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24年2月18日出生在日本神戶,自動取得日本國籍。家住元町通7丁目,為次子,父陳通,母蘇嬌,祖籍中國福建省泉州,原籍台灣省新莊鄉(現台北市)。祖父陳恭和寫一得手好文書,喜歡讀書、篆刻以及盆景栽培等。父陳通在日本商社任職,在陳舜臣出生前一年將全家移居神戶。
1931年,升入國小2年級。全家搬到北長狹通4丁目,但沒有轉學。同年9月18日中國爆發了滿洲事變。
1932年,4月祖父去世,享年60歲。因參加祖父的紀念法事返回故鄉台灣。升入三年級時轉學到神戶尋常國小。
1934年,國小5年級。全家搬到神戶市海岸通5丁目。一樓倉庫,二樓辦公,三樓居住,這是當時華商辦公兼居住的典型住宅,顏色分別為紅白綠三色。後來的推理小說《三色之家》就是以自家建築為原型寫成的。
1937年,7月7日在中國北京爆發了“盧溝橋”事件,了解祖國的願望變得更加強烈。秋季,父親公司的職工林天俠被特高警察以懷疑間諜為罪名逮捕,陳家受到牽連。當時,生活在兩國敵對關係中殖民地的“日本國籍”處境十分艱難。
1941年,4月考入大阪外國語學校(今大阪大學外語學院)印度語專業。之所以選擇印度語是因為受到印度詩人泰戈爾《戈拉》作品中,知識分子超越民族主義到達普遍主義的影響。在大學英語課上接觸了柯南道爾的偵探小說,受其影響開始閱讀福爾摩斯的作品。
1942年,大學二年級。結識從台灣來日本報考大學的終身好友何既明,知道了台灣人受歧視的現狀。開始閱讀魯迅和郁達夫的文學作品。
1943年,9月由於戰爭提前大學畢業,留在母校做西南亞洲語言研究所助手。繼續學習波斯語,閱讀了詩人哈依亞姆的《四行詩集》。
1944年,除學習和研究以外,常與同事一起逛書店,並結識了世界語研究的名人石洪純太郎,開始思考“世界和平”的問題。7月塞班島日軍覆滅,美軍開始對日本本土轟炸,秋季開始郊外的避難生活,陳氏家庭與台灣商人蔡氏家庭共同租借郊外一棟樓,結識後來成為妻子的蔡錦墩,戰爭進入尾聲。
1945年,在新文學雜誌上發表處女作《印度現代詩抄》。8月7日和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長崎投下核子彈,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戰後由於國籍的改變不能繼續留校任教。辭去教職後準備回台灣。此時,讀了王夫之的《讀通鑑論》,深感自己正站在歷史轉折的關頭,產生了要像杜甫那樣以歷史再現時代的文學創作念頭。
1946年,在去故鄉台灣之前與蔡錦墩訂婚。2月底由廣島吳港乘船去台灣,後被聘為台北縣立初等中學英語教師。
1949年,10月返回日本。12月國民黨政權由南京遷至台北。回日本後第一次寫了30多頁沒有標題的小說。
1950年,3月與蔡錦墩結婚,新居神戶市生田區布引町。戰後一度被中斷的民間貿易再開,在父親貿易公司工作。
1953年,經商之餘閱讀推理小說,產生要寫此類小說的念頭。從中國進口木材上的彈痕聯想到中日戰爭和中國內戰,產生要將自己生存的時代以文學形式書寫出來的心情,閱讀大量書籍開始歷史研究。
1960年,10月以筆名陳左其創作小說《在風之中》,進入第十屆文學界新人獎最終候選階段,雖沒獲獎但堅定了文學創作的信心。
1961年,5月以長篇推理小說《枯草之根》獲得第七屆江戶川亂步獎,被評審讚譽為歷屆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在祝賀會上得到眾多華僑的祝福,文學同仁田邊聖子等也前來祝賀。10月《枯草之根》單行本由講談社出版。在出版洽談中,提出想寫以鴉片戰爭為題材的小說,得到出版社的承諾。
1962年,4月推理小說《三色之家》由講談社出版。7月《弓屋》由東都書房出版。11月短篇集《方壺園》由中央公論社出版。12月《割破》、《憤怒的菩薩》分別由早川書房和桃源社先後出版。從此一發而不止,成為日本文壇耀眼的作家。
1963年,1月日本偵探作家俱樂部改名為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結識作家黑岩重雄、俳句家赤尾兜子。由《小說寶石》雜誌9月號連載小說《天上之天》,這是第一部由專業文藝刊物連載的小說,後由講談社出版單行本。
1964年,這一年是文學創作豐碩的一年。先後由東都書房出版《載月之海》(3月)、中央公論社出版《黑色的喜馬拉雅》(3月)、角川書房出版《尚未結束》(5月)以及學習研究社出版《白泥》。發表《桃源遙遠》等6篇短篇小說及數篇隨筆類作品。
