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祺壽

光緒九年(1883年),二十歲的陳祺壽受聘於東台西溪書院,擔任教席之職。 光緒三十四年(1907年),陳祺壽和吉城分別為楊世沅所著《句容金石記》一書作序。 民國元年(1912年)春,陳祺壽自安徽回東台後,即著手自辦《東台日報》,聘劉思誠、蔡公橋等人為編輯。

簡介

陳祺壽(1863—1929),字星南,號蘭宦,清末布衣。其祖籍河南,後遷江蘇句容,因父輩科舉寄籍丹徒,故自稱“丹徒人”。

東台報業拓荒者

陳祺壽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出生於句容,自小家境貧寒,受父輩薰陶,聰穎好學,尤嗜經史,打下了較深的國文基礎。光緒五年(1879年)陳祺壽十六歲,隨全家遷東台,僑居於台城楊世沅家,充任楊家孩子的啟蒙教師。楊世沅,字芷湘,號蘅皋,祖籍句容,東台城人俗稱他家住宅為“楊家大樓”。 光緒九年(1883年),二十歲的陳祺壽受聘於東台西溪書院,擔任教席之職。他多次利用書院假期之便,去邳州、合肥、廣州等地協助編修地方志。在光緒九年至十八年(1883年—1892年)期間,陳祺壽先後為《邳州志》作序,為《重修儀征縣誌》、《鎮江志》、《歙縣誌》、《列子釋文》、《嘯雲軒詩集》等作跋,並將其收集於《且朴齋書跋》一書中。
光緒三十三年三月(1906年4月),合肥閣老蒯禮卿創建“國文研究會”,聘陳祺壽為會員;同年四月(1906年5月),蒯禮卿委派陳祺壽赴安徽蕪湖,調查皖江中學學務;同年十一月(1906年12月),陳祺壽與同事好友吉城一道赴南京,就任上江公學堂國文教席。一年後,時任東台縣官立中學堂堂長的夏寅官,邀請陳祺壽到東台縣官立中學堂任教,講授經學、文學、修身等科,一學期薪修一百八十銀元。光緒三十四年(1907年),陳祺壽和吉城分別為楊世沅所著《句容金石記》一書作序。宣統三年(1911年),經吉城推薦,陳祺壽和其弟陳培壽一起去安徽,均任廬州府中學堂教席。
清末時東台沒有地方報,東台人只能訂閱上海《申報》等外埠報紙。民國元年(1912年)春,陳祺壽自安徽回東台後,即著手自辦《東台日報》,聘劉思誠、蔡公橋等人為編輯。時年二十二歲的戈公振經其伯父戈銘猷推薦,被聘為《東台日報》圖畫編輯,從此步入新聞界,後終成為一代新聞史學泰斗。民國《東台日報》於1912年8月1日正式創刊,用光連紙油印出版,報導時事新聞和文教評述,欄目新穎,圖文並茂,開創了東台人自辦地方報紙的先河。陳祺壽主辦《東台日報》近一年,改由唐贊臣接辦,後於1913年9月停刊。
1914年秋,陳祺壽應好友戈銘猷之請,為戈的祖父戈長齡撰墓志銘,並彙編戈長齡《漱泉山館詩鈔》一書。1919年12月,他又應好友周應芹、周應昌、周應銓兄弟之請,和戈銘猷合編《南莊輯略》一書,陳祺壽作序,次年由東台振華印刷所出版。1920年後,陳祺壽受愛國實業家張謇之聘,赴南通任南通圖書館館長。1926年陳祺壽請張謇為戈銘猷《慎園詩鈔》作序。該書經陳祺壽選輯定稿,海安縣韓國鈞題寫書名,戈公振作跋,於1929年出版。1928年春,吉城因病去世,陳祺壽痛失好友,含悲撰寫“告哀書”。
1929年2月5日(農曆戊辰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陳祺壽因病去世於台城“楊家大樓”寓所,享年六十六歲,後葬東台城北郊。
陳祺壽一生以治學、著書、講學為樂,國文功底深厚,其著作有《且朴齋書跋》、《武梁祠堂畫像字考》等十餘種。陳祺壽生前交遊甚廣,與張謇、韓國鈞、夏寅官、楊世沅、戈銘猷、吉城、丁立棠、周應芹、周應昌、周應銓、鮑東甫等名人相莫逆。
陳祺壽生有二子。長子陳邦懷(1897—1986),字保之;次子陳邦聘。陳邦懷系全國著名的古文字和考古學家,年輕時曾任張謇秘書多年,1925年出版了吉城作序的《殷墟書契考釋小箋》一書。1954年任天津文史研究館副館長,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天津分會主席等職,一生撰寫並出版專著九種。
陳祺壽弟兄二人。弟陳培壽,字輔卿,生於1867年,清光緒年間舉人,1930年任東台縣立中學國文教師。曾撰寫《東中校歌》,其歌詞為:“攬勝樓何高高兮,校之中央;有階梯可登兮,萬方斯望;集合九區佳子弟,雍容肅穆,志堅強;學兼中外兮,文化發揚。如琢如磨兮,與世偕藏。”
陳培壽生有二子。長子陳邦福,字墨迻;次子陳邦直,後改名陳直,字進宜。陳邦福一生專攻甲骨文,撰有《殷墟霾契考》等專著三種,上世紀三十年代曾在徐介臣主辦《東台報》任過編輯。陳直撰有《殷契賸義》等多部專著,1960年後任西北大學古漢語教授。((吉家林、程可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