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平

陳維平是個多義詞。1.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陳維平(1959年生-),男,漢族,湖南株洲人。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廣東省金屬新材料製備與成形重點實驗室副主任。1982年畢業於湖南大學鑄造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93年畢業於湖南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00年畢業於湖南大學材料學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2.廣西醫科大學教授陳維平陳維平,男,廣西醫科大學組織學與胚胎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畢業於廣西醫科大學。1989年曾到德國哥亭根大學醫學院解剖學研究所胚胎學部學習“實驗胚胎學”,從事胚胎心臟發生的形態學研究。

基本信息

1.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陳維平

陳維平(Chen Wei-ping),男,漢族,湖南株洲人,1959年生。博士、教授(三級)、博士生導師,現任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廣東省金屬新材料製備與成形重點實驗室副主任。1982年畢業於湖南大學鑄造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93年畢業於湖南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00年畢業於湖南大學材料學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1982年8月至1985年5月在株洲市瑪鋼廠、中南無線電廠工作,任技術員;1985年6月至2001年7月在湖南大學環境保護研究所工作,歷任副所長。期間,於1989年10月至1991年8月,任湖南省雙峰縣政府科技副縣長;2001年8月至今,在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1994年晉升為副教授,1999年晉升為教授,2001年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200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被遴選為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至今已指導博士後4人,博士研究生8人,碩士研究生15人。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學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第69屆世界鑄造大會(2010年)學術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分會理事,中國機械工程教育協會材料成型及控制學科(鑄造)教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評價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塑性工程分會半固態加工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金屬學會粉末冶金分會超細與納米材料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鑄造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廣東省材料研究學會理事,廣州金屬學會理事,《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鑄造》、《China Foundry》雜誌編委。
陳維平教授長期從事金屬新材料(含複合材料)製備與成形、環境材料、資源綜合利用及清潔生產新技術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為本科生及研究生講授《環境材料學》、《環境材料與綠色製造》、《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清潔工藝學》、《固體廢物的處理與處置》等課程。陳教授治學嚴謹,注重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效果良好,深受師生的好評。
陳維平教授開展的科研工作緊密結合學科前沿,注重多學科交叉,突出清潔生產,體現技術、經濟、環境的協調統一。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金屬新材料製備與成形(含粉末冶金、高性能有色合金、特種用途金屬基複合材料);(2)超細及納米粉末製備與成形;(3)環境材料與綠色製造;(4)環境工程技術及裝備;(5)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清潔生產方法製備砷的基礎研究”、國家863計畫項目“特種用途車輛零部件材料及其製備技術”、國家計委科技項目“廢鉛蓄電池濕法回收新技術研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鋁合金擠壓鑄造多相流的數學建模及其套用研究”、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高性能輕質梯度複合材料的成分設計和製備技術研究”、廣東省科技計畫重點項目“基於生物載體及生物反應器的河流湖泊水污染綜合治理技術研究” 等各類科研項目共30餘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6項:“高性能鐵基粉末零件成形系列技術及其套用” 獲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高性能鋼鐵基粉末冶金材料(含複合材料)的製備、成形及其套用” 獲2002年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清潔生產方法製備砷的新技術”獲2001年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高效無污染濕法提砷新技術研究”獲1998年國家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三等獎(部級); “熔鋁鑄鐵坩堝新型材質(HDGG-1)的研製” 獲1991年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利用銅合金尾料製取純銅粉末的工藝”獲1987年機械工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此外,“清潔生產方法製備砷的基礎研究”,被評選併入編1996-200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優秀成果選編(三)》。

2.廣西醫科大學教授陳維平

人物簡介

陳維平,男,廣西醫科大學組織學與胚胎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畢業於廣西醫科大學,研究生班學歷,1989年曾到德國哥亭根大學醫學院解剖學研究所胚胎學部學習“實驗胚胎學”,從事胚胎心臟發生的形態學研究。

工作情況

開展組織細胞的體外培養和幹細胞的分離與鑑定方面的基礎研究,主要內容為:神經細胞、內皮細胞、軟骨細胞的體外培養;間充質幹細胞、神經幹細胞、胚胎幹細胞、胰腺幹細胞的分離、體外培養和鑑定;同時和臨床相關學科合作開展細胞移植修復組織缺損、組織工程研究。

科研著作與獲獎情況

主持廣西區科技廳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區科技廳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區教育廳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區教育廳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廣西醫科大學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在雜誌上發表論文30多篇。獲南寧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