1965年,1月《神戶三宮中心街》月刊雜誌開始連載《馬耳東風》。3月新作《神戶這座城市》由至誠堂出版。出版《桃源遙遠》短篇集。
1966年,取材於辛亥革命的歷史推理小說《焚畫於火》由《大眾讀物》雜誌5月號至8月號連載。9月由文藝春秋出版單行本,成為第56屆直木獎的候選作品。12月《面影消逝》由讀賣新聞社出版。
1967年,相繼在朝日、每日、東京、產經、現代等新聞雜誌上登載隨筆作品,還發表《再見玉嶺》等12篇推理小說。第一部中國近代史題材的長篇小說全3冊卷《鴉片戰爭》由講談社出版。從此文學創作逐漸轉向歷史小說。
1968年,5月由《神戶新聞》連載小說《孔雀之路》。長篇推理小說《混濁的航跡》由讀賣新聞出版。9月歷史推理小說《青玉獅子香爐》登載在文藝春秋別冊上。獲神戶市民主辦的《半日會》獎。出版《紅連亭的狂女》單行本。
1969年,1月《青玉獅子香爐》獲第80屆直木文學獎。7月由《周刊每日》連載小說《凍結的波紋》。12月喬遷新居。出版《重見玉嶺》、《孔雀之路》、《青玉獅子香爐》、《幻夢百花雙瞳》、《他人的鑰匙》、《無名的墓標》單行本,還發表24篇中短篇小說和17篇隨筆類作品。
1970年,1月小說《殘線之曲》由《周刊朝日》連載。3月《重見玉嶺》和《孔雀之路》獲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5月赴美國、加拿大等國旅行。10月自傳小說《青雲之軸》由《瑩雪時代》雜誌連載。11月由《文藝春秋》登載與司馬遼太郎的對談《日本人是“臨戰體制”的民族》。還出版《凍結的波紋》單行本。繼獲得江戶川亂步獎、直木獎後,又獲得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在日本文學界能一人獲取三項殊榮的作家極為罕見。
1971年,2月長篇歷史推理小說《北京悠悠館》由講談社出版。5月當選神戶市民協會幹事。5月25日由《北海道新聞》連載描寫鄭成功之父鄭之龍的小說《風兮雲兮》。《實錄鴉片戰爭》由中公新書出版。7月任《大眾讀物》推理小說新人評選委員會成員。8月由《婦女畫報》連載《格樹公館》,長篇隨筆《日本人和中國人》由詳傳社出版,成為暢銷書。10月《實錄鴉片戰爭》獲第25屆每日出版文化獎。除了《異鄉的門檻中》、《殘線之曲》、《夜空齒輪》、《崑崙河》、《六甲山心中》、《什麼也看不見》、《掩埋南十字星》7部小說以外,還發表短篇小說8篇以及12篇隨筆類文章。
1972年,1月與夫人蔡錦墩共同執筆的《美味方丈記》由《周刊每日》連載。2月推理小說《長安日記——賀望東探案集》由《周刊每日》連載。4月《中國任俠傳》由周刊《大眾讀物》連載。5月隨筆《生人之眼》由講談社出版。10月6日第一次去中國旅行。與弟陳謙臣共著《日語和漢語》由詳傳社出版。出版《日本的中國的》和《笑天升天》兩冊單行本,發表短篇小說10篇以及24篇隨筆類作品。
1973年,1月《故事·史記》由《周刊朝日》連載。因為中日恢復外交關係及訪問中國,在報刊上發表多篇散文隨筆類文章。4月描寫中國留學生之作《青春的烙印——神田希望館》和偵探陶展文破案的推理小說《虹之舞台》相繼由《小說現代》連載。7月《唐代傳奇》由《周刊朝日》連載。取得中國國籍。8、9月經香港去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旅行。10月隨筆《中國近代史札記》、遊記《絲綢之路》分別由《朝日亞洲》和《周刊讀賣》連載。出版《長安日記——賀望東探案集》、《中國任俠傳》、《失去的背景》、《風兮雲兮》、《美味方丈記》、《虹之舞台》、《格樹公館》、《續中國任俠傳》8冊單行本,發表短篇小說4篇。
1974年,文學創作力極其旺盛。從1月起在一種月刊和三種周刊上同時連載文學作品;在《大眾讀物》連載《秘本三國志》;在《周刊朝日》連載《水滸傳》;在《周刊每日》連載《小說十八史略》;在《周刊讀賣》連載《新西遊記》。2月12日與竹內實對談後共同出版《中國英傑再評價的方法》。與司馬遼太郎對談後共同出版《東夷北狄和農耕——中國兩千年》。9月赴中國深圳、北京、大連等地旅行。11月描寫鄭成功的作品《致鏇風》由《京都新聞》開始連載。出版《故事·史記》、《唐代傳奇》、《青雲之軸》、《秘本三國志(1)》單行本。
1975年,1月《中國近代詩華抄》由《婦女之友》連載。2月以古美術品為題材的短篇集《漢古印緣起》由《小說現代》連載。在《大眾讀物》登載與司馬遼太郎的對談《日本在亞洲閃耀之日》。5月《人物·日本史記》由《文藝春秋》連載。7月中國現代史小說《桃花流水》由《朝日新聞》連載。8月赴北京、西安、敦煌和蘭州旅行。10月獲神戶市民文化獎。出版《水滸傳(上下)》、《新西遊記》、《秘本三國志(2)》、《青春的烙印——神田希望館》單行本,發表7篇短篇小說以及20餘篇隨筆遊記類作品。
