作任務時,陳鈺銘對“九·一八事變”的具體細節並不太清楚,因此,他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生活狀態、工具、服裝、人物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考察。其中,人物形象和日本侵華時所用火車的資料收集尤為繁雜、艱難。
“從歷史資料來看,當時逃難的大部分是山東人,“九·一八”後多數返回了山東。因此,我就到山東臨沂地區,花了一個月時間蒐集形象。” 陳鈺銘所謂的“蒐集形象”就是跑到集市上蹲守,尋覓符合形象要求的大漢、老人、小孩等,一個集市找完了便輾轉到下一個集市。他收集資料主要靠拍照片,有時對方會很配合,也有很執拗不讓拍的。“有個賣小米的老農,他的形象、體型很符合我畫裡的主角,但他死活不讓拍,畫速寫更不可能,我就把他的小米都買了,這才感動了他!還有一個賣雞蛋的老人也不讓拍,我就又把他的雞蛋都買了。”當然,也並非所有的人都不讓拍,畫速寫得收費,很多人聽說他是為國家畫歷史畫時,熱情非常高,無償地積極配合。
陳鈺銘所創作的《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主要以逃難場面為主,除了悲憤的人群外,火車是畫面中最典型的表現工具。據了解,當時日本人為了侵占中國,將日本最好的火車開到了東北。陳鈺銘打聽到長春有這種火車,於是便急忙聯繫當地的宣傳部門,但在找到後卻發現,長春的那個老火車不是日本的,而是美國產的,且時間更早——產於1910年。之後,在當地相關部門的熱情幫助下,他又打聽到我國東北邊境靠近朝鮮的一個小縣城內有這種火車。於是,他從長春電影製片廠借了很多服裝,自己又買了一些衣服道具趕到那裡,當地林業局還幫助組織林場工人準備做模特。當陳鈺銘到達後卻發現,這列火車是拉木材的小火車,根本不是他要找的火車。之後,他又打聽到瀋陽有老火車,但當時瀋陽新成立的火車博物館歸屬問題沒有解決,不允許拍照。陳鈺銘在軟磨硬泡無果後,只好偷偷拍下匆忙離開了。至於人在火車上的比例,因沒時間進行測量便無從知道。
後來,又有朋友推薦說北京798藝術區附近有一個火車博物館。但這個博物館管理十分嚴格,不允許拍照,更不讓他人攀爬火車進行測量。最後他找博物館領導方協商的結果是:拍一張照片3000元錢。“因為還要組織大量的民工擺動作,算起來太貴了!”陳鈺銘無奈又跑到了唐山。“唐山的蒸汽機車很多,開灤煤礦宣傳部聽說後組織了很多民工配合。我於是對火車一個個進行比較,費了很大勁。” 陳鈺銘說。
除去人物、火車資料難以蒐集外,陳鈺銘最大的遺憾是繪畫時間不夠用。“我創作過很多大畫,但像這種將火車做背景,有大量的人物組合的畫還是第一次。畫的過程很艱難,如果時間更充裕的話,細節會處理得更好。”談到具體的創作時,陳鈺銘認為在人物細節的處理上也存在些遺憾,比如很難找到如當時一樣戴頭巾的老人了,人物形象處理存在一定困難。“服裝好找,關鍵是形象。畫裡大大小小70多個人物,前面20多個是具體形象,後面則都虛一些。火車上的人也不能雷同,哪一個人物畫壞了,整張畫就算廢了。” 陳鈺銘說,“時間很緊,我經常是凌晨兩三點鐘睡覺,之前是坐在那兒看圖,想著怎么改。”
陳鈺銘認為,歷史畫創新很難,因為歷史事件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將畫面畫得太抽象會缺乏共鳴,關鍵是要將形象畫好。“我為什麼要不辭辛苦地去山東畫素描?就是要老老實實將形象塑造好,只有把形象塑造好了,大家才會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