1976年,7月紀行隨筆《敦煌之旅》由平凡社出版。8月《大眾讀物》登載與司馬遼太郎的對談《日中歷史之旅》。9月由《歷史與文學》季刊連載《亞洲史札記》。9月9日毛澤東逝世。在報紙雜誌發表《從歷史看毛澤東》以及《巨星墜落毛主席的事情》等文章。《敦煌之旅》獲第3屆大佛次郎獎。12月《黎明前的中國——續中國近代史札記》由《朝日亞洲》連載。出版《敦煌之旅》、《秘本三國志(3)》、(中國近代史札記》、《桃花流水(上下)》單行本和9篇短篇小說及15篇隨筆類作品。
1977年,1月由《藝術新潮》連載《中國畫人傳》。4月由《周刊小說》連載推理小說《夏季的海水葬》。推理小說《暗色的金魚》由講談社出版。11月任江戶川亂步獎評選委員會委員。5月由《歷史人物》雜誌連載《大江不流——小說日清戰爭》。7月赴烏魯木齊、喀什等地旅行,在返回北京時拜訪矛盾。11月由平凡社出版《絲綢之路旅行》。出版《暗色的金魚》、《秘本三國志》、《致鏇風(上下)》、《蘭花隨想》、《小說十八史略(1)》單行本,發表10篇短篇小說和約15篇隨筆紀行類作品。
1978年,1月與司馬遼太郎的對談《絲綢之路——歷史和魅力》由《大眾讀物》登載。2月《絕句拾遺》和《小說馬可·波羅——中國遊記》由《大眾讀物》連載。2月由文藝春秋出版與司馬遼太郎的對談集《對談思考中國》,4月《周刊讀賣》連載《彌縫錄——中國名言》。6月由《問題小說》連載《燃燒的水柱》。11月由平凡社出版長篇紀行《北京之旅》。出版《小說十八史略(3、4)》、《漢古印緣起》、《燃燒的水柱》單行本,發表11篇中短篇小說以及10篇隨筆類作品。
1979年,1月歷史隨筆《九點菸花》由《讀書志》連載。2月在《周刊朝日》上連載與尾崎秀雄的對談《“巨象”為理解中國應如何解讀》。3月為寫《太平天國》赴中國採訪旅行。4月歷史隨筆《西域余聞》由《朝日新聞》刊出。《中國歷史之旅》由《人民中國》連載。6月中國近代史三部曲之一的《太平天國》由《小說現代》連載。9月作為NHK電視台特別節目《絲綢之路》製作成員之一赴西安等地,同行成員還有井上靖、司馬遼太郎等人。在北京拜訪中國作協副主席馮牧。10月隨《朝日新聞》組織的“天竺之路”採訪去吐魯番、庫車、帕米爾高原等地。出版《小說馬可·波羅——中國遊記》、《蝴蝶之陣》、《熱砂和虛幻——絲綢之路列傳》、《黎明前的中國——續中國近代史札記》、《山河太平記》、《夏季的海水葬》、《中國陶瓷紀行——景德鎮》、《西域余聞》單行本,發表兩篇短篇小說和巧篇隨筆類作品。
1980年,1月由《朝日新聞》連載《天竺之路》02月由《婦女公論》登載對談《中國的日本人·日本的中國人》。經香港到廈門、福州、武夷山等地旅行。5月由新潮社《讀書志》登載與司馬遼太郎的對談《項羽和劉邦》。6月24日由《山陽新聞》連載《珊瑚之枕》。11月長篇紀行《西域巡禮》、《中國的歷史(1)》由平凡社出版。出版《來自景德鎮的禮物——中國工匠傳》、《絲綢之路第1卷從長安到河西走廊》、《三藏法師的路——絲綢之路紀行》、《彌縫錄——中國名言集》、《九點菸花——中國十八景》、《新西遊記(上下)》、《中國近代的群像》單行本,發表短篇小說兩篇和19篇隨筆類作品。
1981年,《中國的歷史》2-7卷分別於1、3、5、7、9、12月由平凡社出版。4月任松陰女子大學教授,擔任文學概論講座至轉年3月。5月《神戶故事》由平凡社出版。9月底至11月赴北京、烏魯木齊等地旅行。12月分別就《日清戰爭》和《長江》與司馬遼太郎、增井經夫對談。出版《竹之隨想》、《人物·日本史記》、《大江不流——小說日清戰爭(上中下)》單行本,創作短篇小說1篇以及紀行隨筆類作品18篇。
1982年,《中國的歷史》的第8-12卷分別於2、4、5、9、12月由平凡社出版。4月描寫空海大師的作品《曼陀羅的人》由《讀賣新聞》連載。5月與增江經夫對談《長江》由中央新書出版。10月與弟陳謙臣共譯姚雪垠所著《叛旗——小說李自成》由講談社出版。出版《珊瑚之枕(上下)》、《小說十八史略(5)》、《太平天國(1-4)》單行本,發表短篇小說4篇以及《史記之旅》等8篇紀行隨筆類作品。
1983年,1月《錄外錄》由《朝日新聞晚刊》連載。從1月至2月赴泰國、新加坡和美國旅行,2月由季刊《三千里》登載與司馬遼太郎、金達壽的對談《日本,中國,朝鮮》。《中國的歷史》的第13、14、15卷由平凡社出版,歷時3年的系列讀物15卷冊完成。10月《叛旗——小說李自成》獲第20屆翻譯文化獎。12月《中國五千年》由平凡社出版。出版《絲綢之路,通向羅馬的路程(7、8卷)》(共著)、《妖怪之談》、《英雄在》、《小說十八史略(6)》單行本,短篇小說3篇以及隨筆類文章11篇。
1984年,2月《風騷集陳舜臣詩歌選》由平凡社出版。4月與司馬遼太郎、考古學者森浩一、民族學者松原正毅一起赴中國福建旅行,後去西安採訪。5月參加第41屆國際東京筆會,並與中國作協名譽會長周揚會談。6月由平凡社出版《中國挖掘故事》。《相思青花》由《新瀉日報》連載。7月歷史隨筆《東眺西望》由講談社的雜誌連載。10月《續中國挖掘故事》由平凡社出版。出版《曼陀羅的人——空海求法傳》、《錄外錄》、《在歷史的交叉路上——日本·中國·朝鮮》(與司馬遼太郎、金達壽對談)、《中國畫人傳》單行本,兩篇短篇小說以及9篇隨筆類作品。
1985年,1月《六甲書房》由《茗世界》雜誌1月號連載至1986年12月號。2月獲NHK第36屆廣播文化獎。3月和5月在旺文社刊物的中國群像欄目上,以諸葛亮和成吉思汗為題,分別與桑原武夫和奈良本辰也對談。4月分別會見中國作協代表團團長張光年、從維熙以及南開大學的畫家范曾。9月《諸葛孔明》由《中央公論》文藝特集連載。10月應邀參加林則徐誕辰20周年紀念討論會並赴福州訪問。11月赴韓國旅行。出版《絲綢之路巡禮》、《長安之夢》單行本,短篇小說2篇以及隨筆作品20餘篇。
1986年,1月任直木獎評選委員會委員。1月隨筆《爬行蝸牛》由《產經新聞》連載至12月(周一次)。3月31日-4月4日分5次在電視講座“NHK市民大學”講解日中交流的問題。以長篇歷史小說為主的《陳舜臣全集》(全27卷)由講談社出版。7月《唐詩新選》由《波》雜誌7月號開始連載。10月-11月赴上海和浙江採訪,參觀秋瑾故居。12月全13卷通史《中國的歷史近·現代篇》第1卷《黃龍不舞》由平凡社出版。出版《天竺之路》、《追憶》單行本,發表短篇小說5篇以及隨筆類作品13篇。
1987年,3月NHK大黃河第5卷《匯入大河渤海》(同NHK採訪班共著)由日本廣播出版協會出版。4月為《茶事巡禮》赴中國採訪。5月《中國的歷史近·現代篇》第2卷《落日餘輝》由平凡社出版。8月赴中國北方旅行。9月執筆系列全5卷《中國詩人列傳》。11月《茶事巡禮》由《朝日新聞》連載。12月赴中國南方旅行。出版《相思青花(上下)》、《六甲山房記》、《中國奇人傳》單行本。
1988年,1月NHK電視5天講座,題為“中國與日本——陳舜臣談儒教和現代”,後經整理編成《儒教三千年》一書,1992年3月由朝日新聞社出版。5月《中國的歷史近現代篇》第3卷《黎明曙光》由平凡社出版。8月《戰國海商傳》由《產經新聞》連載。9月講談社出版《陳舜臣全集》全27卷冊。12月由《全集月報》登載《中國詩人傳》。10月任第1屆柴田煉三郎獎的評選委員。出版《絲綢之路旅行札記》、《歷史隨筆東眺西望》、《茶事巡禮》單行本。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去世。2月《茶事巡禮》獲讀賣文學隨筆·紀行獎。6月4日天安門事件,在新聞雜誌上發表有關見解和感想。9月《夢醒的坎坷》由《德島新聞》晚報連載。10月《三燈隨筆》由《讀賣新聞》(大阪版)晚報連載。11月隨筆集《含笑花之樹》由二玄社出版。12日在神戶中華同文學校創立90周年紀念典禮上做講演。出版《唐詩新選》、《雲外峰》單行本。
1990年,1月由中央公論社月刊1月號至1991年5月號連載《中國傑物傳》。在《周刊朝日》8月12日號登載與溥傑就《最後的皇帝》的對談。10月取得日本國籍。11月應中國實報社的邀請赴台灣訪問,時隔41年踏上故鄉台灣的土地。出版《戰國海商傳》、《六甲山房記》、《異人館的周圍》、《五台山清涼寺》、《杭州菊花園》單行本。
1991年,對海灣戰爭表示憂慮,在2月18日的《中日新聞》晚報星期六訪問欄目上發表題為《學習“葵丘之盟”在呼喊大義、正義時要冷靜》的文章。3月由中央公論社出版的《諸葛孔明(上下)》成為暢銷書。7月為《讀賣新聞》策劃的尋找成吉思汗之墓的節目,和江上波夫赴蒙古採訪。從11月-12月分7次在《讀賣新聞》上連載《情系草原》。出版《大海的微笑》、《夢醒的坎坷(上下)》、《三本松》、《中國傑物傳》單行本。
1992年,在《小說現代》雜誌2月-8月號連載NHK電視大河連續劇原作《琉球之風》的現場採訪錄,後經修改在9月、10月和11月分別出版《琉球之風》的《怒濤卷》、《疾風卷》、《雷雨卷》。3月《諸葛孔明》獲第26屆吉川英治文學獎。4月由文藝春秋出版《世界都市物語·伊斯坦堡》。9月22,23日參加在大連由日本每日新聞社和中國光明日報社聯合主辦的日中文化經濟研討會,作題為“現時期友好哲學”的基調演說。在北京為長篇小說《耶律楚材》收集資料,並拜訪中國作協的馮牧、鄧友梅、陳喜儒等作家。28日出席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紀念宴會。出版《元號的花甲三燈隨筆》、《神獸之爪》、《騎馬民族之迷》(共著)單行本,發表17篇隨筆類文章。
1993年,1月27日獲第63屆朝日獎。NHK電視台播送大型連續劇《琉球之風》。歷史傳記小說《耶律楚材》連載。《聊齋志異考》由《小說中央》1月號連載一年。4月8日獲朝日獎和古稀之年(70歲)的祝賀會在帝國飯店舉行。5月12日由《讀賣新聞》晚報,每周一次至1994年6月29日連載《紙之路》。5月為小說《耶律楚材》的採訪再度赴中國。出版《中國歷史之旅(上下卷)》、《來自景德鎮的禮物——中國工匠傳》、《英雄在——中國古典紀行》、《九點菸記——中國史十八景》單行本。
1994年,1月辭去從1986年一直擔任的直木獎評選委員會委員。3月由《中央公論》文藝特集春季號至1995年秋季號連載《曹操——魏曹一族》。5月《耶律楚材(上下)》由集英社出版,成為暢銷書。8月在講演中突然腦溢血昏倒不省人事,住院5個月。因已預定在《朝日新聞》上連載《成吉思汗一族》長篇小說,開始用左手練習寫作,出版《聊齋志異考》、《紙之路》、《雨過天晴》單行本。
1995年,1月13日結束了5個月的病榻生活出院。17日發生阪神大地震,一周后去沖繩療養。作品中曾多次描述大震災的情況,是親身經歷的繼大水災、美軍轟炸後的第三次天災。24日在《神戶新聞》上登載《告神戶!》一文,流露出對神戶真誠的愛,為人們送去戰勝天災的溫暖。3月因文化功績獲得第51屆日本藝術院獎。4月5日至1995年5月31日《成吉思汗一族》由《朝日新聞》連載。11月獲第3屆井上靖文化獎。出版《隨緣護花》、《秦始皇》單行本。
1996年,文學摯友司馬遼太郎去世,3月同田中芳樹的對談集《談論中國名將的條件》由德間書店出版,3月12日由於身體不適沒能參加在大阪皇家飯店舉行的紀念司馬遼太郎的儀式,請人代讀追悼司馬遼太郎的“春泥未曬菜花邊”的漢詩,表達對摯友的哀悼。7月為紀念香港歸還中國由講談社再版珍藏版《鴉片戰爭》。寫出15篇紀念司馬遼太郎的隨筆。主編《用漢詩詠讀中國歷史故事》(全5卷)、《特寫中國五千年》(全6卷)。
1997年,2月為小說《天球飛翔》的採訪赴夏威夷。3月重新編輯《蘭之隨想》、《竹之隨想》,以《中國隨想》為書名由PHP研究所出版。5月《世界都市物語16香港》由文藝春秋出版。7月1日在《朝日新聞》上登載《半世紀遲到的“清算”香港回歸——55年英統治降下帷幕》一文。9月《什麼人能在這個時代生存——掌握生存能力18種智慧》(共著)由河出書房新社出版。12月14日在《朝日新聞》時代之風的欄目上發表《向維政者索取何物》一文,此後一直為這個專欄執筆到1998年10月25日(每月1次)。出版《成吉思汗一族(1-4冊)》、共同主編《新中國料理大全(全5卷)》。與尾崎秀樹共編《中國群像(全10卷)》。發表8篇隨筆類文章。
1998年,1月任司馬遼太郎獎評選委員會委員。1-2月去夏威夷旅行,自患腦溢血後每年冬季去溫暖的地方療養。5月去上海、台北旅行。7月負責主編的《三國志便覽》由三省堂出版。8月為採訪修建橫跨美國大陸鐵路的中國人一事赴美。11月榮獲三等瑞寶勳章。《曹操——魏曹一族(上下)》由中央公論社出版,成為暢銷書。
1999年,1月1日由《每日新聞》連載《天球飛翔》。5月發行全30卷《陳舜臣中國圖書館》。5月28日在帝國飯店舉行《陳舜臣中國圖書館》出版發行慶祝會。6月與金容雲的對談集《突破口的三國志——生存在21世紀日本·中國·朝鮮》由德間書房出版。為將要連載的小說《桃源鄉》赴中國雲南採訪。出版《萬邦賓客——中國歷史紀行》、《山河在(上中)》兩冊單行本。
2000年,1月《昂》小說雜誌從1月號至2001年7月號連載《桃源鄉》。由中央公論新社出版《陳舜臣中國歷史短篇集(全5卷)》,3月6日台灣友人及日本出版編輯人員聚集在台北舉行結婚紀念50周年祝賀會。4月在《NHK人間講座》雜誌中連載《從沖繩看亞洲》,從4月到6月分四次播放在沖繩錄製的節目。8月為連載小說《桃源鄉》追加採訪赴西班牙和葡萄牙。出版《山河在(下)》、《天球飛翔(上下)》、《隨筆中國歷史(上下)》、《上海雜談》單行本。
2001年,1月任第4屆司馬遼太郎獎評選委員會委員。5月參加在美國舉行的每日新聞國際會議開幕式,後去古巴採訪。10月5日由集英社出版《桃源鄉》,並將此作品收入《陳舜臣中國圖書館》最終卷第30卷內。出版《看風使舵——中國史隨想》、《曼陀羅之山——乍七福神的散步路》單行本,
陳舜臣在80歲高齡之後仍有著作不斷問世。如反映孫文1911年辛亥革命的小說《青山一髮》(2003),《曹操——魏曹一族》的續篇《曹操殘夢》(2005),《龍鳳之國——追尋中國王朝興衰源流》(2005),《六甲隨筆》(2006),《論語抄》(2007)等新作。
2015年1月21日,在日本神戶去世,享年90歲。
主要作品
作品名 | 體裁 | 年份 |
《在風之中》 | 小說 | 1960 |
《枯草之根》 | 長篇小說 | 1961 |
《三色之家》 | 小說 | 1962 |
《方壺園》 | 短篇集 | 1962 |
《載月之海》、《黑色的喜馬拉雅》 | 1964 | |
《焚畫於火》 | 小說 | 1966 |
《再見玉嶺》(玉嶺的嘆息) | 小說 | 1967 |
《鴉片戰爭》 | 長篇小說 | 1967 |
《混濁的航跡》 | 長篇小說 | 1968 |
《青玉獅子香爐》 | 小說 | 1968 |
《北京悠悠館》 | 長篇小說 | 1971 |
《風兮雲兮》 | 小說 | 1971 |
《日本人和中國人》 | 長篇隨筆 | 1971 |
《中國任俠傳》 | 1972 | |
《虹之舞台》 | 小說 | 1973 |
《秘本三國志》 | 小說 | 1974 |
《敦煌之旅》 | 隨筆 | 1976 |
《中國的歷史》 | 1981 |
參考資料
註:陳舜臣著作大約200餘本,僅列出主要作品
創作特點
作品主題
陳舜臣的早期作品有尋覓和探索的特徵;中期有超越文化及民族普遍主義的內涵;晚年成熟期的作品表現出追求人類和諧的世界主義意識。
陳舜臣在日本出生和成長,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日本文化、自我價值及中國傳統文化三方面的夾擊,而且他青少年時期正值兩國處於戰爭敵對狀態,被當做“另類”和“外國人”的邊緣處境使他常感到迷茫及困惑,也激勵他要尋找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道路。在強烈的文化衝擊面前,陳舜臣37歲時拿起了積蓄多年的筆,開始了他的文字噴發,且是一“發”而不可收,從此他棄商從文成為專業作家。因為個人的經歷、祖國的紛爭,使得陳舜臣肩負著比其他“外國人”更深重的歷史使命,因此他的文學便有濃厚的歷史滄桑和時代氣息。
陳舜臣最初創作的推理小說《枯草之根》《青玉獅子香爐》《三色的家》《弓的部屋》《玉嶺的嘆息》和《孔雀之道》等都是以中國華僑、中國文化為背景的,而且從1967年的力作《鴉片戰爭》開始,先後出版了《小說十八史略》《甲午戰爭》《太平天國》等中國題材歷史小說,在日本開創“中國歷史小說”先河。雖然在日本很早就有“中國歷史小說”這一種文學類型,不少的日本作家在這一領域都有貢獻,但是大部分所謂的中國歷史小說都是僅僅以中國文化為素材,內容上更多描述的是日本文化日本的思想,也就是中國文化的外殼日本文化的心。然而陳舜臣的中國歷史小說卻並非如此。司馬遼太郎曾對陳舜臣有過這樣的評價:“陳舜臣其人存在就是一個奇蹟,他了解並熱愛日本,同時他對中國的熱愛有養育草木的陽光一般的溫暖,這種合二為一,令人驚奇。”
縱觀陳舜臣早期作品,除《鴉片戰爭》以外,小說時代背景以及場景的設定大都在歷史的特定範圍之間。像《枯草之根》、《三色之家》、《憤怒的菩薩》、《焚畫於火》等作品,都是以戰後日本社會為框架,以中國大陸或者台灣為背景而寫成的。與其他華裔作家顯著不同的是:陳舜臣作品幾乎沒有顯示中日文化在“唐人街”的衝突和碰撞,而表現了兩種文化互動和融合的過程。他對小說整體氛圍的把握以及人物的言行、情節的控制,不僅顯示出他對中國文化的明確認同,更顯示出要衝破自身文化束縛的勇氣,在雙重文化世界裡塑造嶄新的、有文化融合能力的亦中亦日的“混血”形象。其中所表現的跨文化社會文化意識使人印象深刻。與此同時,陳舜臣對國家和民族的認識更加深刻,表現出要克服和超越狹隘的民族主義,向世界主義挺進的創作意識。
陳舜臣的主要文化類隨筆有《日本人和中國人》(1971),《日本的中國的》(1972),《日語和漢語》(1972),《神戶故事》(1998)等;主要雜談文集有《對談思考中國》(1983),《中國名將的條件》(1995),《以歷史展望未來》等。主要遊記作品有《敦煌之旅》(1976)、《英雄在》(1982)、《茶事巡禮》(1988)等。從這些作品中,可看到陳舜臣精通中日兩種文化的程度,這不是出自於“同根同源”的文化,而是建立在不同文化的基礎之上。在這些著作中,陳舜臣從差異出發的中日文化論進一步發展和深化,顯示出他致力於中日文化交流的進取和探索精神,他還剖析中日文化交流過程中的問題,尤其是文化的誤讀,進而探索解決跨文化交流障礙的方法。
藝術特色
人物形象
陳舜臣推理小說的主人公大多是在日華人。他全方位表現在日華人,既描寫了華人特有的傳統美德又鞭笞了華人固有的陋習,展現給讀者一個多姿多彩的華人群體。
陳舜臣筆下既有真實的歷史人物,又有虛構人物。他在小說場景鋪設上注重情節,視角從古代到現代穿梭自由,使其歷史小說極具可讀性。作為歷史小說家必須面對史料的加工取捨問題,而作為文學作品作家又有權用自己的文學史觀對史料進行再創作。為了塑造歷史人物,作家首先著手人物的設定,還要用推理和解謎的方式虛構人物,從而表達作家的歷史觀。作家用虛構的手法再現似曾相識的東西,要符合人的感情思維方式和日常生活規律。這就是文學既來源於生活又不等於生活,它是現實生活中的折射,也是人們情感升華的產物。
陳舜臣小說的人物活動舞台多是在日本,但中國歷史文化並非只是點綴和裝飾,而是貫穿於小說始終,是與人物的每日生活密切相關的物質和精神內容。如《殘線之曲》中的修平、《山河在》中的溫世航等都是富有同情心、辦事能幹的正面華裔形象。反映了陳舜臣從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待世界的寫作立場,以及在身份和文化認同上站在民族文化一邊的敘述姿態。他的作品表現出與自己民族身份相統一的文化認同。他的文字的根系總是伸向民族文化的厚土中,因此也受到當地華僑的熱讀和推崇,他獲文學獎在華僑界也引起強烈的反響。
陳舜臣善於描寫海外華人,塑造的人物幾乎都具有中日“混血”形象的特徵。他把華人的生活當作普通日本人的一部分加以描寫,幽默而極富生活氣息。他力圖糾正有些日本人對華人的偏見,指出華人的矛盾是具有普遍性的,不僅僅是華人社會的問題,啟發讀者在平等的前提下思考文化和種族的問題。因此陳舜臣筆下的人物大都能融入日本社會,顯示出四海為家,隨處建家的入鄉隨俗的傳統儒教精神價值。其中最典型的當屬《枯草之根》中陶展文這一形象。陶展文既能喝著茶談象棋,又能吃著生魚片談棒球,是在雙重文化生活中遊刃有餘的人物。我們不能說陶展文就是陳舜臣,但陶展文卻有陳舜臣的影子。《青玉獅子香爐》中的李同源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卻也能跟古董商野口友好相處,原因是李同源的戀人曾在日本留過學,有那么一絲絲的“血緣”關係。《桃源遙遠》中的吳景雄在酒館邂逅了宇田,由於繪畫的相同愛好和失業的共同煩惱使兩人很快成為朋友。這些中日“混血”形象顯得難免牽強,甚至有些“血緣”關係失真,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但這些形象可以反映陳舜臣的文化主張,也可以看作是他跨文化敘事的個性。
陳舜臣認為任何民族和國籍的人,個人文化取向有何不同,都應該在社會上獲得友愛和尊重。陳舜臣筆下的人物是一個個生活在不同民族和人群中的中國人或日本人。這些人物的最大共性就是能夠與不同語言、不同國籍的人自然交流,而且從來不在與周圍人文化與語言的差異上無事生非、吹毛求疵。他們最大的共同點是具有跨文化的溝通能力,並努力“入鄉隨俗”適應周圍的環境。這些人物有的來自大陸帶有革命的烙印;有的來自海外帶有飄泊的滄桑;有的來日本淘金,成功後卻找不到生活的快樂。他們儘管經歷不同,但在文化認同上卻大多站在多元化的立場上,寬廣的胸襟代替了狹隘的民族意識。這些就是陳舜臣塑造的文化融合型人物的典型形象。
總體風格
歷史題材結合推理手法進行創作是陳舜臣對歷史小說創作的自己獨特的理念。他認為,日本傳統的推理小說的寫作技巧有一些是可以套用到歷史小說創作上來的,在創作歷史小說時,依據的歷史資料就像推理小說中的線索,推理小說往往是依據線索一步一步地推理演繹,歷史小說也可以這樣,根據現有的歷史資料對於過去的那個歷史時代進行推理和演繹。甚至於可以大膽地說歷史小說多半就是作者依據史料的推理和虛構的混血兒。陳舜臣認為歷史小說也包括在廣義的推理小說里。因此他有意識地把歷史題材與推理手法結合,在他所有的歷史小說中都有體現。
陳舜臣作為學者型的作家,在寫作藝術上有著卓然不群的風格,他文筆犀利、幽默,以多元文化為背景生動地描寫了知識分子的眾生相。這些人物多是留過學見過大世面的商人、教師或記者,他們雖能堂堂正正地生活在異文化環境中,但難免有內心的空虛、彷徨、自欺欺人、崇洋媚外等品行。陳舜臣對人物的心理、道德作了深刻的解剖,時而風趣橫生、諧謔天成,令人捧腹的同時也接受了新的價值觀;時而機智精闢、暗藏針砭,令人叫絕之時也吸收了新的文化。特別是陳舜臣那種將中日文化典故信手拈來運用自如的智慧,以及生活細節的描寫和精湛的心理分析,再加擅長以“大團圓”形式表達悲劇的意蘊,使其跨文化作品具有持久的藝術魅力及獨特的審美價值。
陳舜臣文學作品有一個顯著的敘事特點,即在情節線索當中插入中國文化、日常瑣事的描寫。作品中有些文化插敘、插議似乎脫離情節線索的發展,在小說中也略顯累贅之感,但陳舜臣仍然別出心裁地大量使用,其目的是創造一個理解中國文化的空間,也顯示他儘量利用中國文化的能力,他有時對中國風俗進行幽默式的處理;有時以“講故事”的形式敘述文化的異同點;有時還運用中國文化的意象來隱喻現實。中國因此顯得更加“神奇化”、“奇異化”。陳舜臣小說與其說情節線索吸引人,不如說通俗的異質文化更具魅力。
獲獎記錄
文學類 |
|
參考資料
人物評價
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陳舜臣這個人,存在就是個奇蹟。首先,了解、熱愛日本,甚至對於其缺點或過失也是用堪稱印度式慈悲的眼光來看待。而且,他對中國的熱愛有養育草木的陽光一般的溫暖。再加上略微脫離了中國近現代的現場。在神戶過日常生活,也成為產生他觀察與思考的多重性的一個要素。對中國的愛與對神戶的愛竟不乖離,合而為一,真教人驚奇。”
旅日學者李長聲:“日本小說界無出其右者。”
日本評論家權田萬治:“陳舜臣從少年時代起就對江戶川亂步的《少年讀物》感興趣,在大學時代又大量讀過柯南道爾和切斯坦頓的原著推理小說,並以《史記》中的司馬遷作為自己的理想目標,還被波斯文學中拉希德的《歷史文集》所吸引,他是具有歷史胸懷的作家。他的文學修養深厚,特別是他對中國歷史、文學方面的知識令人驚訝。他豐富的文學修養在《枯草之根》中雖沒能得到充分地表現,但這些積蓄給他的所有作品以濃厚的文學韻味,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
日本文學評論家足立卷一:陳先生雖持有中國國籍,但他生在神戶長在神戶,從國小開始受日本教育,平素一點都感覺不到他是中國人。他在過年時比日本人還會穿和服,也會喝日本酒。另外,一次也沒聽過他說日本的壞話。他從小時候就和日本人一起生活,沒有受過任何歧視和欺負,可以說他對日本人沒有什麼壞的感情。儘管如此,陳先生仍是名副其實的中國人。他很能喝酒但一次也沒見他醉過。他對人仁義而忠厚,不論是日常生活還是文學活動,從來都是有條不紊,沒有亂過方寸。
軼事典故
國籍問題
陳舜臣在是否加入日本國籍這一敏感的問題上是深思熟慮的。並非像日本某些報導所說,是他對中國的現實失望而放棄了中國國籍。陳舜臣也許想向日本社會展示作為華裔日本人,他正追求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理想,同時也是兩種文化融合的一種選擇。陳舜臣在談到此事時曾回憶道:“在居住地同化,加入居住地的國籍,周恩來總理曾經這樣說過。”天安門事件以後,陳舜臣有一段時間沒有去中國。當唐家玻得知此事後對陳舜臣說:“不要緊的。……不用擔心,儘管去中國。陳舜臣取得日本國籍後,常有人問:“你在何時才感到自己是中國人?”陳舜臣總是回答:“任何時候都是。”因此可以認為他並沒有放棄自身文化,反而可以站在多元文化的高度上,對文化進行更深層次的審視和融合,從而使作品呈現出別具一格的世界文學的韻味。陳舜臣取得日本國籍大概是為了更自由地從事文學創作。因為從事文學創作極易被捲入政治漩渦,如沒有居住國法律的保護,在文學創作中則難於大膽地闡述自己的主張。另外,他對故鄉台灣的感情也是促使他加入日本國籍的原因之一。1973年,陳舜臣為了去大陸採訪和旅行選擇了中國大陸的護照,而非台灣護照。因他常去中國旅行,加上其家庭企業與大陸的貿易來往,台灣當局拒絕發給他返台簽證,致使他40年沒能踏上家鄉的土地。當持有日本國籍後,他當年就回到台灣省親。
電視嘉賓
日本電視台如播放介紹中國歷史人物的電視節目,會請他出場解說;前些年NHK電視台製作的世紀大作《絲綢之路》和《唐詩紀行》,也請陳舜臣臨場講解;他的著作《琉球之風》還被改編成大型電視連續劇;NHK電視台曾舉辦過“陳舜臣談儒教和現代”的講座。他還為介紹中日文化的書籍寫序言或介紹、參加各種文化講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